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論》

《新工具論》

近代歐洲哲學中關於科學的認識理論和方法的重要著作。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著。於1620年出版,是培根未完成的巨著《偉大的復興》6個部分中的第二部分,是這部書已完成部分的主體。後人出版了單行本。

《新工具論》

正文

近代歐洲哲學中關於科學的認識理論和方法的重要著作。英國哲學家F.培根著。於1620年出版,是培根未完成的巨著《偉大的復興》6個部分中的第二部分,是這部書已完成部分的主體。後人出版了單行本。
《新工具論》的宗旨是要“給人類的理智開闢一條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以便人的心靈能夠在事物的本性上行使它所固有的權威”。書中批判了經院哲學的觀點,指出它脫離自然,脫離實際,於人生毫無補益。強調“人是自然的僕役和解釋者”;人要征服自然,“要指揮自然就要服從自然”。要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並利用它服務於人類,就必須排除各種成見、偏見和阻礙人們獲得真理的虛妄心理、觀念。因此,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假相說”;闡明了“知識就是存在的影象”,“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當求助於感官”的唯物主義命題,並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思想。

《新工具論》《新工具論》
《新工具論》批判了舊的邏輯方法,認為這種三段論的演繹方法不能幫助人探求真理;只求在爭辯中制勝對方,而不求在行動中征服自然。為此,培根在書中提出並全面、詳細地闡明了他的新邏輯方法,即歸納法,並把他關於這種方法的論述稱為“新工具”,以示有別於亞里士多德以演繹邏輯為主的《工具篇》。他強調要獲得真理,就必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大量收集材料,然後用本質和具有表、差異表、程度表的“三表法”,整理已獲得的感性材料,即通過分析、比較、排除,把非本質的東西加以淘汰,最後獲得本質的認識。同時,歸納概括必須循序地逐步實現,不能任憑理性的跳躍。
《新工具論》是近代有重大影響的邏輯哲學著作,它奠定了近代歸納邏輯的基礎。它闡明的經驗認識原則,開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先河。它的分析方法為近代實驗科學開闢了道路,但也帶來了形上學思維方法的局限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