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川省羅江中學創辦於1901年。至今以逾百年的羅中在歷史上鑄就了“團結.求實.開拓.創新”的羅中人精神,確立了“全面.和諧.持續.領先”的發展觀。羅中將與時俱進,辦出時代特色。四川羅中始創以來為社會輸送了大批人才,升學率年年攀升。2002年升學率達99%;江宗濤以綜合299分的好成績名列四川省第一;江宗濤、趙慶明、肖斌等三人考入清華、北大。此外羅中還培育出賀敬之、馬祖光等社會知名人士;留學生遍布美、英、意、日、澳等國;更有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上百人。為鼓勵羅中學生勤奮學習,外籍華人、企業家等在羅中設立了多項獎學金。
羅中一流的師資力量鑄就羅江中學辦學質量,學校現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四川省百佳校長、四川省十大優秀園丁、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優秀班主任等。中青年骨幹教師占70%以上,承擔國家、省、市、縣科研課題20餘項。教師優質課在全國、省、市各級競賽中多次容獲大獎。
優秀的成績與羅中的辦學特色是分不開的。
學校歷史
雙江書院羅江高等國小堂
宋神宗熙宇年間,王安石為相,羅江始設“學宮”培育人才。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羅江縣在縣城西街明代高節探花府地創辦“紋江書院”。公元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邑令楊周冕捐置民房修建書院,匾曰‘雙江’,取濘江,江合流之義”。“羅邑雙江書院建於乾隆丙戊”(清嘉慶七年刻羅江縣誌《函海》本。李化楠《紋江書院·田房記》)“乾隆丙戊‘紋江書院’改稱‘雙江書院’”。“羅江縣學訓導俸銀四十兩。縣學額六名。書院凡四進,大門三間,二門一間,廳三間,講堂五間,耳房八間,房四間,亭子一座,池一口。”知縣楊周冕題“深雪堂”,匾額於“雙江書院”內。“雙江書院”是“明代三高”、“清代四李”、舉貢生員考選上進之地,它是羅江中學的前身,經歷了清代的183年。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弘文師範學校,首批留日歸國的羅江秀才王殿安,在“雙江書院”內創辦羅江高等國小堂(今羅江西街國小校地)。公元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學制——癸卯學制,根據新學制精神,羅江高等國小堂取消了讀經,增設英文、博物、數學等科後,稱“新制高等國小堂”。
羅江縣立初級中學
公元1926年(民國十五年),四川高等學堂理工科畢業的羅江秀才嚴次笙、拔貢向次元,秀才張翰等籌備羅江縣初級中學校,招收國中預科一班。校址設羅江西街“深雪堂”。
公元1927年,正式命名羅江縣立初級中學校,招收中二班新生入校。
公元1928年,高小廿班畢業,因校舍不足,中國小分家。國小遷入南華宮,更名“羅江縣立第一國小”,國中仍設“深雪堂”舊址。
公元1935年春羅江縣立初級中學停辦。
公元1942年1月,羅江縣政府及地方人士竭力復興縣中校,1月底完清復校手續,2月復校,命名為“羅江縣立初級中學校”。以國立六中四分校舊址(文廟及陝西館)為校地。接收國立六中四分校的六級學生,編為復校後的第一班(26人),七級兩個班的學生編為第二班(43人),招收新生49人為第三班。附設羅江縣國民教育師資訓練班50人,縣預算開支經費,學生食費學費均免繳。省教育廳委派四川大學畢業的羅江大井人林承運任校長,校長聘任四川大學畢業的綿陽人張石坡當教務主任兼授數學,聘成都天府高中畢業的羅江慧覺人周朝梁任訓育主任,聘四川大學畢業的羅江鎮人何濟剛任事務主任兼授數學、理化、生物。教職工共33人。
國立六中四分校
羅江縣立初級中學停辦後,國立六中四分校在羅江成立。
1938年夏,日寇溯長江而上,武漢告急,教育部下令學校遷至四川。山東省立濟南第一中學的二百多名師生,在校長孫維岳(字東升)和現代著名作家李廣田的率領下,穿豫中,過鄂西,經陝南,沿秦嶺,越劍門,歷時一年半,跋涉七千餘里,終在1939年春,分別抵達四川綿陽、德陽、梓潼、羅江、新店子等地,於此,正式被教育部命名“國立第六中學”。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傍晚到達羅江。在羅江各屆同仁的配合下,以文廟和陝西館為校址,成立了國立六中羅江四分校。
“國立六中”設校本部(高中、高職、高農),在綿陽城外原民生工廠舊址搭草棚若干間作為校舍。下有四個分校:一分校在梓潼(師範),二分校在德陽(國中,後增設師範),三分校在新店子(國中),四分校在羅江(國中)。教育部發表葛蘭笙為校長,楊書田、蘇郁文、田竹橋、孫維岳分別為四個分校的校長。
四分校建立後,一九三九年春在羅江當地招收學生近兩百人,編為五級一、二、三班。以後每年都在羅江招收新生,按年級順序為六級、七級……流亡來川學生逐年減少,當地學生逐漸增多,逐漸變為羅江地方中學。國立六中四分校基本是山東省立(濟南)一中的老班底,山東流亡的國立六中四分校後來與羅江縣立初級中學合併,發展成為當地的一所著名中等學校。
四分校的學生,受到先進教育思想的教育,深切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在進步教師的指導下,成立了不少讀書會和壁報社,其中以“鐵流”和“野火”最為活躍,影響最大;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李廣田、方敬、陳翔鶴等創辦了文藝刊物《鍛冶廠》,成立了文藝演出隊“狂飆劇團”,各種群團組織的宗旨是喚起民眾覺醒,抗日救國。四分校的進步空氣迅速增長,使抗日救國運動迅速出現嶄新局面,在校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國立六中四分校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紅色學校。正如原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為《德陽教育志》撰寫的題詞中所指出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艱苦歲月里,在我黨川西北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六中各校地下黨團結廣大進步師生,為學習和傳播革命思想,開展救亡活動,爭取民主和進步,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法西斯奴化教育,進行了前赴後繼的長期鬥爭,她向延安和其他解放區輸送了一大批革命幹部的後備軍,也為後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培育了一大批後備人才。”
六中四分校進步師生的種種抗日救亡活動,觸動了國民黨當局和地方封建勢力,以及六中綿陽校本部的國民黨走狗菖笙一夥,他們看在眼裡,恨在心中,迫不及待地做好扼殺這個紅色據點的準備。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白色恐怖籠罩了學校,由於六中總校長葛笙的告密,首先以縱容左翼師生的罪名撤換了孫維岳的校長職務。1942年春,六中四分校終被六中總校勒令裁撤。
六中四分校從1939年1月建校到1942年春,歷時三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孫維岳校長的主持下,共招生14個班,畢業10個班,學生400餘人。六中四分校為革命輸送了大批革命幹部和後備軍,也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培育了大批建設人才,同時為德陽、羅江地區革命歷史增添了光輝的篇章。抗戰時期有孫維岳(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高足)、李廣田(作家,解放後任雲南大學校長)、陳翔鶴(被魯迅譽為“掙扎得最久的文學團體”“沉鍾社”的創始人)、方敬(詩人,後任西南師範大學校長)四大家耕耘著這裡的校園,培育出雷射專家馬祖光,駐外大使章署等一大批精英人才;當代詩人、賀敬之當年就是從這裡奔赴延安。
抗戰時期的國立六中“四大家”,均學貫中西,且是“五.四”時代的先鋒,後來的羅江中學名聲大震。正是羅江有了這特有的文氣、才氣、靈氣,薰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羅江學子。
羅江縣簡易師範
為了解決師資力量的不足,於一九二五年,由羅江高等國小兼辦羅江國民師範一班。
一九四二年一月,羅江縣立初級中學校長林承運受縣教育科委託,附設羅江縣國民教育師資訓練班,招收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生入學。原國立六中四分校五級、六級、七級學生均有考入該班的,學生免繳學費、一伙食費,由縣預算開支。學生除學習師範學校的課程外,增設軍事訓練課、學習步兵操典,軍事教官由當過營長的羅江金山人謝俊明擔任。
一九四三年一月,羅江縣開辦四年制簡易師範,校址設於羅江文廟和已停辦的羅江女子國小校內,招收國小畢業生。校長由縣府督學石香谷(石蘭)兼任。教務主任米彥,兼任數學、物理、化學。訓育育主任劉復之(四川大學教育系畢業)兼任教育通論、教育心理學。事務主任劉慕如,兼任公民、農村經濟合作、地方自治課。
羅江簡易師範學校的宗旨:
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規定:“師範教育為實現三民主義的國民教育之本源,必須以最適宜之科學教育及最嚴格之身心訓練,養成一般國民道德上學術上最健全之師資為主要任務”。所以師範生必須經受各項訓練:1、鍛鍊強健的身體,2、陶融道德品質,3、培養民族文化,4、充實科學知識,5、養成勞動習慣,6、啟發研究兒童教育之興趣,7、培訓終生服務教育之精神。
訓練方針:
1、各項訓練之實施均應寓於各種教學及學科活動之中
2、根據“教、學、做三者合一”之原則,切實推行。
3、以新生活教條為各項訓練之基本,為實踐之標則。
4、各項訓練方式兼用,務期由消極漸進轉為積極之訓練
訓練目標:
1、陶融道德品格,培育終身服務國民教育之專業精神。
2、按標準提高程度,使充分具備擔任國小各科教學及地方自治工作之知能。
3、鍛鍊強健身體培植自衛衛國之能力。
4、養成整潔,勤勞之生活習慣,增強其生產技能。
羅江縣簡易師範從一九四三年一月開辦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共畢業四個班一百零六人。
簡師學生按照規章之要求,學滿四年,考試及格,準於畢業。學生畢業時,當眾舉手宣誓:“余誓以致誠接受師範教育之訓練,終身服務教育,以效忠國家,不辭勞怨,不見異思遷。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宣誓之後,羅江縣教育科當即宣布分配安排。
一九五0年三月二十五日,羅江縣人民政府通知:羅江縣簡易師範併入羅江縣立初級中學。原簡師七學期學生仍給公費,單獨辦一班,同年四月十二日,經綿陽專署批准調集十八名國小教師參加簡師班學習。
一九五0年七月十七日,綿陽專署文教科通知:本屆簡師畢業生年齡尚小,文化和政治水平均低。羅江縣立初級中學可直接保送簡四班學生進入川西區立綿陽師範學校。
四川省羅江中學
校名變更
1926年,四川高等學堂理工科畢業的羅江秀才嚴次笙等人籌建“羅江縣立初級中學校”
1928年,羅江縣立初級中學與羅江縣立第一國小分家。
1935年,抗日戰爭爆發,羅江縣初級中學停辦。
1939年1月,國立六中四分校在羅江建立,1942年1月國民黨教育部勒令解散六中四分校。
1942年1月,羅江縣立初級中學復校,仍命名為“羅江縣立初級中學校”
1958年9月至1961年7月,羅江縣第二初級中學,第三初級中學分別在金山、鄢家成立,曾稱作“羅江縣第一初級中學校”。196年9月,金山、鄢家國中撤校,稱作“羅江初級中學校”。
1981年12月,綿陽地區教育局批准為完中,“羅江初級中學校”更名為“羅江中學校”。
1984年,德陽建市後,更名為“德陽市羅江中學校”。
1997年,四川省教育廳將“德陽市羅江中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羅江中學校”,此校名沿用至今
所獲榮譽
1998年被四川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四川省校風示範校”稱號,2000年4月被四川省教育委員會批准為“四川省重點中學”,2001年4月被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稱號,2002年7月被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2004年12月被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校”稱號,2006年成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先後榮獲四川省文明單位、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四川省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單位、省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省少年百科知識競賽優秀集體、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省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多次榮獲德陽市高中教學質量管理一等獎,檔案工作達四川省一級標準。學校規模
學校現占地170餘畝,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有教學班57個,其中高中班42個,國中班15個,在校學生3225名,教職員工220名。優秀的成績與羅中的辦學特色是分不開的。羅中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宗旨辦出以下特色區:
教學區
有寬敞的教學樓,擁有環保實驗室的實驗樓,圖書信息樓里設有藏書豐富的書庫、電子閱覽室、先進的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及網路控制中心。生活區
形式多樣的學生食堂,為學生提供周到的服務。現代化的學生公寓,每間配有壁櫃、洗漱間、廁所,同時供冷、熱水。文體活動區
具有舉辦省級運動會能力的運動場,其中配有400米塑膠跑道,草坪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辦學成果
四川羅中始創以來為社會輸送了大批人才,升學率年年攀升。2002年升學率達99%;江宗濤以綜合299分的好成績名列四川省第一;江宗濤、趙慶明、肖斌等三人考入清華、北大。此外羅中還培育出賀敬之、馬祖光等社會知名人士;留學生遍布美、英、意、日、澳等國;更有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上百人。為鼓勵羅中學生勤奮學習,外籍華人、企業家等在羅中設立了多項獎學金。師資力量
羅中一流的師資力量鑄就羅江中學辦學質量,學校現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四川省百佳校長、四川省十大優秀園丁、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優秀班主任等。中青年骨幹教師占70%以上,承擔國家、省、市、縣科研課題20餘項。教師優質課在全國、省、市各級競賽中多次容獲大獎。優秀教師
羅江中學現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特級教師、享受省政府津貼2人,高級教師31人,中級教師52人,90%已達大學本科學歷,有的已具備研究生學歷。30人次獲特級教師、全國知名校長、全國“五一”勞模、全國“先進個人”、崐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十大優秀園丁”、“四川省教育先進個人”、“德陽市十大傑出青年”、“德陽市優秀教師”、“德陽市學科帶頭人”等稱號。最新成績
羅江恢復縣制以來,學校抓住機遇,銳意改革,求真務實,奮力拚搏,各方面建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高考、中考連續在省、市處於領先地位,近六年高考上線近達1500餘人,連續六年被市教委授予高考優勝單位稱號,98、99年連續兩年奪得德陽市理科狀元、文科第三名,97年上線122人;98年上線122人;99年上線206人;2000年上線267人;2001年上線368人;2002年上線493人,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全國名校。2012年羅江中學的高考成績多項指標排名全市第一。文化硬上線469人,上線率66.81%,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二名;一本上線比2011年增長100%,居全市第一名;文科一本上線比2011年增長87.5%,居全市第一名;理科一本上線比2011年增長103%,居全市第一名;文科上線率63.36%,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一名;理科上線率68.51%,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三名。
九大優勢
一、錄取更好:近年來,羅中補習班考上清華、北大的占全市第一。99年謝曉軍以全市第一名考入北大,謝洪毅考入清華;2001年王義勇考入清華;2002年江宗濤以全省理科綜合第一考入清華。
二、聲譽更高:從80年代至今羅中獲取了補習獎項中的絕大部份,羅江中學補習班曾創全市年度高考九科評比中占八個單科第一的記錄,多年來,直被社會各屆讚譽。
三、師資更強:羅中補習班師資強大,近年來,羅中在全省各地引進了近百名優秀教師,絕大部份年齡在35歲左右,是當之無愧的“黃金一代”,補習班師資更是優中選優,學生自選師資,教師帶畢業班均在八屆以上。
四、引力更大:羅中補習班有巨大的吸引力,現在羅中就讀的來自綿陽市區、安縣、成都、廣漢、德陽、中江等非羅江學生100餘名,前面提到的王義勇是資中籍,江宗濤是德陽籍。
五、漲幅更大:以2002級9班為例,經過一年補習,該班范謙由430分增為605分,黃煌由480分增為613分,袁清慧由501分增至607分,該班有11人漲幅在100分以上,各補習班平均增幅60-80分,其中江宗濤僅理科綜合就提高52分;文科補習班平均漲幅為87.6分。
六、底蘊更厚:明朝有“三高”文章馳譽天下,清朝有“四李”辭賦享譽文壇,抗戰時期有李廣田(作家,解放後任雲南大學校長)、陳翔鶴(被魯迅譽為“掙扎得最久的文學團體”“沉鍾社”的創始人)、孫維岳(著名教育家)、方敬(詩人,後任西南師範大學校長)四大家耕耘羅中校園,培育了雷射專家馬祖光,駐外大使章署等一大批精英人才;當代詩人、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便是從這裡步行赴延安,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攻讀研究生的羅中學子就有百餘人,哪裡有大學,哪裡就有羅中學子。
七、地靈人傑、英才輩出:羅江自古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的聚會點,龐統祠三國遺址引來無數文人墨客駐足呤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曾在此揮毫潑墨,“三高”,一門三進士從羅江起飛翱翔中華文壇,晚年又吸中華文化之精萃回歸故里,哺育羅江文化;“四李”一門四進士,又從這裡舉翼遨遊華夏九州,調元晚年仍返鄉汗牛充棟著《瀚海》,羅江中學曾設在調元故居玉京山中十餘載;抗戰時期的“四大家”,均學貫中西且是“五.四”時代的先鋒,更讓羅江中學名聲大震。正是羅江這特有的文氣、才氣、靈氣薰陶出一代又一代來自全國各地的羅中學子。正是抗戰時期羅中校歌所言“漫道‘三高’和‘四李’強國富民屬青年”,地靈人傑,英才輩出的羅中更適合今天的你!
八、交通便捷:川陝公路、成綿高速路、寶成鐵路、羅桂路離學校均不足一千米,且有公車直達學校,羅江到綿陽、到德陽走高速路只需15分鐘。
九、收費零起價:與周邊同類學校相比收費最低,優生零收費,困難生可享受助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