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選擇的路》

《未選擇的路》

《未選擇的路》是弗羅斯特的一首名詩,作於1915年,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詩人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兩條路在黃色的樹叢中叉開,一條路蜿蜒地進入叢林榛蕪;一條路長滿茸茸的綠草。作為過客的“我”在岔路前猶豫、徘徊,因為兩條路雖然風格不同,但都美麗、平坦、覆滿落葉,以同樣的魅力吸引著我,等待著踏踐,而“我”只能選擇其一。如果僅僅是兩條路的選擇,詩人也不需躊躇再三,在這裡“路”有更深的含義,它象徵著人生的旅途,詩人面臨的是人生道路的選擇,難怪他難以舉足。因為無論這種選擇是明智還是糊塗,我們都不能回到原來的岔路重新開始。

原文

THEROADNOTTAKEN
byRobertFrost
Tworoadsdivergedinayellowwood,
AndsorryIcouldnottravelboth
Andbeonetraveler,longIstood
AndlookeddownoneasfarasIcould
Towhereitbentintheundergrowth;

《未選擇的路》未選擇的路

Thentooktheother,asjustasfair,
Andhavingperhapsthebetterclaim,
Becauseitwasgrassyandwantedwear;
Thoughasforthatthepassingthere
Hadwornthemreallyaboutthesame,
Andboththatmorningequallylay
Inleavesnostephadtroddenblack.
Oh,Ikeptthefirstforanotherday!
Yetknowinghowwayleadsontoway,
IdoubtedifIshouldevercomeback.
Ishallbetellingthiswithasigh
Somewhereagesandageshence:
Tworoadsdivergedinawood,andI—
Itooktheonelesstraveledby,
Andthathasmadeallthedifference.

譯文

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樹林深處。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未選擇的路》《未選擇的路》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步踩踏。
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返回。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作者資料

羅伯特.弗羅斯特羅伯特.弗羅斯特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一1963)是在麻薩諸塞州勞倫斯上的中學,也在達特第斯學院哈佛大學讀過一段時間。獲得詩名之前,弗羅斯特時而務農,時而到中學教希臘語和拉丁語。他的第一部詩集出版於1913年。

1916年後,他一直在著名學府任職,通常的身份是“住校詩人”。弗羅斯特的詩歌備受喜愛,原因之一是未受過多少學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當許多詩人熱衷於搞詩歌試驗時,他卻堅持使用日常語言,描寫自己觀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弗羅斯特的許多詩歌反映了他與大自然的貼近。他通過自然來表達一種象徵意義,而不是什麼田園式的思鄉情調。《未選擇的路》是弗羅斯特的一首名詩,作於1915年。

賞析

《未選擇的路》《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Frost)是20世紀美國最有名望,最受人愛戴的詩人。有不少文學批評家認為,如果20世紀的美國有一位民族詩人的話,那就是羅伯特·弗羅斯特,他屬於整個美國,屬於整個世紀。
《未選擇的路》(TheRoadNotTaken)是弗羅斯特的最著名的詩篇之一。詩共分四節,每節五行,韻腳是a-b-a-a-b。在這首詩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徵的意象揉合起來,闡明了他對於人生、社會和宇宙的態度。弗羅斯特在詩歌風格上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樸素無華,含義雋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於平淡無奇的內容和簡潔樸實的詩句之中。本詩堪稱是這方面的典範,其語言質樸自然,但在構思上卻非常巧妙。
全詩一共4節,可分為兩層。第1-2節為第一層:第1節交代了樹林裡有兩條道路,其中的一條極目望去,消失在叢林深處,詩人處在岔路口,面臨著抉擇;第2節詩人敘寫自己選擇了另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詩人認為它“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我”的雙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時涉足兩條路。這一重矛盾中詩人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為不能同時涉足兩條路而感到的遺憾;一條路平坦通暢,極目可望見它的盡頭;而另一條路幽寂荒涼,充滿著引人探索的誘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時涉足兩條路之後,究竟選擇哪一條路的問題。在經歷了複雜的心理過程之後,“我”終於選擇了那條人跡更少的路,想讓另一條路留待後日去走,可這顯然是作者做出抉擇後的一種自我安慰,因為“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但詩人選擇了人跡罕至的路並不是草率決定的,雖然他知道另一條路可能平坦通暢,可他仍然選擇了那條幽寂荒涼的路。
在第三節中,詩人交代儘管“我”對另一條路也是留戀的,但卻寧願走一條別人很少走的路。這表明了“我”不願隨俗的心跡,沿著選定的路走下去的決心。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此處流露出了一些躊躇,一絲矛盾,可這並非擔心自己的選擇是一個錯誤,而是對人只能選擇一條路而感到的遺憾。他認識到選擇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邊的風景或許也很迷人,有另外的不為自己所知的樂趣。接下來的第四節,“我”遙想到未來或許會回首往事,或許會意識到此時路的選擇決定了一生的命運。這裡,詩人將全詩的思緒推到了最高潮,他將“黃色樹林”里的兩條路與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結合了起來,讓我們意識到這偶然的選擇或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詩歌在這裡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想像與思索的空間。
詩歌的題目是“未選擇的路”,在寫實層面詩人描寫的是在一個樹林中,人對不同道路的選擇,但我們不難看出,詩歌中所描寫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徵。在這首詩里,詩人不僅寫了他在不同道路間的選擇,尤為重要的是,當他選擇了一條路的時候,他又對另一條路充滿了感情與遐想。在這裡,詩人強調了人生的偶然性與神秘性,提醒我們人生本來就有無限豐富的可能性。當我們在一條道路上行走時,本來是會有岔路口可能將我們帶到另外的道路上去的,而在我們面臨選擇時,不同的選擇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命運。這或許是不經意的選擇,將來驀然回首時,我們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詩中所涉及的主題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人生道路的選擇。生活道路一旦確定,一個人就得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因為人生是短暫的,不允許人們回頭來再次選擇。有些文學評論家認為,詩中人就是弗羅斯特自己。如果我們聯繫到詩人自己在寫詩與在師範學校教書之間的選擇,或許能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他不隨大流而選擇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足見他是一位開拓者。如果說在師範學校教書是一條平坦通暢的生活道路,那么寫詩的道路則可以說充滿了幽寂荒涼。但在這兩種生活中,詩人最終選擇了後者。他是在成名之後回顧往事,構想如果當初他沒有選擇當詩人而選擇了做教師的道路,今天的他會是什莫樣子。這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們在人生的岔路口都會遇到的困惑。
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但以具體的描寫入手,我們首先看到的便是黃色樹林中的兩條道路,但詩人的筆觸卻將這樸素場景的描述賦予了更深的含義。在這裡,象徵手法的運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言簡意賅的描寫具有了豐富的內涵,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必須要在兩條人生道路、兩種職業、或兩種行動中做出選擇,不同的選擇將決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對選擇時,我們往往會變得猶豫不決,反覆權衡,拿不定主意。最後,我們終究會選擇其中的一條路。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於選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這首詩具有豐富的內涵,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受到觸動,引發深深的思索。這種每個人都有過的複雜的心理體驗,被弗羅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並譜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詩之所以廣受歡迎,也正是因為它表現了人類共同的感受。
“路”是此詩最重要的一個意象,既是具體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路的象徵意義。古今中外不少詩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這種雙重意義,比如屈原的詩中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魯迅也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們都賦予了“路”以不同的含義,表達了對人生的不同看法與態度。在此詩中,詩人通過對未選擇的道路眷戀與遐想,向我們昭示了人生無限豐富的可能性,以及只能走一條路的遺憾。意識到這一點,或許便為我們開啟了另外的可能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