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是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被稱為“華語文壇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筆”。
他的散文所涉領域極廣,可謂宇宙諸事,無所不談。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在文章中海闊天空地談開去,所選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極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
《林語堂全集19——愛與諷刺》是20世紀40年代初林語堂用英文寫作的,所輯錄的文章都是作者對於日常生活、政治或社會上的各種事物的新鮮、銳利與確切的談話。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後,隱藏著作者一顆熱愛生活、睿智曠達的心。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可以體會到作者“幽默、閒適、享受”的人生哲學。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書評
林語堂把許多歷史悠久的哲學思想濾清,配以現代的香料;他根據個人獨特的創見,用機智、明快、流利動人的文筆寫出一部有骨子、有思想的著作。作者在書中討論到許多問題,見解。
——《紐約時報》書評副刊
在《我的話》中,林語堂這樣評價自己,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確,林語堂終其一生,都在做中外文化交流的躬耕者,一生著作六十多部,其中大部分以英文寫作。他向世界介紹中國,也向中國介紹世界。
——鳳凰網
五十年前真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是林語堂。
——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教授
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其實就是,很難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藝復興人物”之長的人。前者比後者多一份優遊園林的隱逸雅致,後者比前者多幾分新時代男兒的慧黠矯健。……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又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台灣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
文摘
英國人與中國人
時至今日,一個人時常不免要想起白種人,因為近日歐洲的景象實在很足以挑動思潮。
我們不由要問問歐洲為什麼會這樣的一團糟,因為在那裡人類的事情正弄到一團糟,所以人類一定有了過失了。我們不得不向自己問道:歐洲人的心理上的限度到底怎樣,以致要在歐洲維持和平這樣困難?歐洲人的心智結構的特點究竟是什麼?說起心智的結構,我並非指智慧型或純粹簡樸的思想,而是指一切對事物的心理反應。
我決不會懷疑到歐洲人種的智慧型。可是可嘆的一點是:智慧跟人事很少關係,因為人事多數是受我們的動物熱情所支配。人類的歷史並非人類理智的聰敏指導下的產物,而是由情感的力量所形成——這種力量包括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傲慢,我們的貪婪,我們的畏懼,以及我們的復仇欲望。歐洲仍舊不是被智慧所統制,而是被動物的恐懼和復仇熱情所支配。歐洲的進步並不是由於白種人思想的結果,而是由於他的缺乏思想。今日如果有一個至高的人類智慧安置在歐洲的首腦,由他領導她的整個命運,歐洲決不會像現在那樣。現在的歐洲不是由一個至高的人類智慧所統治,而是由三個有大而有力的下顎的人所統治——墨索里尼、希特勒,以及史達林。
這不僅僅是一件意外的事情。有些人的面孔像三角形,三角形闊的一面生在下面(獨裁者和實行的人),而有些人的面孔卻像顛倒的三角形(有智慧的人和思想家,例如羅素)。智慧的人和實行的人是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的。德國民族能夠宣誓效忠於“上帝和希特勒”,可是,如果一個英國的納粹黨要宣誓效忠於“上帝和羅素”,羅素一定要慚愧得無地自容。歐洲要是一直給這三個有闊大而有力的下顎的人統治,要是她樂於給有闊大有力的下顎的人統治,歐洲一定要繼續依照她目前的發展路線下去,向著她現在所向著的深淵前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