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桑樹坪紀事》寫一群生活在愚昧落後的村子裡的各具特色的人物,麥客榆娃苦中作樂,無憂無慮。彩芳潑辣大膽。窯客老呂善良誠實,吃苦買力。王志科倔強剛毅,而更使人難忘的是生產隊長李金科,他狡詐,甚至殘忍,先是“日弄”“我”,只給“我”記六分工,後又設好圈套讓“我”鑽,去應付估產工作組,他專制而又野蠻地役使全村農民,卻默默地忍受著估產工作組的侮辱,他不擇手段地排斥異族勢力,但為了收入,他又願稱比他小的老占為“老哥”,所有這些,都無不為了生存,無不體現出他個人的力量,在他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作者塑造這樣的人物 ,實際上就是在大力張揚個性人性。
作者簡介
朱曉平,河北人。1952年8月生於四川,不滿周歲便隨軍中父母走南闖北。讀了一年國中正趕上“文革”動亂,1969年不滿17歲到陝西一個邊遠小村插隊當了農民。同年底應徵入伍,六年的軍營生活之後又當了三年鉗工。197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選擇了戲劇理論專業。1982年畢業後留本院科研所工作。1985年調中國作家協會工作。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1年又調北京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工作。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了《林游山道》等短篇。1985年發表的中篇處女作《桑樹坪紀事》引起人們的注意,顯示了他豐富的生活經歷和較為紮實的藝術功底。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創作起步雖晚,起點卻不低。作品紮實厚重,文筆清新流暢,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尤以刻畫人物見長。出版有作品集《私刑》、《好男好女》兩部,另有中短篇小說、雜文隨筆、評論、話劇、電影、電視劇等作品發表、上演。
創作背景
具體歷史背景
1968年——1969年前後的中國農村。當時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地點:陝西地區,黃土高原。小說從知青角度著手,卻遠遠不同於以往的知青小說,通過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封閉、蒼涼的小村桑樹坪,及其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嚴峻、困苦、愚昧的生存和生活現狀,一群生活在愚昧落後的村子裡的各具特色的人物,揭示了現實生活的凝重和民族歷史命運的反思。
更深層次的歷史背景
中國是農民的國度,小說以此為背景對中國人鄉土情結進行反省,不管我們多么地大物博,我們的“根”是植在一塊狹小保守的小土地上。我們要讓民族進步昌盛,應從農村問題的解決入手。
人物形象
朱曉平的《桑樹坪紀事》雖是從知青角度著手,卻遠遠不同於以往的知青小說,而把視點放到了更為廣大的社會生活中,以更大的容量包涵了生存的種種形態與方式,表現了作者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的冷峻審視。
作品選取黃土高原上一個貧瘠閉塞蠻荒的小村——桑樹坪,“按照生活的自然形態結構成多重的人際關係,在人與人的交往與角斗的進程中,把人們的需要凝結成行為的動機,熔鑄成一組生命活動的群像”(譚需生語)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孿金斗的形象。作品的六個章節里,無不涉及到這個桑樹坪的領袖人物,“靈勾子貨”。在他身上,體現著他作為農村幹部和普通個體的多重特性。在利用“我”與公社估產幹部明爭暗鬥及與麥客討價還價中,充分顯示出他作為領袖人物的才智和勇氣;在排擠王志科和李言老叔的過程中,又不乏狡詐與殘忍;而在對待彩芳的婚事上,突出地表現了他作為封建家長的獨斷和冷酷,以及普通個體的悲哀。在他的身上交混著真善美和假醜惡,讓人難以用一個字或一句話去評說他,或許只能像作者所說的,他既是“一隻為人抽打的羔羊,又是一隻吞噬生靈的惡虎……”。
除李金斗外,給人印象最鮮明的莫過於彩芳。她美麗善良,大膽潑辣,敢於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沒有半點矯飾與虛假。然而,她只不過是金斗用幾十斤苞谷和幾十元錢換來的童養媳,無法掌握自身的命運,更不能有自己的愛情。她唯一的抗爭方式只有投井自殺了……與彩芳命運相似的還有玉蘭。然而造成玉蘭悲慘結局的六嬸子竟還覺得自己委曲,因為她只管說合,合了能不能過到一塊兒,不是她的事。她不懂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愛情是什麼,一切在她看來,都不過是生意場上的事,一個願買,一個願賣,以物換物。就是金斗、六嬸子們,在與天奮鬥爭生存的同時,製造著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人間悲劇。他們在辛勤創造著人生,又在殘酷地毀滅著人生。
看到這些,使人不能不為生存競爭的殘酷性而震驚,為精神內容的貧困而慨嘆,從而啟示人們深入思考歷史生活的底蘊,產生一種對歷史進程的呼喚與企望:解放生產力,解放人本身;發展生產力,發展人本身。或許正是在這一點上,《桑樹坪紀事》超越了以往的知青小說,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成為反映農村和知青生活的佳作。
但除了作者所塑造的一群性格鮮明、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外,作品還充溢著濃烈的地方風味,不論從地理風情,還是人物言行,無不使人能從總體上體味到西部黃土高原深遠、廣袤的詩韻。單純、質樸、幽遠、空靈的形式美感,和文明與野蠻、善良與殘暴、強悍與委瑣、人性與獸性相交織的文化氛圍,飽含著黃土地人的自然人性的閃光、困頓和扭曲。從美學意義上來說,它的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應和人生體驗,更要遠遠超於平常的知青小說。1988年,根據這篇小說改編的話劇《桑樹坪紀事》在首都舞台上演後,產生了轟動效應。人稱之為“桑樹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