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品樣板
郵品資料
郵票名稱:《李可染作品選》 郵品類型:特種郵票 郵品套數:1套6枚 發行單位:國家郵政局 發行時間:2007年3月26日 郵票志號:2007-6 圖 序/圖 名/面 值 (6-1)T/松下觀瀑布/1.20元 (6-2)T/萬山紅遍/1.20元 (6-3)T/觀畫圖/1.20元 (6-4)T/放鶴亭/1.20元 (6-5)T/淺塘渡牛圖/1.20元 (6-6)T/春雨江南圖/1.20元 | 郵票規格:38×50毫米 齒孔度數:13×13.5度 整張枚數:16枚 整張規格:180×240毫米 版 別:影寫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設計者:王虎鳴 責任編輯: 史淵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各地郵局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
人物資訊
【國畫大師】
李可染(1907—1989),中國著名國畫大師。1907年3月26日出生在徐州一個平民家庭。13歲時拜當地畫家錢食芝為師,16歲入上海美專學習,畢業後任教於徐州私立藝專。曾師從黃賓虹、齊白石,得前者“墨塊”、“墨線”,後者“積墨”、“漬墨”、“破墨”之訣,豐富了傳統技法的表現力。借鑑西畫的明暗處理,創山水畫黑、墨、重、亮的新畫風。其作品意境幽深,筆墨渾厚,氣韻生動,格調高雅,質樸凝練,融文學性、音樂性和造型美於一爐。李可染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等。1989年12月5日,我國著名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李可染逝世,享年82歲。他擅長山水畫,主要美術著作有《李可染山水畫》《談山水畫》《談藝術實踐的苦功》《漫談山水畫》等。主要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魯迅故鄉紹興城》《山城朝霧》《巫峽百步梯》《杜甫草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革命搖籃井岡山》《千岩競秀,百舸爭流》《雨後青山半入雲》《婁山關夕照》《榕湖邊上》《灕江風光圖》等。
【藝術特色】
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捉住人們的感覺,而在這悲愴旋律的制約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淒迷的基調。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獨特的風格,可以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無疑地,李可染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他的畫面結構,更讓人感受到一種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一種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劃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從1943年開始李可染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有一種變革,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李可染有著紮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每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抓住了人們的視覺。李可染山水畫的價值,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並且表現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新郵原地
2007年3月26日,適逢李可染誕辰100周年,國家郵政局發行《李可染作品選》特種郵票一套6枚,分別為李可染不同時期的作品。李可染舊居位於徐州市建國路廣大北巷16號,現開設為李可染藝術館。紀念館北不足百米處有建國路郵政所,屬淮東支局管轄,郵政編碼221003。
相關郵品
【郵折】
郵品特色
【松下觀瀑圖】6-1松下觀瀑圖799×470毫米,作於1943年,家屬藏。此圖為李可染三十餘歲時在蜀中所作,是其臨習傳統畫學歷程的見證。早年他醉心石濤,從此畫可以看到石濤畫風遺韻。1977年,畫家自題:“當時潛心傳統,雖用筆恣肆,但處處未落前人窠臼。”李可染認為這是屬於“用最大功力打進去者”。此圖以淡而尖細之筆畫松、岩、瀑布和人物,運筆迅速,間或用長托筆和挑筆。畫面右上方的山澗、溪水作了三個大迴環,然後沿著崖壁寫出就如“遙看瀑布掛前川”,突出一個“掛”字。畫的右下部,在樹木遮掩下可見瀑布濺起的霧氣和水擊潭石。近坡一老者坐於岩石上觀瀑。對面兩山之間瀑流飛瀉,石上幾株秀松挺立,以細筆寫松針,頗得石濤之法。古畫論曰:溪水者,“以畫盤曲掩映斷續,浮而復見,以遠至近,仍宜煙霞鎖隱為佳”。李可染這幅畫體現了傳統畫論的精髓。畫家後來接受了齊白石老師建議,不再用這種“草書筆法”作畫了,而是日漸沉厚豐實。他中晚期所畫的溪水,瀑布迥異於古人。
【萬山紅遍】6-2萬山紅遍1350×890毫米,作於1964年,北京畫院藏。李可染作畫常常是一個意境、構圖反覆地畫,畫出多少幅,然後比較,直到滿意為止。“萬山紅遍”也是如此,1962年他就畫過兩張,1964年至少畫了四張。此作取毛主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詞意,紅色的主調和恢宏氣勢極合詞的意境。為了表現“層林盡染”的“紅遍”意境,作者大膽使用大量的硃砂、朱膘,顏色恰與黑墨白紙相映生輝,畫法採用了積色法、局部有如油畫的筆觸與肌理,但在山之輪廓、房舍的邊線、樹的枝幹等處有保留了傳統的筆墨特點,確實在多種層次、不同方面非常具體的實踐著他的融中西而突出傳統魂魄的觀念。此畫受傳統山水畫的影響,構圖豐滿,山體和樹葉以硃砂層層積染;白牆、幾線飛瀑與山下的流泉成為畫面的亮色,有“提神”之效。近景的樹林按大小層層推進,中景是雄強的主峰,遠處的重重山峰構成了一種深遠感。紅為主調,強調“遍”、“滿”,風格濃艷、靜穆。濃烈的色彩、嚴謹的構圖,充分體現著藝術家熾熱深沉的情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是李可染山水畫藝術中的燦爛篇章。
【觀畫圖】觀畫圖692×443毫米,作於1958年,家屬藏。這是一幅近似戲曲場面的畫,是李可染人物畫的代表作。除人物外,畫上再無它物。三個觀畫者有著不同的年齡、身份和神態。這幅不著一筆的畫中之畫,妙處在於給人民提供了想像的餘地,不同的觀者可以自由去填充它,同時又不分散觀者對畫中人物神態的關注。這樣的處理方法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所講的“無為”與“有為”的辯證關係,造成一種虛中見實的審美效應。李可染深知寫形與傳神的辯證關係。畫中人所觀賞的畫面的虛擬性,恰好表現了有所不為才更有所為的辯證關係。
【放鶴亭】放鶴亭576×345毫米,作於1945年,家屬藏。放鶴亭為李可染家鄉——徐州的名勝古蹟,這是一幅表達畫家性情的作品。畫的中心是亭子,四周是濃淡不同的墨色山體,點景人物栩栩如生,以大潑墨畫山,山亭用焦墨勾畫,渾厚凝重,似金石派畫家的筆路。李可染山水畫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趨於成熟的,但這幅40年代的畫已有了後來的風格,畫幅大面積是傳統的空白式,一些局部處理已具有了黑、重、狠、辣的特點。
【淺塘渡牛圖】淺塘渡牛圖685×458毫米,作於1982年,家屬藏。圖中繪兩牛浮於塘中,一牧童坐於牛背,回首觀疏柳發新葉的景象。疏柳垂枝不多,稍加淡墨點畫,取其意到;牧童線條用金石筆法頓挫寫出,簡而氣足;水牛用墨焦而見潤,濕而見筆。全畫構圖精妙,物象簡練,意境爽潔,用墨恣肆縱橫,充滿田園情趣。這幅作品,不以墨勝,不以色勝,而是墨、色兼收,情趣並發。李可染的藝術充滿了哲理,所以他的作品“情生境內,神遊象外,端在心物兩得,墨彩兩忘,渾然一體,不帶色全而象周”。
【春雨江南圖】6-6春雨江南圖685×458毫米,作於1984年,家屬藏。圖中李可染常抓住同一題材反覆多遍地畫,以追求新的意境和形式感。杏花、春雨、江南,是李可染常畫的題材。面貌大致分兩種:一為濃重,一為虛淡。此圖屬於濃重一路,較之1961年的《杏花春雨江南》景物大為減少,風格差別很大。構圖左虛右實,右邊濃重的山體,與左側迷離的江水和小船構成秤的平衡,奇中見正。潑墨畫山,溶溶暈暈,濃重神秘。在山下黑瓦白牆的村舍和濃密林木的掩映下,幾片盛開的杏花鮮艷奪目。山水都籠罩於濕潤的煙雨中,傳達出江南山水的靈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