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車駕言邁

《回車駕言邁》是東漢時期的一首五言詩,本文分導讀、原詩、背景、譯文、鑑賞五部分進行了詳細解讀。

導讀

【年代】東漢末年
【體裁】漢樂府
【作者】無名氏
【出處】古詩十九首

原詩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相關背景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無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譯文

轉回車子駕駛向遠方,遙遠的路途跋涉難以到達.一路上四野廣大而無邊際,春風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無故物,像草之榮生,人又何嘗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百草和人生的短長雖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處生立業就必須即時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堅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長壽也有盡期,豈能長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應立刻進取保得聲名與榮祿.

鑑賞

古今注本於榮名有二解。一說榮名即美名,又一說則謂榮名為榮祿和聲名。由前說, 結二句之意為人生易盡,還是珍惜聲名為要;由後說,則其意變為:人生苦短,不 如早取榮祿聲名,及時行樂顯身。二說之境界高下,頗有不同。今按榮名一詞,古 籍屢見。如《戰國策·齊策》:“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 名。”《淮南子·修務訓》:“死有遺業,生有榮名。”其均為令譽美名之義甚明。 疑義既釋,則詩意及結構自明。詩以景物起興,抒人生感喟。回車遠行,長路 漫漫,回望但見曠野茫茫,陣陣東風吹動百草。這情景,使行旅無已,不知稅駕何 處的詩人思緒萬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層,反覆剴陳而轉轉入深。“所遇”二句 由景入情,是一篇樞紐。因見百草淒淒,遂感冬去春來,往歲的“故物”已觸目盡 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這是第一層感觸。人生固已如同草木, 那么一生又應該如何度過呢?“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立身”,應上句 “盛衰”觀之,其義甚廣,當指生計、名位、道德、事業,一切卓然自立的憑藉而 言。詩人說,在短促的人生途中,應不失時機地產身顯榮。這是詩人的進一層思考。 但是轉而又想:“人和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 固,立身云云,不也屬虛妄?這是詩人的第三層想頭。那么什麼才是起初的呢?只 有榮名--令譽美名,當人的身軀歸化於自然之時,如果能留下一點美名為人們所 懷念,那末也許就不虛此生了吧。終於詩人從反覆的思考中,得出了這一條參悟。
當漢末社會的風風雨雨,將下層的士子們恣意播弄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生命的 真諦進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常苦辛”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表現出爭競人世的奮亢;有的則低吟“服食求 神仙,多為民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同上《驅車上東門》),顯示為及 時行樂的頹唐。而這位願以榮名為寶的詩人,則發而為潔身自好的操修。雖然他同 樣擺脫不了為生命之謎而苦惱的世紀性的煩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 格調也似乎更高一點。
顯然,這是一乎哲理性的雜詩,但讀來卻非但不覺枯索,反感到富於情韻。這 一方面固然因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親,與後來玄言詩之過度抽象異趣,由 四個層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詩人由抑而揚,由揚又以抑,再抑而再揚的感情節奏變 化。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位詩人已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了詩歌之境 主於美的道理,在景物的營構,情景的交融上,達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詩的 前四句,歷來為人們稱道,不妨以之與《詩經》中相近的寫法作一比較。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