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舌辯智慧》

《春秋舌辯智慧》

辯論是思想的交鋒。在古代,無論東方西方,都有辯論的傳統。辯論把對人進行考查後所作的鑑定加以認真分析。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後得到正確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品名家之言 悟先賢之道
辯論是思想的交鋒,它推動著人類的文明從蒙昧時代走出,人類的哲學、司法、行政乃至自然科學都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要做一個思想上獨立的人。那么請先接受辯論的洗禮,否則就是他人思想的奴隸,將永遠不能踏八人類文明的聖殿。

目錄

《列子》篇
行歌拾穗
生無所息
睦愛
歧路亡羊
鮑氏有子
《史記》篇
寶謂何物
中旗治驕
觸龍巧諫
成王答辯
自殺執法
起死回生
唇亡齒寒
齊女勸夫
退避三舍
履輥告密
介子退穩
董狐直書
料事如神
田文詰父
馮驥論事
趙楚結盟
魯仲連退兵
李克薦相
《左傳》篇
駒支與盟
季孫召盜
子產毀垣
學而入政
皮毛之論
燭之武退秦兵
立君之爭
罰不當罪
晉國伐潞
《資治通鑑》篇
子方辯“驕”
吳起受屈
攻蜀之辯
胡服騎射
禍將及己
兵法要訣
《荀子》篇
荀子議兵
忠孝之道
《莊子》篇
堯讓天下
拙於用大
無用之用
沉魚落雁
申徒之辯
人而無情
堯游華地
不存機心
曳尾之龜
濠梁辯樂
莊子妻死
《莊子》篇
莊子借糧
列子拒粟
曹商得車
《論語》篇
何謂通達
名正言順
蕭牆之憂
《孟子》篇
施行仁政
推獸及人
與民同樂
與民分享
瀆職當罰
獨夫可殺
不比管晏
不聽召喚
拒絕收買
陳論
難以兼愛
何謂丈夫
孟彭辯論
用“道”救民
棄利重義
《韓非子》篇
吳人卜吉
不過三言
成歡論仁
不行慈惠
巧諷隱士
“仁義”之師
曾子殺豬
不善樹人
子路餐民
《墨子》篇
辭楚而去
不叩而鳴
勸阻魯君
墨子非攻
《戰國策》篇
不敢欺騙
賢者之疇
王者不貴
威後三問
不死之藥
國不恃險
《國語》篇
防民之口
展禽犒師
篡改君命
公孫之謀
晉斬慶鄭
穆子克鼓
《呂氏春秋》篇
祁奚無私
貴虜之言
臨終遺言
好士之王
子胥直諫
楚莊取陳
君暖民寒
《晏子春秋》篇
景公患疥
得罪於民
景公祈雨
養馬之罪
借桃殺士
晏子使楚
踴貴覆賤

前言

在中國,我們在先秦諸子的典籍中能看到很多這樣精彩的片段,比如惠施和莊子的辯論,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墨子和公輸班的辯論,不過在中國的辯論中,邏輯性不強也是一個弱點。西方同一時期,古希臘的辯論之風很盛,他們認為辯論是發現真理的最好方法,蘇格拉底與梅勒土斯的雅典法庭之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其舌辯逸事勾勒了人類文明史上雄辯與詭辯、邏輯與反邏輯的起點。而辯證法的源頭,正是由此而來。
到現在,一般來說,辯論通常分為司法辯論、學術性的辯論和一般的辯論或者說是競技辯論,三者有所聯繫,也有所區別,但是有些基本的東西還是一樣的。

精彩書摘

《列子》篇
行歌拾穗——《列子·天瑞》
春秋時期,有個約至百歲的隱者叫林類。暮春初夏時分他還穿著裘衣,到收割後的麥田中拾取棄穗。他哼著歌,沿著田畦彎腰拾穗,那樣子好不悠閒自在。
一日,孔子到衛國去,經過這裡,正見那個在田野里行歌拾穗的老人。孔子凝望片刻後回過頭來,對跟隨的弟子說:“那個老人很是不凡,可以去跟他交談交談。何人願意前去與他談論?”
子貢自告奮勇,請求去見那位老人。他走到田壟的一端,對林類感嘆地說:“先生如今行歌拾穗,難道對往事一點也不感到懊悔嗎?”
林類聽了,不作回答,仍行步不停唱歌不止。
子貢見狀仍追問不止,林類停下腳步,不禁仰面浩嘆,回答說:“我有什麼好懊悔的?”
子貢說:“先生少年時不肯勤奮學習,長大後又懶惰成性,年老了身旁又無妻兒伺候。如今離死期也已不遠,你還會有什麼樂趣呢?而我卻見你拾穗行歌,悠閒快活,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林類笑著說:“你們見我現在這樣快樂,其實,人人都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像我這樣快樂,只是他們卻反而感到憂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