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歷代名臣》

《正說歷代名臣》是一部著名文學作品。

作品資料

在中國封建社會,“臣”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和被統治者百姓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臣對君來說,是“事君之吏”,是為皇帝分憂,在中國各個朝代的發展史上,無數名臣良將都留下了自己的英名,這些歷史英魂的精神無疑值得我們學習與銘記。

詳細介紹

在這本書中,我們所選擇的所有人物都可以稱得上是名臣良將。為了國家的統一,為了社會的安定,為了民族的大義,這些人不懈的抗爭,不懈的努力。集中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中“民重君輕”的民本思想和政治智慧。我們無意於對這些已是歷史人物的故人們再評論什麼,也於意於再另立新說,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讀者們能夠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能在空閒的時候再一次親近他們,感受一下他們生命的溫度。他們並不一定都很偉大,但是他們卻一定都很可敬。每天在床頭燈光的照耀下,得以走進歷史的風塵,你會讓自己得到片刻的精神解脫,那種思接千載的愜意會讓你忘記滾滾紅塵中的一切不快。
當然,你可以從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感悟出一點什麼,你也可以什麼都不感悟,只是又熟悉了一下塵封的歷史,可是無論如何,你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你的時間會不虛度。

歷代名臣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胞弟,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千百年來,他一直為儒家宣揚的道德典範。從其事跡來看,也確實如此:他助周武王滅商,手持一把大斧(即古稱之大鉞),十分勇敢;武王死後,他助成王平定"三監"之亂,並制禮作樂,建立封建體制。待最後一切告成之際,還能還政於成王,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極少有人能做到。一般越是英雄越貪戀權力。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今河南上蔡縣人,在當時屬於楚國。李斯原本只是個小吏,為了改變自身命運,他去齊國留學,後來毅然選擇了秦國。在秦國,他的法學知識派上了用場。他為勸告秦始皇而寫的《諫逐客書》,是古今著名的政論文章。秦國統一以後,李斯擔任秦相,受秦始皇寵信。他堅持郡縣制,對秦國治理天下很有幫助,但隨之而起的焚書坑儒政策,卻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傷害。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勾結,誅殺公子扶蘇,擁立胡亥,但兩年後被趙高陷害而死。

諸葛亮是華人家喻戶曉、極具傳奇色彩的重要歷史人物,一直備受世人讚譽,幾乎是中國士大夫理想中"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化身,更被世俗想像神化為呼風喚雨的神仙人物。諸葛亮,字孔明,在隆中隱居十年,廣交江南名士。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諸葛亮精闢深刻地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劉備大敗。諸葛亮獻計聯合孫權共同抗曹。
高熲為隋朝第一名臣,唐太宗甚至認為隋朝的興亡與高 的輔佐、被罷黜及至冤死有莫大關係。高熲字昭玄,又名敏,少年時即展現出過人才華,文武雙全,精明能幹,被當時的北周宰相、亦即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延攬後,很快就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楊堅最得力的助手。楊堅稱帝建隋後,高熲任尚書左僕射兼納言,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人稱"真宰相"。高熲通曉世務,竭力輔佐隋文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建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