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文化批評:文化哲學的理論與實踐作 者:朱大可出版社:蘇州古吳軒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1-2-1
ISBN:9787807335832
開本:16開
定價:3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學界首部文化批評原理,描述了中國當代文化的基本現狀,全書涉及當代中國的文化邏輯,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文化符號生成與釋讀,神話與文化意識形態,身份、權力和文化認同,身體與性別。器物文化與生活方式,空間政治和文化地理,時間與記憶,感官文化等論題,全面闡述西方和本土文化批評的主要立場、觀點與方法,為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教師和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分析工具。作者簡介
朱大可,著名文化學者、批評家和隨筆作家。崛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當時前衛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從事中國文化研究與批評,其範圍包括文化哲學、歷史文化和大眾文化等。前衛的思想、對社會弊端的理性批評,獨特的話語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現狀的理性和執著,使其在中國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
目錄
緒 論 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第一章 文化的邏輯、價值和指數
第一節 消費中國的文化邏輯
第二節 文化空間、秩序與權利
第三節 核心價值與文化指數
第二章 文化的生產、傳播與消費
第一節 文化資本
第二節 文化生產
第三節 文化傳播
第四節 文化消費
第三章 文化符號的生成與釋讀.
第一節 符號形態
第二節 符號生成(編碼)
第三節 符號釋讀(解碼)
第四章 神話與文化意識形態
.............
試讀章節
第一章 文化的邏輯、價值和指數第一節 消費中國的文化邏輯
一、文化在世界版圖中的意義
1.世界文化版圖
在《現代世界體系》一書里,美國左翼思想家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1930—)提供了一個關於“世界體系”的陳舊拼圖,他宣稱,世界經濟體是具有勞動分王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單位,是一個沒有權力中心的世界體系,它利用不平等的交換機制,將經濟剩餘價值從“邊緣”轉到“中心”。這個拼圖過於陳舊,數十年來被各派學者不斷糾正,以適應20—2l世紀的最新格局,但這種世界地圖式的敘事,卻成為此後經濟學家描述世界經濟秩序的空間模式。我們被鄭重告知,在21世紀的國際分工體系里,巴黎、倫敦、布魯塞爾和米蘭等,是世界創意設計的源頭,長三角和珠三角是最廉價的世界王廠,而其他歐美區域則是高消費的世界商場,如此等等。這種設計、製造和消費的全球分工鏈,提供了各國關係的基本圖式。美國社會學家麥可·哈特(MichaelHardt,l960—)指出,這是一種“世界市場的意識形態”,它“趨向於解構民族國家的邊界”。
中國大陸地區的世界工廠角色,最初由日本扮演,後來則轉移到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最後才轉向中國,而下一步很可能會轉向南亞和東南亞。這是世界工廠的變遷路線圖。中國除了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近年來還在努力成為全球奢侈品的重要商場。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圖景:一方面是低價出售低端生活器物,一方面高價購買高端生活器物,這種貿易差造成了嚴重的價值赤字。
2.“U形價值鏈”和“微笑曲線”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相繼提出“價值鏈”(ValueChain)理論。1985年,哈佛商學院教授邁?爾·波特(MichaelPorter,l947—)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Advantage)一書指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傳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用一個價值鏈圖式加以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