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

《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

《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作者岑獻青,由新華出版社於2009年12月1日出版,本書描述了非比尋常的是同學們的年齡差異,從最小的18歲到最長的31歲,濟濟一堂擠在三十二樓一間簡陋的會議室里,興奮得發亮的眼神,彼此點頭致意:是的,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於焉正式開始了。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第1版(2009年12月1日)
平裝:57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1190416
條形碼:9787501190416
商品尺寸:22.8x16.8x3.6cm
商品重量:862g
ASIN:B00375MZ4E

內容簡介

《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主要內容簡介:三十一年前初春的一個晚上,班主任張劍福老師召集了第一次班會。議程無非也是選班長選學習生活文藝諸委員之類,與悠長的北大校史上此前此後所有班級入學新生的第一次班會,大概也沒有什麼不同。非比尋常的是同學們的年齡差異,從最小的18歲到最長的31歲,濟濟一堂擠在三十二樓一間簡陋的會議室里,興奮得發亮的眼神,彼此點頭致意:是的,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於焉正式開始了。
這些人能相聚在這裡,真不容易。他們中沒有幾個應屆高中畢業生,多是些煤礦、油田、毛皮廠和工藝廠工人和下鄉知識青年。在浩劫中早已荒廢學業多年,突然恢復的高考令人措手不及。重要的不是一向智商高品學優當然出類而拔萃,或是原本文史根基紮實動亂中也沒斷了溫故而知新,也絕非因了高人的指點如何惡補了數學,而是大環境的撥亂反正。大有能者在付出慘重代價的大折騰之後,終於體認到其在正常治理現代生活方面的無能。多災多難的中國現代教育,終於擺脫了激進而荒謬的烏托邦夢魘,重拾正軌。因為正常,所以難得。

編輯推薦

《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
這本書是我們班級——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七七級——和我們老師為紀念曾經的北大歲月而作。我們班級的同學於一九七七年參加“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一九七八年二月底入學,一九八二年一月畢業。我們班級共有四十八位同學,班主任是張劍福先生。我們班級在北大中文系的四年中,系主任是李鎮淮先生。

目錄

前言
我們同學
葉君遠:記憶的鱗片
顏乾虎:咱們的334
“土八路”的回憶
劉志達:難忘的“3·20”之夜
想起上大學時的幾件事
杜筆海:334往事及懷念梁左
龔玉:開“天眼”
難忘北玲
黃子平:早晨,北大!
陳建功:後“七七”歲月的驚喜
默默且當歌
我作哀章淚悽愴
江錫銓:328憶舊
宋聚軒:高考
我的“入學通知書”
李矗:回眸北大師門
——兼為文學七七級授課先生畫像
梁左辭世八年祭
李彤:前緣
祭梁左
吳北玲:……
徐啟華:……
夏曉虹:我的走讀生活
劉德聯:陪住二三事
重讀同學留言,回憶校園生活
張玫珊:萬里負笈到北京
入山深淺丘壑美
懷念北玲
懷念老同學徐啟華
李志紅:我們是舍友
陳京松:“334”夜話情史
追憶梁左
張嗚:那難忘的歲月,仿佛是無言之美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郝秀竹:當年我們如此年輕
郭小聰:北大憶往
落日輝煌
哀老友梁左
天鵝之聲
陳從傑:不是回憶的回憶
岑獻青:北大雜憶
同學北玲
黃蓓佳:珍藏北大
王小平、黃蓓佳:在北大演戲
王小平: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
天堂老友——憶吳北玲
王景琳:一份抹不去的記憶
丁夏:未報考而被錄取的中文系學生——我的高考回憶
楊柳:高考故事和畢業留言
張繼凌:一個承諾,一份堅持
朱則傑:我是怎樣選定清詩研究方向的
孫霄兵:室友啟華
郭麗平:與中外同學遊覽長城
朱曉進:留言本上的記憶
高小剛:陪住
宋紅:隨一新師駕游巴蜀
遲到的懷念——懷念老同學徐啟華
譚桂蘭:來自祖國東南西北的女生們
趙小鳴:三人為眾
許柏林:我的三所“大學”
梁左:……
盧仲雲:難忘北大的人和事
高少鋒:一根有思想的葦草
趙紅:懷念猶如相見
王娟:與梁左的一次合作
蘇牧:“他”
關於梁左的二三事
王林:北大與我
林庚先生——真正的大師如此安靜
李春:“李春不在”
沈楚瑾:有緣
查建英:憶梁左
我們老師
我們班主任
費振剛:當噩夢醒來時——寫給中文系一九七七級文學專業同學
洪子誠:“邊緣”閱讀和寫作——“我的閱讀史”之黃子平
李思孝:回歸原點開講新課——給七七級講課引起的回憶
劉垣:回首一九七七級
呂乃岩:給文學七七級同學們的信
馬振方:燕園日月共書香
閔開德:寫給文學七七級
孫玉石:七七級一首讀不完的詩
謝冕:相聚在新時代——記北大中文系一九七七級
樂黛云:懷念吳北玲
嚴家炎:短長書
周先慎:難忘最是師生情
我們記錄
文學七七級紀事
文學七七級課程及授課老師
告別老師
文學七七級班刊《早晨》
後記

序言

三十一年前初春的一個晚上,班主任張劍福老師召集了第一次班會。議程無非也是選班長選學習生活文藝諸委員之類,與悠長的北大校史上此前此後所有班級入學新生的第一次班會,大概也沒有什麼不同。非比尋常的是同學們的年齡差異,從最小的18歲到最長的31歲,濟濟一堂擠在三十二樓一間簡陋的會議室里,興奮得發亮的眼神,彼此點頭致意:是的,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於焉正式開始了。
這些人能相聚在這裡,真不容易。他們中沒有幾個應屆高中畢業生,多是些煤礦、油田、毛皮廠和工藝廠工人和下鄉知識青年。在浩劫中早已荒廢學業多年,突然恢復的高考令人措手不及。重要的不是一向智商高品學優當然出類而拔萃,或是原本文史根基紮實動亂中也沒斷了溫故而知新,也絕非因了高人的指點如何惡補了數學,而是大環境的撥亂反正。大有能者在付出慘重代價的大折騰之後,終於體認到其在正常治理現代生活方面的無能。多災多難的中國現代教育,終於擺脫了激進而荒謬的烏托邦夢魘,重拾正軌。因為正常,所以難得。
不能不提及的是,一眾同學之中,不少是早就斷了此生還能上大學的念想的。政治賤民的烙印與生俱來早就人了另冊,陰影如霾揮之不去,有的人來到燕園已經大半個學期,置身課堂環顧四座,仍然懷疑這不是真的,這只是一個不可能的夢境。在那乍暖還寒的早春時節,負責到各省市招生的老師們,擔著風險破格取生,其膽其識,至今令人心懷感激。當然,這些考生當年得以被破格錄取的一大依據,多多少少,也是因為他們的寫作,在七十年代後期的特殊氛圍中,發表過一些詩歌和小說。——因為這是文學專業。
後記
“這本書是我們班級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七七級和我們老師為紀念曾經的北大歲月而作。我們班級的同學於1977年參加“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1978年2月底入學,1982年1月畢業。我們班級一共有48位同學,班主任是張劍福先生。我們班級在北大中文系的四年中,系主任是季鎮淮先生。”這是我請設計師放在本書封底的一段文字。寫下這段文字之後,我就覺得鬆了一口氣:《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的編輯工作終於完成啦。李彤曾經建議我用“散文筆法”在《後記》中把整個編輯過程記錄下來,我真不敢當。這兩年,我已經發現自己開始變得哆嗦起來了,所謂“樹老根多,人老話多”,《後記》要真按我的“散文筆法”寫下來,得嚇跑多少人!呵呵。但“前因後果”還是要留個記錄的,牽頭主持編輯了這本書,總得有個總結,得給各位同學有個交代才是。所以,哆嗦就哆嗦了哈。

文摘

二、垂拱而治舊地方志往往用一兩個字標明地方治理的難易程度,難度最高的用“劇”。“劇”含有事物叢雜、職務繁重、治理艱難等多重意思。當過教師的人都不難體會,管理中文系文學專業七七級這個班,就用得上這個“劇”字。一是學生年齡差距太大。大的過了“而立”之年,有的已經娶妻生子,最小的才十八九歲,還沒有走出青春期,幾乎相差一代人。大的入學前,五行八作,乾什麼的都有,工人、農民、教師、銀行職員、警察、軍人、編輯、幹部……多數人還插過隊,頗見過一些世面,面相上就帶著滄桑。小的從中學直接升人大學,尚未在社會上混過,嫩面孔上顯出青澀。大的、小的,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問題。二是恃才傲物者多。許多人在原單位都是舞文弄墨的秀才,有的還發表過小說、詩歌,頂不濟的,作文也上過報紙。人人自謂抱靈蛇之珠,懷荊山之玉,自然“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想想看,幾十號自以為是的傢伙湊在一起,文人相輕,你爭我斗,是不是難得和諧與平靜?幸運的是這個班遇上了張劍福老師。頭一次見張老師的情景有點模糊_『,印象稍深的,一是其額頭寬且亮,好像已經有點謝頂。二是脾氣好,說話帶著笑,斯斯文文,間或還露出一絲靦腆,待學生平等,絕無一點架子,說話用商量的語氣,讓學生頓生親切之感。可就是這個從來不會疾言厲色的老師,三下兩下,就把我們班理順了,像善於調和鼎鼐、燮理陰陽的高手,不露聲色,一切搞定,並很快見出成效。一年之後,文學七七級被評為三好先進集體,受獎一塊鏡屏。這鏡屏如今或許還能找到,那是“見出成效”的有形證明。還有無形的,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班風:端正,團結,融洽,刻苦向學,同時又很活躍,自由,不失個性。張老師的管理很有些“垂拱而治”的味道。垂拱而治,容易誤解成不花力氣,無所作為,放任自流,水到渠成。其實要“治”,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兒。“垂拱”是一種境界,那是在下功夫研究了治理對象、對對象了如指掌之後的胸有成竹,是凡事想在前面、一切都應付裕如的從容淡定,是善於因勢利導、因人制宜卻不顯山露水的明敏睿智,要達到此種境界談何容易。我們班大約很少人沒去過張老師那間狹窄的宿舍了,記得他當時住在三十二樓東邊很近的一座筒子樓里,進樓門左拐,穿過昏暗的樓道,居中靠北,一問斗室。因為近,舉步之勞,很多學生常去,有時不請自到,閒聊。第一年我和老顏可能去的次數最多,多數是談班裡的工作,具體談些什麼早已忘記了,倒是有一次隨意聊天讓我記憶猶新。那次聊起“文革”往事,張老師講了孫玉石老師如何面對威脅剛正不阿,決不出賣老先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