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有人曾說:“全世界大多數的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有兩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
一百四十年來,美國的國民經濟始終高居全球第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更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匹敵的。
美國思想關注更多的是未來,而不是現在;它關注的是進步和繁榮,這是一個全新的主題。它總是向著下一個火車站出發,從不滿足於它的現狀。
內容簡介
美國的精神領域,囊括了世界最激勵人心的景致:生活、自由、自然、上帝、愛、戰爭與和平。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林語堂以謙虛、探究的心態,根據自己在美國十幾年的生活和學習的經歷,完成了描寫這本美國精神領域的通俗哲學著作。書中引用了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班傑明•富蘭克林等多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的作品,可謂取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作者沒有在本書中投射任何正統哲學的影子,也沒有輕易選擇左中右的任何一種立場,而是以理性、中立的語言將自己獨特的思想表達出來。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媒體評論
林語堂把許多歷史悠久的哲學思想濾清,配以現代的香料;他根據個人獨特的創見,用機智、明快、流利動人的文筆寫出一部有骨子、有思想的著作。作者在書中討論到許多問題,見解卓越,學識淵博,對中西思想深刻的理解。
——《紐約時報》書評副刊
在《我的話》中,林語堂這樣評價自己,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確,林語堂終其一生,都在做中外文化交流的躬耕者,一生著作六十多部,其中大部分以英文寫作。他向世界介紹中國,也向中國介紹世界。
——鳳凰網
五十年前真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是林語堂。
——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教授
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其實就是,很難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藝復興人物”之長的人。前者比後者多一份優遊園林的隱逸雅致,後者比前者多幾分新時代男兒的慧黠矯健。……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又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台灣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
文摘
生活無須道歉
“朋友,當你進入我的田地時,不要有什麼歉意。你不會打擾我。你到這兒來有比得到玉米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誰說了我今天必須犁出這么多的犁溝?來吧,朋友,坐在這些土塊上;讓我們談些高雅的話題,度過一個甜美的夜晚。我們將把時間花在探討生命上,而不是談論什麼玉米或者現金。”
當我偶爾讀到戴維•格雷森的這段文字時,我難以想像一個當代美國人能說出如此優美的話語。在美國作家作品的歷史上,具有真正平和心態的當屬富蘭克林和奧利弗•溫德爾•霍姆茲。我指的並非單純的動物本能帶來的滿足感和平和心,而是一種充滿悟性的平和心,這是一種影響廣泛和深刻的心態,藉此可以實實在在地清楚地看待這個世界,並從中得到樂趣。擁有這樣一種產生巨大內在力量的心態,我們就會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加爾文主義使得美國作家作品的前半部歷史黯然失色;當其影響在布魯克農莊狂熱運動中逐漸消散的時候,當人們開始感受到原本存在的精神自由的時候,氣勢磅礴的現實主義誕生了,並在美國作家作品後半部歷史中一舉掃除加爾文主義的陰霾。於是,從霍桑到梅爾維爾,再到尤金•奧尼爾(EugeneO’Neill),人類的思想一直關注於罪孽及罪孽的深淵。我並沒有否認,愛默生、梭羅、阿爾科特、里普雷以及其他所有這類作家都曾經閃爍精神的光芒;我沒有否認,愛默生在精神和外觀上都獲得了安寧,他真正擁有一顆平和心;我也沒有否認,梭羅了解幸福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