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

《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釋》作於1941-1942年間,共9首,最初發表在《國文月刊》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朱自清/馬茂元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1999-12
ISBN:9787532526772

目錄

一、導言曹旭
二、古詩十九首釋朱自清
三、古詩十九首探索馬茂元
四、前言
五、青青陵上柏
六、今日良宴會
······(更多)
一、導言曹旭
二、古詩十九首釋朱自清
三、古詩十九首探索馬茂元
四、前言
五、青青陵上柏
六、今日良宴會
七、西北有高樓
八、涉江采芙蓉
九、明月皎夜光
十、回車駕言邁

相關書評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蕭統《文選》,一般認為非一時一人之作,創作時間多在東漢末年,內容以客愁、別離、及時行樂、人生無常為主,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極其重要地位,歷代評論家都給予高度評價。
葉嘉瑩先生談及《古詩十九首》時,沒有拿“五言之冠冕”這樣的評語唬人,而是舉了個例子,說曾有女子聽到李商隱的《燕台四首》時,發出奇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而她讀古詩十九首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驚嘆:“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什麼人,能夠寫出這么奇妙的一組作品來呢?”顯然這是被征服後自覺發出的心聲。於是,“誰人有此?誰人為是?”成了許多人面對《古詩十九首》時表現出來的疑問、驚喜和傾慕。
朱自清以散文聞名於世,但這樣的文名反而讓人忽略了他作為學者的另一面。多年前一位學者朋友評論現代學人時,認為朱自清的學術成就還達不到相當的高度,其缺少支撐自己聲名的學術巨帙。這話不假,但有一點不容忽視,如果朱自清沒有深厚的學術修養,在清華和西南聯大那樣大師輩出的高等學府里擔任中文系主任,恐非易事。只不過朱自清作為白話文運動的堅定執行者,所走的是一條普及、推廣傳統文化的路子,即把深奧的傳統經典以白話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古詩十九首釋》便是一部這樣的著作。
《古詩十九首釋》作於1941-1942年間,共9首,最初發表在《國文月刊》上,該刊宗旨是“不想登載高深的學術研究論文,卻歡迎國學專家為本刊寫些深入淺出的文章,介紹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學上的基本知識給青年讀者。”這符合朱自清一貫的學術追求。
《古詩十九首釋》開篇說:“詩是精粹的語言。因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許多人覺得詩難懂,便是為此。但詩究竟是‘語言’,並沒有真的神秘;語言,包括說的和寫的,是可以分析的;詩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徹的了解。”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口語一下就找到了詩的本質,顯然不是簡單的情感抒發,而是建立在認真周密的思考之上。
《古詩十九首釋》的體例先是原文,然後註解,接下來就是釋文,釋文是重點。像《行行重行行》中,釋文講“詩中引用《詩經》《楚辭》,可見作者是文人”,又說“‘生別離’和‘阻且長’是用成辭”,“‘浮雲蔽白日’也是個套句”,“本詩有些復沓的句子。如既說‘相去萬餘里’,又說‘道路阻且長’,又說‘相去日已遠’,反覆說一個意思,但頗有增變。……這些迴環復沓,是歌謠的生命;許多歌謠沒有韻,專靠這種組織來建築它們的體格,表現那強度的情感。”讀起來,完全是閒適的語體文,入微入里,不緊不慢,釋典、釋事,恰到好處。
吳小如感嘆到:“當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先生都撰寫過分析《古詩十九首》的文章,他們不僅講出了原作的精彩處和本人各自的體會,而且文章本身就像一首抒情詩,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才是講析古典詩詞最理想的成就。”這應該是比較公允的看法。
依附於經典的註解刊行於世的不乏其書,而獨立於經典,讓釋讀經典的語體文字成為經典卻不多見,《古詩十九首釋》做到了。可惜直到朱自清去世前的六年間,都沒有補全剩下的十首,終成憾事。倘若假以天年,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十九首,或許還有更多讓人怦然心動的語體文學術佳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