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籃橋監獄》

《提籃橋監獄》

本書從“獄事滄桑”、“煉獄精英”、“斃獄終極”、“獄史鉤沉”等多個側面和角度敘述描寫了提籃橋監獄的身世和歷史、典故和人物、往事和現狀,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和可讀性,是中國第一部橫向描述提籃橋監獄的紀實讀物。

基本信息

看點

本書是一本通俗性的、面向社會大眾的又是比較嚴肅的歷史讀物,主要從歷史的角度對提籃橋監獄進行介紹。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輯,獄史滄桑。主要反映1901年至1949年5月期間提籃橋監獄的有關情況,個別整體性的內容也延伸到解放以後。第二輯,煉獄精英。主要反映1949年5月以前囚禁監獄中的部分志士仁人和革命人士的事跡。第三輯,主要反映日本戰犯和汪偽漢奸等人,關押和處決於監獄的史實。第四輯,獄史鉤沉。反映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後的提籃橋監獄的有關內容。第五輯,管理人員。提籃橋監獄部分管理人員的情況。

作者簡介

徐家俊,江蘇蘇州人,1949年10月生。通過自學考試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1968年11月務農,1972年10月從警。先後在提籃橋監獄。上海市監獄管理局機關工作,曾任大隊長、政治處副主任、史志辦主任等。三級警監。現任中國監獄工作協會監獄史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政法大學監獄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等。主持了《上海監獄志》、《上海監獄年鑑》(五本)的編撰出版。參與了《中華民國史大辭典》、《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提籃橋監獄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史》的編撰,參與了上海監獄陳列館、上海公安博物館的籌建。

寫作背景

號稱為遠東第一大監獄、東方巴士底獄的提籃橋監獄是系外國殖民主義者侵犯中國司法權的產物。近半個世紀內,提籃橋監獄先後歷經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人、汪偽政府和國民政府的“四朝”統治。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管了提籃橋監獄,經過了改造、清理和整頓,使它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讓老建築發揮了新功能。上海解放六十餘年來,提籃橋監獄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改造教育犯人起到了積極作用。較長時間內,在上海人的口語中,“提籃橋”就是監獄的代名詞。提籃橋監獄不僅具有重要的司‘法功能,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1994年2月,提籃橋監獄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上海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座在原地保存完好並使用至今、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大型老監獄。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中國革命史上許多著名人士都在上海活動、工作過。其中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因參加革命活動囚禁於提籃橋監獄中,在黑色的牢房裡留下了紅色的記憶。提籃橋監獄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留下特殊的意義。抗戰勝利後,提籃橋監獄是中國境內最早審判日本戰犯的場所,系中國盟軍美軍軍事法庭的所在地。先後有幾百名日本戰犯關押在此。1946年1~9月期間,先後有47人受到審判,5人在獄中處以絞刑。其他還有20多名德國納粹戰犯也在提籃橋監獄被關押審判。1947年8月至1948年9月期間,有14名日本戰犯被審判後,由中國法警在獄內刑場執行槍決。1997年8月,提籃橋監獄日本戰犯關押、審判和執行處,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上海市抗日紀念地點”。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為此,我們已於2007年12月向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正式申報提籃橋監獄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8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親臨考察。有位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多一所學校,就可以少一座監獄。解放後的提籃橋監獄本身也是一所學校,把犯人改造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如今提籃橋監獄內也建起了“上海監獄陳列館”,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模型等,反映了中國幾千年、上海幾百年的監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