目錄
大事記 晉
唐
宋
元
明
清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篇建置
第一章縣級建置
第二章境內區劃
第三章鄉鎮簡介
第二篇自然環境
第一章地質
第一節地質發展概況
第二節地層
一、震旦系下統吳墩組
二、震旦繫上統--下古生界
三、寒武系中--下統林田群
四、泥盆繫上統桃子坑組
五、石炭系下統林地組
六、二迭系下統棲霞組
七、二迭系下統文筆山組
八、二迭系下統童子岩組
九、侏羅系下統梨山組
十、侏羅系中統漳平組
十一、侏羅繫上統長林組
十二、侏羅繫上統南園組
十三、白堊系下統石帽山群
十四、白堊繫上統沙縣組
十五、白堊繫上統赤石群
十六、第四系中更新統同安組
十七、第四繫上更新統龍海組
十八、第四系全新統
第三節岩漿岩
一、侵入岩
二、脈岩
三、火山岩
第四節地質構造
一、構造運動
二、主要褶皺
三、主要斷層
第五節礦產
一、礦床
二、礦點
第二章地貌
第一節發展概況
第二節類型及其分布
一、地表類型
二、成因類型
第三節山峰
第三章氣候
第一節溫度
一、氣溫
二、四季劃分
三、霜情
四、地溫
第二節降水
一、時間分布
二、空間分布
第三節其他氣候要素
一、氣壓
二、風
三、相對濕度
四、蒸發
五、日照
六、霧與能見度
第四節災害性天氣
一、暴雨
二、乾旱
三、風災
四、冰雹
五、寒害
六、雷暴
第五節重大災害
第四章水文
第一節沙溪
第二節沙溪支流
一、南部支流
二、北部支流
第五章土壤
第一節水稻土
一、瀦育型水稻土
二、滲育性水稻土
三、潛育型水稻土
四、漂洗型水稻土
第二節紅壤
一、紅壤亞類
二、黃紅壤亞類
三、暗紅壤亞類
四、水化紅壤
五、粗骨性紅壤
六、紅土
第三節黃壤
一、黃壤亞類
二、表潛黃壤
三、粗骨性黃壤
第四節其他土類
一、紫色土
二、石灰性土
三、沖積土
四、山地草甸土
第六章植物
第一節植被
一、垂直分布
二、主要植被類型
第二節植物資源
一、藥用植物
二、果樹資源
三、其他野生經濟植物
第七章動物
第三篇人口
第一章人口總量
第二章人口構成
第一節自然構成
一、性別
二、年齡
第二節社會構成
一、民族構成
二、行業、職業構成
三、農業、非農業人口
第三節地域構成
一、城鄉人口
二、人口分布
第三章人口變動
第一節出生與死亡
第二節遷移
一、縣際遷移
二、縣內遷移
第四章人口素質
第一節自然素質
第二節文化素質
第三節人口壽命
第五章婚姻家庭
第一節婚姻
第二節家庭
第六章人口控制
第一節獎懲規定
第二節技術措施
一、避孕藥具
二、節育手術
第三節人口規劃
附屬檔案:中共沙縣縣委檔案沙委(1982)84號
第四篇農業
第一章生產條件
第一節耕地
第二節勞力
一、總量
二、文化素質
第三節耕畜
第四節農田基本建設
第二章作物品種
第一節糧食作物
一、水稻
二、甘薯
三、麥
四、大豆
五、其它雜糧
第二節經濟作物
一、水果
二、菸葉
三、茶
四、蔬菜
五、油料作物
六、中藥材
七、菌類
八、其他經濟作物
第三章農技農藝
第一節耕作制度
一、一熟制
二、二熟制
三、三熟制
四、其他耕作制度
第二節品種改良
一、提純復壯
二、雜交水稻繁育、制種
三、品種選育
第三節作物栽培
一、糧食作物
二、經濟作物名優品種栽培
第四節植物保護
一、病蟲害種類及分布
二、防治
第五節施肥改土
一、施肥
二、改土
第四章農機農具
第一節傳統農具
第二節農業機械
一、耕作機械
二、排灌機械
三、植保機械
四、收穫、烘乾機械
第五章經濟體制
第一節土地所有制
一、解放前土地占有情況
二、解放后土地所有制變革情況
第二節經營管理
一、解放前的經營方式
二、解放後經營管理
第五篇養殖業
第一章畜牧業
第一節飼料
一、植物性飼料
二、工業副產品
三、礦物質飼料、骨粉
四、牧草種植
五、配合飼料
第二節飼養
一、豬
二、牛
三、羊
四、兔
五、家禽
第三節疫病防治
一、畜禽疾病種類
二、畜禽防疫
三、畜禽檢疫
第二章漁業
第一節資源
一、水域
二、餌料
三、品種
第二節養殖
一、人工繁殖
二、苗種培育
三、成魚飼養
第三節魚病防治
一、魚病治療
二、魚病的預防
第四節捕撈與運輸
一、捕撈
二、運輸
第六篇林業
第一章森林資源
第一節林地類型及分布
一、林地類型
二、分布
第二節林木蓄積量
一、總量
二、森林蓄積量和可伐量的分布
第三節樹種
附一:古稀樹木
附二:勸種木棉始末
第四節林副產品
第五節林間動物與林下植物
一、林間動物
二、林下植物
第二章植樹造林
第一節種苗
一、採種
二、樹種引進
三、林木良種化
四、育苗
第二節造林
一、人工造林
二、人工改造天然更新
第三節撫育
一、幼林撫育
二、成林撫育
附:水南林場簡介
第三章森林保護
第一節林政管理
第二節防火
第三節病蟲害防治
一、病蟲害
二、病蟲害防治
第四節羅卜岩楠木林自然保護區
第四章林區建設
第一節生產建設
第二節生活設施
第五章經濟體制
第一節山林權屬
第二節經營方式
附:高砂鄉龍慈村林業股份公司章程
第七篇水利電力
第一章資源
第一節水量
一、河川徑流
二、地下水
第二節水能
第二章水利
第一節水利工程
一、山塘水庫
二、渠道工程
三、抽水站
四、水碓
五、防洪堤
第二節水利管理
一、管理體制與方式
二、水費徵收與綜合經營
第三章電力
第一節電站
一、火電
二、水電
第二節電網
一、縣電網
二、鄉(鎮)獨立小電網
第三節用電
一、生活用電
二、生產用電
第四節管理
一、體制
二、經營方式
第八篇工業
第一章經濟體制
第一節所有制
一、私營
二、集體所有制
三、全民所有制
四、其他所有制
第二節管理體制
一、全民企業
二、集體企業
第二章工業門類
第一節森林採伐
一、生產方式
二、到材量
第二節化學工業
第三節機械工業
第四節建材工業
一、磚瓦
二、水泥
三、其他
第五節食品工業
一、糧油加工
二、飲料
三、調味品
四、罐頭食品和糕餅糠果
第六節造紙與紙製品
一、造紙
二、紙製品
第七節紡織
第八節其他工業
一、木材加工
二、家俱製造
三、皮革製品
四、縫紉製鞋
五、印刷
六、飼料
七、冶金
八、陶瓷
九、竹製品
十、自來水
十一、採礦
第三章重點企業
第一節中央、省、市屬企業
一、青州造紙廠
二、沙縣林業汽車保修廠(林業車身廠)
三、沙縣貯木場
四、沙縣採石場
五、渡頭機磚廠
六、青紙附屬綜合工廠
七、沙溪紙廠
第二節縣屬企業
一、骨幹業簡介
二、1988年縣屬重點企業名錄
三、1988年工業產值五十萬元以上村辦、聯辦企業簡表
第九篇商業
第一章經濟體制
第一節所有制
一、私營商業
二、供銷合作商業
三、集體所有制商業
四、國營商業
第二節經營方式
一、供銷聯社經營方式
二、國營商業經營方式
第二章網點布局
第一節零售網點
一、農村零售網點
二、城區零售網點
第二節批發機構
第三節墟市
一、墟集
二、市場
第三章商品購銷
第一節工業品
一、金屬
二、燃料
三、機電產品
四、化工原料
五、建築材料
六、農業生產資料
七、五金、交電、化工
八、針織百貨
九、糖菸酒及其他食品
第二節農林產品
一、木材
二、農副土特產品
三、副食品及蔬菜
第三節藥品
一、採購收購
二、銷售
第四節廢舊物資
一、收購
二、銷售
第四章商品儲運
第一節倉儲
一、供銷聯社倉庫
二、物資農機部門倉庫
三、國營商業部門倉庫
四、其它部門倉庫
第二節調運
第五章飲食服務
第一節飲食業
一、網點
二、特色風味及名菜名點
第二節服務業
一、旅社
二、照相
三、理髮、浴池
四、其他服務行業
第六章對外貿易
第一節出口商品
一、農副土特產品
二、工礦產品
第二節出口商品基地建設
一、土特產品基地
二、輕工產品基地
三、化工產品基地
四、其他出口產品生產基地
第十篇糧油經營
第一章糧油收購
第一節糧食收購
第二節油脂收購
第二章糧油銷售
第一節糧食銷售
一、銷售對象
二、銷售量
第二節油脂銷售
第三章糧油儲運
第一節倉儲
第二節調運
第十一篇財政稅務
第一章財政
第一節財政體制
第二節財政收入
一、清以前年財政收入
二、民國時期
三、解放後財政收入
第三節財政支出
一、清朝財政年支出
二、民國期間年財政支出
三、解放後財政支出
第四節財政監督
第二章稅務
第一節稅種和稅率
一、清以前
二、民國時期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節稅源分布
一、稅種稅目構成
二、行政區域分布
第三節收解與監督
一、收解
二、監督
第十二篇金融
第一章機構
第一節民間機構
第二節信用合作社
第三節銀行
一、縣級銀行
二、分支機構
第四節保險機構
一、保險公司
二、社會保險基金會
第二章貨幣
第一節種類
第二節比值
一、清代貨幣比值
二、民國時期貨幣比值
三、解放後貨幣比值
第三節流通
第三章金融活動
第一節存款
第二節貸款
一、民間借貸
二、金融機構貸款
第三節基本建設撥款
第四節保險業務
第五節銀行代理業務
一、代理金庫
二、公債
三、國庫券
第十三篇交通
第一章基礎設施
第一節古道和鄉村大道
一、古道
二、鄉村大道
第二節公路
一、幹線公路
二、支線公路
三、林業公路
第三節鐵路
第四節航道
一、沙溪航道
二、東溪航道
第五節橋樑
一、公路橋
二、鐵路橋
三、其它橋樑
第六節碼頭
第七節渡口
一、普通渡口
二、汽車輪渡
第二章運輸
第一節陸運
一、汽車運輸
二、火車運輸
三、拖拉機運輸
四、其它運輸
第二節水運
一、竹木流送
二、船運
第三章管理
第一節運輸市場管理
第二節路政管理
第三節航政管理
第四節交通監理
第十四篇郵電
第一章郵電機構
第一節縣級機構
第二節分支機構
第二章郵政
第一節業務
一、函件
二、包裹
三、匯票
四、報刊發行
五、機要通信
第二節郵路
一、郵遞網路
二、郵路里程
第三節郵政設施
一、郵運工具
二、郵政服務點
第三章電信
第一節電報
第二節電話
一、市內電話(市話)
二、農村電話(農話)
三、長途電話(長話)
第十五篇城鄉建設
第一章城區建設
第一節舊城
一、建築
二、街巷
三、城牆
第二節新區
一、府北小區
二、城北小區
三、其他新村
第三節公用事業
一、給水、排水
二、環境衛生
三、公共運輸
四、景觀建設
第四節房屋普查
一、住宅
二、公房與商品房
第二章村鎮建設
第一節集鎮
第二節農房建設
第三章建築業
第一節隊伍
第二節設計
第三節施工
一、質量管理
二、安全管理
三、器械
第四章土地管理
第一節建設用地管理
第二節土地監察
一、清理非農業建設用地
二、建立土地監察網路
第三節土地資源調查
一、全縣土地資源詳查
二、城鎮土地登記申報
第十六篇環境保護
第一章環境質量
第一節環境狀況
一、水環境
二、大氣環境
三、土壤環境
第二節資源消耗
一、森林過伐
二、耕地減少
三、水土流失
四、水資源利用程度低
第三節自然景觀狀況
第二章污染源
第一節工業污染源
一、廢水
二、廢氣
三、固體廢棄物
四、放射性物質
五、電磁輻射
第二節交通污染源
第三節農業污染源
第四節生活污染源
第三章綜合治理
第一節污染防治
一、“三廢”治理概況
二、重點污染治理設施
第二節水土保持
一、生物措施
二、工程措施
三、耕作措施
第三節自然保護區
第十七篇計畫·物價管理
第一章計畫管理
第一節計畫體制
第二節計畫編制
第三節計畫實施
一、工農業計畫實施
二、基本建設計畫實施
三、商業計畫實施
四、物資計畫實施
五、人口計畫實施
六、勞動計畫實施
第二章物價管理
第一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價格演變
第三節物價監督
第十八篇工商行政·計量管理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企業登記
第二節市場管理
第三節經濟契約管理
一、契約鑑證
二、契約糾紛調解與仲裁
三、契約檢查
第四節企業經營監督
第五節商標廣告管理
一、商標管理
二、廣告管理
第二章計量管理
第一節計量單位
一、清代計量單位
二、民國時期的計量單位
三、解放後的計量單位
第二節計量器具管理
第三節標準計量推廣
第四節標準化工作
一、標準化管理
二、制訂、採用標準
三、標準化試點
第十九篇政權·政協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縣級機構
一、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二、人民代表大會
附:沙縣歷屆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名表
第二節鄉鎮機構
一、鄉鎮民代表會
二、鄉鎮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政府
第一節縣級機構
一、歷代縣衙
二、民國縣署
三、人民政府
第二節政務活動概略
一、民國政府
二、人民政府
第三節縣政府派出機構
一、民國時期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四節鄉鎮機構
第五節蘇維埃機構
附:歷任政府負責人名表
一、宋至清
二、民國時期(不設副職)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三章政協
第一節機構設定
附:沙縣歷屆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名表
第二節主要活動
一、參政議政
二、諮詢服務
三、文史工作
第二十篇政黨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沙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組織沿革
一、解放前中共地下組織
二、解放後中共沙縣縣委直屬機構
附一:中共沙縣縣委主要領導人名錄
附二:中共沙縣縣委機構沿革圖一
附三:中共沙縣縣委機構沿革圖二
三、縣委派出機構
四、基層黨委和黨支部
五、黨員
第二節領導活動概略
一、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
二、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三節宣傳工作
一、解放前
二、解放後
第四節統戰工作
第五節紀檢工作
第六節信訪工作
一、機構和網路
二、來訪接待和來信處理
第七節縣代表大會
一、中共沙縣首次黨員代表會議
二、中國共產黨沙縣第一次代表大會
三、中國共產黨沙縣第二次代表大會
四、中國共產黨沙縣第三次代表大會
五、中國共產黨沙縣第四次代表大會
六、中國共產黨沙縣第五次代表大會
第二章中國國民黨沙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組織沿革
第二節黨務活動
一、組訓
二、社會工作
三、宣傳
四、反共活動
第三節中國三民主義青年團沙縣地方組織
一、組織沿革
二、團務活動
第二十一篇司法
第一章公安
第一節社會治安
一、解放前社會治安
二、解放後社會治安
第二節保衛工作
一、內部保衛
二、專項保衛
第三節戶政管理
第四節監所管理
第五節特種行業管理
一、民用槍枝管理
二、爆炸物品的管理
三、其它特種行業管理
第六節禁政
一、禁菸
二、禁賭
第七節消防
一、專業消防
二、民眾消防
三、重大火災
第二章檢察
第一節刑事檢察
第二節經濟檢察
第三節法紀檢察
第四節監所勞改檢察
第五節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林業檢察
第三章審判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審判
一、刑事審判
二、民事審判
三、經濟審判
四、林業審判
五、行政審判
第三節案件複查
第四章司法行政
第一節律師事務
一、法律顧問
二、民事代理
三、刑事辯護
四、非訴訟事件代理
五、法律諮詢、代書等
第二節公證
一、民事法律關係公證
二、經濟契約公證
三、涉外公證
第三節調解
第四節法制宣傳
第二十二篇民政
第一章選舉
第一節民國時期選舉
第二節解放後選舉
一、村民委員會
二、鄉(鎮、公社)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三、縣以上人民代表
四、人民陪審員
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二章優待撫恤
第一節烈軍屬優撫
一、代耕、優待勞動日、優待金
二、國家定期定量補助
三、犧牲、病故撫恤和傷殘撫恤
第二節復退軍人安置
第三節支前、擁軍
一、支前
二、擁軍
第四節老區及貧困地區扶持
一、老區扶持
二、貧困地區扶持
第三章社會保障
第一節救災
第二節救濟
一、殘廢人安置
二、孤老及拾嬰供養
三、其他社會救濟
第四章民事處理
第一節婚姻登記
第二節少數民族事務
第三節殯葬管理
一、義冢
二、殯葬改革
第四節收容遣送
第五節地名管理
第二十三篇勞動人事
第一章勞動
第一節就業
第二節工人素質
一、文化素質
二、年齡
三、技術等級
第三節勞動保護
第二章人事
第一節幹部來源
一、大中專畢業生
二、軍隊轉業幹部
三、吸收錄用
四、選舉、招聘
第二節幹部結構與分布
第三節幹部管理
一、調配
二、任免
三、考核與獎懲
第四節人員編制
一、清代以前編制
二、民國時期編制
三、解放以後編制
第三章工資福利
第一節工資
一、清代工資
二、民國時期工資
三、解放後工資
第二節福利
一、全民所有制職工福利
二、勞動福利費
三、其他福利待遇
第二十四篇軍事
第一章兵役
第一節兵役制度
一、解放前的兵役制
二、解放後的兵役制
第二節兵役登記
第三節兵員徵集
一、民國時期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章武裝
第一節駐軍
一、清以前駐軍
二、民國時期駐軍
三、解放後駐軍
第二節地方武裝
一、團練
二、警備隊
三、縣民團
四、縣保衛隊
五、縣防護團
六、縣民眾自衛隊
第三節民間武裝
一、救火會自衛基幹中隊
二、會道門
第三章兵器布防
第一節兵器
第二節布防
一、墩台
二、險隘
三、工事
第四章民兵
第一節建制
第二節教育訓練
一、政治教育
二、軍事訓練
第五章兵事
一、鄧茂七起義
二、粵軍許崇智部攻打沙縣
三、郭盧戰爭
四、芹山阻擊戰
五、紅軍東方軍攻城之戰
六、湖源遭遇戰
七、城頭阻擊戰
八、高橋戰鬥
九、夏茂戰鬥
十、林墩戰鬥
十一、解放沙縣最後一仗
十二、沙縣解放初期剿匪概況
第二十五篇民眾團體
第一章工人團體
第一節解放前的工人團體
一、蘇維埃工會
二、沙縣總工會
三、各職業工會
第二節解放後的總工會
一、組織沿革
二、主要活動
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四、歷次工會代表大會
第二章農民團體
第一節農會
第二節貧農團
第三節農民協會
一、民國時期的農民協會
二、解放初農民協會
第四節貧代會與貧協會
第三章婦女團體
第一節沙縣婦女會
第二節婦女聯合會
一、機構
二、主要活動
三、歷次代表大會
第四章青少年團體
第一節共產主義青年團
一、組織沿革
二、主要活動
三、歷次代表大會
第二節兒童團與少先隊
一、兒童團
二、少先隊
第五章商業團體
第一節商會
第二節工商業聯合會
第三節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六章科學團體
第一節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
第二節縣級協會、學會、專業研究會
第三節鄉鎮科普協會、研究會
第七章其他團體
第一節文化團體
第二節衛生團體
第三節台、僑團體
一、台灣同胞聯誼會
二、歸國華僑聯合會
第四節同鄉會、智力支鄉協會
一、同鄉會
二、智力支鄉協會
第五節其他行業團體
一、民國時期
二、解放後
第二十六篇教育
第一章學校設定
第一節清以前學校
一、儒學
二、社學
三、義學
四、書院
五、學堂
六、私塾
七、鄉約所
第二節民國時期學校
一、地方學校
二、內遷學校
第三節解放後學校
一、托幼機構
二、國小
三、普通中學
四、職業學校
五、專科學校
六、電視大學教學班
七、業餘學校
八、其他教學機構
第二章教師
第一節任用
第二節總量與構成
一、總量
二、構成
第三節培訓
第四節待遇
一、工資
二、福利
第三章教學活動
第一節學制與課程
一、儒學與古代啟蒙教育
二、學堂
三、學前教育
四、國小
五、中學
第二節教學研究
第三節勤工儉學
第四章學生
第一節管理
一、中學
二、國小
第二節入學與人才輸送
一、入學
二、人才輸送
第五章經費
第一節來源
一、明、清時代
二、民國時期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節開支
第六章重點學校簡介
第一節縣直屬學校
一、福建省沙縣第一中學
二、沙縣第二中學
三、福建省沙縣第三中學
四、沙縣職業中學
五、沙縣實驗國小
六、沙縣實驗幼稚園
七.沙縣教師進修學校
第二節鄉鎮重點學校
一、普通中學
二、職業中學
三、中心國小
第二十七篇科學技術
第一章科技普及
第一節情報交流
一、情報網
二、交流手段
第二節諮詢服務
一、機構
二、成果
第三節科普宣傳
一、宣傳欄
二、科普知識播映
三、科普資料印發
第四節技術培訓
第二章技術推廣
第三章科研成果
第一節獲獎項目
一、農業
二、林業
三、養殖業
四、工業
五、醫藥衛生
第二節農業區劃研究
第四章科技隊伍
第一節科研機構及學術團體
一、科研機構
二、學術團體
第二節科技人員
一、構成
二、待遇
第二十八篇文化
第一章文藝活動
第一節文化網路
一、縣直文化機構
二、鄉鎮(公社)文化機構
三、基層俱樂部
第二節文藝創作
第三節民間文藝
第四節業餘文藝演出
第五節專業文藝團體
一、沙縣越劇團
二、沙縣文藝工作隊
三、沙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
第二章電影
第一節發行與放映
第二節電影宣傳
一、櫥窗廣告宣傳
二、幻燈宣傳
三、配音宣傳
第三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廣播
一、廣播網路
二、節目編播
第二節電視
第四章圖書
第一節發行
第二節借閱
第五章檔案史志
第一節檔案保管
一、檔案和資料
二、管理和利用
第二節史志編纂
一、地方志
二、譜牒
三、史料編纂
第六章歷代著述
第七章文物
第一節古代文物
一、文化遺址
二、古墓葬
三、古建築
四、摩崖石刻
五、其他文物
第二節近現代文物
一、革命遺址
二、紀念物
三、文獻資料
第八章新聞出版
第一節報紙
一、虬聲報
二、沙縣日報
三、虬城鄉音
第二節通訊報導
第二十九篇醫藥衛生
第一章醫療衛生網路
第一節縣直機構
一、沙縣醫院
二、衛生防疫站
三、婦幼保健所
四、中醫醫院
五、城區醫院
六、皮膚病防治院
第二節鄉鎮衛生院
第三節村衛生所
第四節其他醫療機構
第二章醫療制度
第一節公費醫療
第二節勞保醫療
第三節合作醫療
第三章防疫保健
第一節衛生防疫
一、環境衛生
二、衛生監督監測
三、疫病防治
第二節婦幼保健
一、婦女保健
二、兒童保健
第四章醫療技術
第一節中醫
第二節西醫
一、內科
二、外科
三、兒科
四、婦產科
五、牙科與五官科
六、放射科與檢驗科
第三節中西醫結合
第五章藥品器械
第一節藥品
一、中藥
二、化學藥品
第二節醫療器械
第三十篇體育
第一章場地設施
第一節縣體育場
第二節基層體育設施
一、學校
二、農村
三、廠礦
四、其他單位
第二章運動項目
第一節民間傳統項目
一、游魚
二、舞龍
三、划龍舟
四、武術
第二節競技運動
一、籃球
二、游泳
三、長跑
四、舉重
五、棋類
六、橋牌
第三章民眾體育
第一節學校體育
第二節職工體育
第三節農民體育
第四章體育競賽
第一節承辦省、市級運動會
第二節縣級運動會
第五章少年業餘體育學校
第三十一篇風俗
第一章社會風尚
第一節民情
一、從業
二、重教
三、社交
四、衛生
五、娛樂
六、劣習
第二節新風
一、男女平等
二、學雷鋒
三、“五講四美三熱愛”
第二章生活習俗
第一節人生禮儀
一、生育
二、壽慶
三、婚嫁
四、喪葬
第二節衣食起居
一、飲食
二、服飾
三、民居
第三節歲時節日
一、春節
二、立春
三、清明
四、四月初一
五、立夏
六、端午
七、六月初六
八、六月廿四
九、七夕
十、中元
十一、中秋
十二、重陽
十三、十月朝
十四、立冬
十五、冬至
第三章生產習俗
第一節農林生產習俗
第二節水上生產習俗
第四章宗教信仰
第一節佛教
一、興國寺
二、寶嚴寺
三、性天寺
四、棲雲寺
五、隆福寺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基督教
一、衛理公會
二、安息日會
三、聚會處
四、真耶穌教
第四節天主教
第五節多神崇拜
一、羅岩廟
二、天湖山庵
第三十二篇方言
第一章沙縣話語音
第一節聲韻調系統
一、聲母
二、韻母
三、聲調
第二節同音字表
第三節連讀變調和文白異讀
一、連讀變調
二、文白異讀
第四節沙縣話和國語語音比較
一、聲母
二、韻母
三、聲調
第二章沙縣話常用辭彙和語法例句
第一節常用辭彙
一、天文地埋
二、時間方位
三、房屋建築
四、用品器具
五、農事農具
六、蟲魚鳥獸
七、花木瓜菜
八、人品職業
九、親屬稱謂
十、身體五官
十一、生老病死
十二、飲食穿戴
十三、動作心理
十四、性狀形容
十五、指代數量
十六、副詞助詞等
第二節語法例句
第三章沙縣話標音舉列
第一節諺語
第二節謎語
第三節兒歌
第四節故事
第四章沙縣境內的其他方言簡介
第一節湖源話簡介
一、湖源話的聲韻調系統
二、湖源話和沙縣話不同的主要語音特點
三、湖源話和沙縣話辭彙差異舉例
第三節青州話簡介
一、青州話的聲韻調系統
二、青州話和沙縣話不同的主要語音特點
三、青州話和沙縣話辭彙差異舉例
第三節夏茂話簡介
一、夏茂話的聲韻調系統
二、夏茂話和沙縣話不同的主要語音特點
三、夏茂話和沙縣話辭彙差異舉例
附錄一:民間通行俗字的音義
附錄二:沙縣境內讀音和字面不相符的地名
第三十三篇人物
第一章傳記
第二章人物表
一、歷代進士表
二、沙縣籍歷代縣、團以上職官表
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沙縣地方組織骨幹成員及縣、區、
鄉蘇維埃主要負責人名表
四、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地方組織區委、革命武裝營以上沙縣籍領導乾
部名表
五、解放後縣外沙縣籍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名表
六、近、現代沙縣籍知名人士名表
七、省級以上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名表
八、革命烈士名表
第三十四篇附錄
一、歷代《沙縣誌》序
二、本志編修始末
三、關於沙縣建縣時間及鳳崗、鳳凰山地理位置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