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

《最寒冷的冬天》

《最寒冷的冬天》是一本由作者大衛·哈伯斯塔姆編寫,重慶出版社在2010年11月1日出版的圖書,首度全面揭秘韓戰的真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最寒冷的冬天最寒冷的冬天

硝煙瀰漫的20世紀,為什麼唯獨韓戰讓美國人不忍言說卻又無法遺忘?

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檢討。

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點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李承晚軍的不堪一擊,迫使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赤裸上陣;史達林按兵不動背後的戰略意圖,讓毛澤東面臨是否派兵入朝的艱難抉擇。

大衛•哈伯斯塔姆醞釀40多年,耗時10餘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後之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為創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他走訪了諸多知名圖書館和研究機構,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探尋歷史的隱秘;他訪問了100多位散布美國各個角落的韓戰倖存老兵,在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聽人性的呼喚。韓戰對參戰各方來說都是很殘酷的。

哈伯斯塔姆為我們描繪和剖析了二戰後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並從獨特的角度得出了關乎歷史和未來的一系列發人深思的新結論。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爾街日報》、《遠東經濟評論》最佳亞洲題材圖書;

最冷酷的戰爭,最辛辣的筆觸,最動人的故事;殘酷而不失警示,真實而不失有趣;再現宏大慘烈的悲壯史詩,感知跌宕起伏的大國博弈;

普利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塔姆的驚世遺作!

撥開歷史迷霧,追問大國博弈真相:包括毛澤東自己在內,當時只有一個半人支持出兵朝鮮,但他為何仍堅決派兵入朝?朝鮮軍隊潰敗之際,莫斯科為何仍穩坐釣魚台?30萬中國大軍集結鴨綠½¬畔,華盛頓為何仍錯判中國?麥克阿瑟與杜魯門又是如何龍爭虎鬥的?韓戰為何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媒體推薦

重現歷史,回憶往昔,哈伯斯塔姆先生再次把我們帶回了那場戰爭。

——《紐約時報》
無論是充斥著見利忘義的兩面派的國內政治,還是迴蕩著勇氣和激情的戰地前線,哈伯斯塔姆都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新聞周刊》
大衛•哈伯斯塔姆以無盡的憤慨和驚人的智慧,讓我們重溫了二戰塵埃落定之後那場似乎遙不可及,讓人無法理解的衝突。他筆下的慘烈,再次為我們敲響了戰爭的警鐘。

——《時代》
《最寒冷的冬天》再度重現了那段被遺忘的歷史,讓戰爭的炮火在人們耳邊迴響。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巨作,它和《出類拔萃之輩》一樣,都是當代歷史的一部恢弘之作。

——《克利夫蘭平原報》
《最寒冷的冬天》也許是迄今為止記述戰爭與衝突的頂級巨作。

——《明尼蘇達聖保羅明星論壇報》
大衛•哈伯斯塔姆的辭世之作將讓韓戰不再是“被遺忘”的戰爭。

——《星期日丹佛郵報》、《洛基山新聞報》
《最寒冷的冬天》把這場悲情戰爭的所有悲劇性要素融為一體:敵我雙方的軍事戰略與戰術;國際外交形勢、國內政治以及眾多當事人的鮮明個性。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傑作。

——哈羅德•摩爾中將

作者簡介

大衛•哈伯斯塔姆(DavidHalberstam),“拯救世界”的新聞獨眼狼,20世紀最偉大的記者之一,最冷靜最客觀最犀利的戰爭觀察員。美國知名傳播學者以及歷史學家,美國戰地新聞記者,最受美國人尊敬的記者之一。他的新聞報導及所著書籍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生存的時代。大衛•哈伯斯塔姆1934年生於紐約市,195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0年入《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投入廣泛的美國民權運動報導中,1962年成為該報駐越南西貢特派記者,1964年獲普利茲獎。哈伯斯塔姆曾創作了《陷入困境》《羅伯特•甘迺迪未完成的遠征》《胡志明——北越的領袖》《出類拔萃之輩》等二十多本暢銷書。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付梓之際,在為下一部作品進行採訪的途中,哈伯斯塔姆不幸因車禍罹難。

寫作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近7個精銳師大舉穿過邊境向韓國進發,揚言要在3周之內征服整個南方地區。在中國內戰期間,這7個精銳師中的許多士兵都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效力。此前大約6個月,由於國務卿迪安·艾奇遜的一時疏忽,美國沒有將韓國納入其在亞洲的防禦範圍之內,從而鑄成大錯。當時駐紮在韓國的美軍不僅為數極少,而且僅僅隸屬於一個微不足道的軍事顧問團,因此對於朝鮮的這次進犯,他們幾乎毫無防備。在這次攻擊行動剛剛開始的前幾周里,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對美軍而言,從戰場上傳來的每一條訊息都令人失望。此時的杜魯門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正在華盛頓就敵人的意圖展開唇槍舌劍式的辯論。這次進攻是俄國人的授意而朝鮮只不過是莫斯科手中的一枚棋子嗎?或者,敵人意欲聲東擊西,而這次行動也許是共產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第一次挑釁?隨後他們很快就做出決定,派遣美國軍隊以及隨後組成的聯合國軍開赴韓國,以抵禦朝鮮的進攻。

然而韓戰不僅沒有在3周之內結束,相反卻持續了3年之久。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面對敵人數量上的強大優勢,兵力相對有限的美軍與聯合國軍只能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在武器裝備與技術上的過人之處。但是,朝鮮半島不僅地勢極為險峻,而且氣候也十分惡劣,對於美軍來說,最大的威脅與其說是朝鮮或者中國的士兵,不如說是這裡冬季凜冽刺骨的嚴寒。因此,軍事歷史學家S.L.A.馬歇爾稱之為“20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崔嵬險要的崇山峻岭不僅足以抵消美軍及聯合國軍在武器裝備上(尤其是在裝甲車輛上)的所有優勢,而且還為敵人提供了眾多棲身之所以及天然屏障。在戰爭結束幾年以後,艾奇遜國務卿說:“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從軍事角度來講,如果讓全世界最為高明的專家找出一處這場糟糕的戰爭最不應該發生的地方,那么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這個地方就是朝鮮。”就連艾奇遜的朋友艾佛瑞·哈里曼也認為:“這是一場有苦難言的戰爭。”

美國方面所謂“沒有必要挑起戰爭”的言論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之辭。實際上,正是那位不願將此行冠名為“戰爭”的總統親口號召美軍奔赴朝鮮戰場。然而杜魯門從一開始就相當謹慎,力圖淡化這一衝突的本質。對於那些凡是有可能激化美蘇對峙局面的因素,他都要加以限制,而其慣用伎倆之一就是玩弄文字遊戲。6月29日,也就是朝鮮人民軍越過邊境線之後的第四天下午,杜魯門剛剛把美軍送上戰場,就立即在白宮接見了記者。當有記者問美國是否實際上已經處於交戰狀態時,他斷然否定。於是,又有一名記者問道:“那么我們是否能夠將其稱之為一次聯合國主持下的警察行動?”杜魯門答道:“是的,這是一種恰如其分的說法。”這無疑等於說,駐朝美軍充其量只不過是維持秩序的警察而已,然而這一暗示卻讓那些奔赴朝鮮戰場的美軍士兵感到無比辛酸(無獨有偶,4個月之後,當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下令數十萬中國軍隊挺進朝鮮時,出於某種與杜魯門相似的原因,決定採用同樣微妙的措辭——“志願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