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刪的文檔》

內容簡介

(圖)《未刪的文檔》封面 未刪的文檔》封面

本書系著名影評衛西諦精選其十年百萬字影評而成的電影隨筆集,共收約80篇影評,清疏優雅的文字書寫了與劉別謙、雷諾瓦、德·西卡、小津安二郎、費里尼、黑澤明、希區柯克、安東尼奧尼、馬丁·斯科西斯、羅曼·波蘭斯基、特呂弗、侯孝賢、李安等大師級電影人的心靈邂逅,蘊藏著這位資深影迷的光影記憶。 本書的裝幀由書衣坊主人朱贏椿設計完成,電腦刻錄盤的外形別具匠心,在表達光影記記、留存文字的主題上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堪稱朱贏椿繼《不裁》、《蟻囈》獲世界最美的圖書獎以來又一經典設計作品,值得廣大影迷以及設計愛好者藏閱。 本來沒有這本書,呈現在你面前的這些文字,多是報刊雜誌編輯催逼下的產物。每每文章寫就後,總有一兩天的得意或失意,隨後就放置在硬碟一角,未刪掉,卻也不再過問了。偶爾翻檢,這些文字倒可以視作我看電影的札記,基本上是當時查閱的資訊、觀影的心情、一時的評判,私下裡未敢稱之為“影評”,叫作“隨筆”就好。

基本信息

作者: 衛西諦 著
出 版 社: 江蘇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版次: 1
頁數: 379 印刷時間:
開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534425622
包裝: 平裝

作者簡介

(圖)衛西諦衛西諦

衛西諦,生於七十年代,籍貫上海,現居南京,獨立撰稿人。早年從事土木工程專業,後辭職轉為文字工作者。1998年創辦知名電影論壇“後窗看電影”。迄今主編出版電影評論集近十本,其中包括曾是國內唯一的世界電影評論年鑑“電影+”系列叢書(2002年至2006年),另有《為希區柯克尖叫》、《後窗看電影》、《華語電影2005》等。近年來在國內數十家媒體撰寫專欄影評。

書中的撰稿人與編譯者主要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師、研究生以及民間酷愛電影的影迷。野心龐大、評論嚴肅、作者多樣但保持著相當高的文字和文化水平是文景公司出書理念,在這種理念下廣大影迷在《電影+2002》、《電影+2003》和《電影+2004》中雅俗共賞,影迷期待著《電影+2005》、《電影+2006》……文景將繼續本著“人文關懷”的理念讓世界電影真正走向大眾。

序言

自序 本來沒有這本書
本來沒有這本書,呈現在你面前的這些文字,多是報刊雜誌編輯催逼下的產物。每每文章寫就後,總有一兩天的得意或失意,隨後就放置在硬碟一角,未刪掉,卻也不再過問了。
偶爾翻檢,這些文字倒可以視作我看電影的札記,基本上是當時查閱的資訊、觀影的心情、一時的評判,私下裡未敢稱之為“影評”,叫作“隨筆”就好。
本來無意將這些文字收攏起來,後來偶見友人朱贏椿設計的這個“等待書的封面”,心裡非常喜歡。所以,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定為“未刪的文檔”,是我對自己舊文的態度,也切合這個封面的意味。
寫電影大約十年了,職業地作自由撰稿也有五年,文字拉雜約有百萬。這本選集不斷刪減,選了十分之一。所選文章都是自己用心寫成;所選影片也是自己喜歡的。不過因是陸續給各處刊物所供的稿件,所以在體例、風格、長度上多有參差。而文章次序是我以影迷的心態用電影出品的年代排列。
——如果閱讀時覺得文法跳躍,那么謹向讀者致歉。

後記

(圖)書摘圖書摘圖

代後記 給某位影迷的一封信
Ada,你好
非常感謝你給我這么大的讚譽,我並不敢當,能知道我的文章能起到一些作用已經非常高興了。首先要回答你一個你認為費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免費”更新部落格,其實這是你的誤會,這些文章(大多數規整一些的)都是發表在平面媒體的——不然作為我很難長時間維持這樣的部落格寫作。而我的職業就是寫一些關於電影方面的文字,且是全職,只寫電影,這可能在國內非常少,因為大多數“影評人”,是有自己的別的工作的,包括媒體。
另外你談到把電影當作逃避現實的工具,這當然就是我們迷戀電影的共同的開始,也是它的娛樂性所在。我自己是一個半路出家的影迷,幼年並沒有太多機會接觸電影,等錄像帶租賃的時代(大概90年代)才開始對電影感起興趣,那個時候已經大約已經高中畢業了,看的多是香港電影與好萊塢最商業的電影。等到VCD普及的時候,大量接觸經典電影時,我大概已經工作了。所以現在像你從中學時代就能接觸到各類電影的影迷,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幸福的。當然也有可能因為資源泛濫,反而無所適從。我的建議是在持續關注新片時,得有系統地看一些經典電影(時期、導演、類型、風格)。
關於我自己的“影評”(且稱作“影評”吧),非常高興你能喜歡,並從中得到啟發。其實我的文章也有很多都是在我喜歡的評論者、學者,那些更專業、更敏銳、更有洞見的人的文章中得到啟發的。我只想成為最普通影迷去往更高層次途中的最底層的台階,這不是出於矯情,而只是我的自知,也是我的願望。我覺得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一方面是推薦給別人看,介紹一種看的方法,以及一種客觀的見解;另一個對於我更重要的方面是自我的學習,包括查閱背景資料、拜讀他人文章、整理自己的思路。漸漸你自己會有一種“直覺”,就是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和判斷,然後在寫的過程中產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你發來的《回歸》的觀後感,第一印象和判斷就是這是一個“關於女人的故事”,男人是缺席的、被批判的,而女人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寬容。這已經很好了,因為這已經不單單看到了一個故事。但是你一個明顯的缺點,敘述(包括抒發情感)的時候不夠流暢、簡潔、明晰,這完全可以通過多寫來訓練自己(阿莫多瓦的劇情的確很難寫)。
如果要談如何成為一個“影評人”(這個問題已經有無數好奇的、大概是你這樣年紀的朋友問過我),我自認沒有太大資格,因為我從前是學土木工程的工科學生,後來做過幾年電力工程的結構設計,和電影完全無關。儘管我開始寫電影后,“被迫”讀過一些專業方面的書,但由於缺乏理論訓練,在很多方面是無法深入。所以有學院裡很好的朋友說,我在談到一些觀點的時候,眼見觸及核心時,就跑遠了。這是缺乏專業素養和理論基礎使然。你要掌握一部電影的全部內涵,包括視聽語言、文本分析、敘事學、精神分析、意識形態,等等,可能必須得多閱讀各種書籍,電影內的和電影外的(可以推薦你看一本戴錦華老師的《電影批評》)。當然,在國內的影評人很少具有全面的素養——我目前看到的、在大眾媒體上發表影評大概不超過五個;當然只在某一方面對電影做出有趣獨到的讀解也是不容易的;另外一些非電影專業的作家、藝術家、學者作的“跨界”的讀解也很有價值。這得看你自己想成為哪一方面的“專家”——即使是成為最主流、最大眾的影評人也值得尊重,因為他必須具有一定的才華和準確的觀點,要有文采和幽默感,這在當下也很少。
關於閱讀,其實得看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興趣,我經常搖擺不定,又不求甚解,不足以為榜樣(也因此,我更願意稱自己的文章作隨筆,逃避一些作影評的責任)。但是培養視覺方面的直覺,我知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看電影“經典電影”,可能沒有別的替代的方法。只要累積到一定程度,對構圖、對調度、對剪輯,自然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這是不是一個棒的導演、這是不是一個厲害的電影;同時也會逐漸提高對影片情感與深度的認知。
還有,我談一點不知道該不該對你說的話,因為我闡述的並不一定準確。你在信里說“通過電影,能夠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只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了解電影,不知道什麼樣的影片適合他們……”,是的,在迷戀電影的初期,我們常常會覺得“通過電影,我們能生活得更深刻”。但當我們真正對生命和生活有所體悟的時候,我們會“通過生活,選擇更深刻的電影”,一個情感不豐富的人(不是濫情),是不可能感受到一部好電影帶給他真正的心靈上的衝擊,甚至也不大可能會喜歡真正的深刻的電影。所以我覺得僅是看電影是不夠的——他可能成為一個很精通技術的影迷,或者熟悉電影史的影迷,我們可能還需要對日常生活進行細緻體驗,電影學院有一門課叫做“人間觀察”。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意識到:電影都是虛假的,生活比電影更重要。如果我們迷戀電影,就迷戀它的虛假,而不是因為它比生活更真實(所謂“更真實”只是一種修辭)。當然我說“不知道該不該對你說的話”,這可能是對創作者的要求,也可能只有歲月和經歷才能達到這一點。但這的確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會。
最後,必須對上面所說的一切做一個解釋:千萬不要被“要去解讀”的想法纏繞住眼睛。別因為諸多自己已知或未知的理論而誤解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最好是“所見即所得”,不然就會很累,失去趣味——很難,我正在這樣努力,為了擺脫這一切,我甚至想過不要再寫影評了。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別人說的,甚至也別相信導演說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或驗證。但,一切以銀幕為證。
祝,一切都好
衛西諦

讀後感(董冰峰)

今年七月應曹愷兄的邀請,去南京選片。聞名已久,卻是“首次”見老衛。(01年的獨立映像節其實不算,見面卻未交談。)在南視覺美術館裡,老衛、王方和我三人被分配到“電影組”,昏天黑地看片數天,尤其是對我們喜好的片子,心意相通,聊的很是投機,尤其是對《血蟬》和《夜車》的欣賞;結果也很是滿意,我們每人須選出十部競賽影片,最後,三人相差的片數竟然只有一部,上下徘徊,可見意見是非常的接近。
老衛“起家”甚早,2000年前後,其時國內都熱衷看片潮流,幾乎等同於中國的“新浪潮”,一時間電影歷史成為頭等話題,極有啟蒙救世之意思,早有各地割據勢力,瀋陽有“自由電影”,北京有“實踐社”,上海有“101”,南京有“後窗”,深圳有“緣影會”等等;大家山頭林立,做法不一,目標一致。老衛在南京是罕見的做了實在事,在“後窗”埋頭耕耘著述,及至後來的“電影+”系列等,早已傳閱大江南北;如在《未刪的文檔》中提到的“百萬”數字著述,我想絕不誇張。南京停留數次,每天都讓老衛指點,在全民借奧運時,往北京偷運糧草,內心竊喜,尤其是先後拿到《制服》和《夜車》。
看到《未刪的文檔》很是親切,頓時想起在我手中,計畫編輯良久、後又夭折的“影評集”。正式看片近十數年,每借心情飛揚之際,攢下文字不少,後受不少批評理論和方法影響,深化修整;但匆匆轉眼數年,職業輪換,從學校到美術館,後有到基金會,藝術責任大於生活,繁雜工作勝過偷閒,電影的狂熱竟然成了私家事,不至於外揚。以至於每次有時,朋友約稿,總是惶恐推卻。
《未刪的文檔》中提到的片子,都是品質一流的,老衛論述起來如數家珍,毫不費力,再加上旁徵博引,很見功力;看後自嘆不如,深知心境已變,雜念從生,哪有電影執著事?我是屬於那種文字見力的人,往往性情躍於紙上,欣賞者以為“立場”,厭惡者批評“累贅”,近十年中,也有良友先後批評過,最近則有費先生指點,文字之增減應惜如金。我則把原因歸結在國內文化環境,正值中西交鋒,亂世出清明,正則立,平則頹,野心太大!!但做電影學問,當如老衛。
老衛,現名衛西諦(本名不得知),大家稱呼雷同。

讀者評論一

當我把這本書捧在手裡的時候,我是非常驚喜的,一個是這本書的設計,沉靜而不媚俗,低調而非常有品味,包括書里的圖文版式,都要比現在很多的電影書精緻許多。我買過很多國內出的電影書,誠實的講,在設計上,這一本是最好的。衛西諦的文章我一直喜歡,他很少參雜過多的個人情緒在影評中,但是又能把影評寫的平易動人,我覺得這在國內影評人圈裡,是風格獨樹一幟的。我喜歡不功利而有品質的人和物。所以,我要向喜歡電影和品質生活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讀者評論二

說漂亮大概太輕浮了,但整本書,從裝楨版式到內文,非常的質感。視覺到整體渾然一體,金屬壓光的色調,純質紙印刷,每個圖片都精準乾淨。衛老師的文章也一樣的質感,冷金屬感。踏實老實的寫作方式,不賣弄、取巧,不譁眾取寵,在評論中衛老師對私人的情緒非常克制,很理性客觀的把別人虛張聲勢、說的雲裡霧裡的東西清晰的表達出來,現在的影評,太多取巧,用流行的語言,在吃力處躲閃避讓,看似華麗的文字,下邊不過是一片雷同的空洞。對文字和情緒的克制,已經變成了一種古老而迂笨的寫作方式,越來越不被聰明人所喜,而實際上這應該是評論者對文字對電影的尊重,甚至可以上升為是一種寫作的禮貌。對我個人而言,一些看過的電影,之前流於淺層的那些感受,通過衛老師的文章又有了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朱贏椿太火了,看過他很多圖書設計,形式當然打眼,可以說“特別”但談不上讓我動心,這一本真的很棒,文風與外形的完美結合,據說作者是先看到這個設計圖被深深吸引,才挖出自己的文章匹配之出書的。

作者其他作品

《為希區柯克尖叫》、《電影+2002》、《解碼黑客帝國》、《電影+2003》、《後窗看電影》、《電影+200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