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評傳》

《拓跋宏評傳》

《拓跋宏評傳》,描寫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由鮮卑拓跋部在中國北方建立的北魏王朝,探究魏孝文帝拓跋宏當時的社會現實、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思想,以揭示太和改革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少數民族發展進步的若干規律。

基本信息

叢書評價

拓跋宏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Review & Biography of Tuo Bahong),這套叢書是我國跨世紀的、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國家主席江澤民為該套叢書題詞:“總結與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套叢書根據毛澤東同志“從孔夫子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的指示精神,選取中國歷史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270餘人作為傳主,出版200部。有哲學思想家、政治思想家、科學思想家、文藝思想家、宗教思想家等。叢書“評”和“傳”相結合,實事求是地在不同層面上生動展示出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創造性業績,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批判與繼承相結合,古為今用,為實現繼往開來,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借鑑,做出貢獻。

內容簡介

拓跋宏評傳拓跋宏評傳

北魏是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由鮮卑拓跋部在中國北方建立的王朝。魏孝文帝拓跋宏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繼承儒家傳統,提出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思想,並且領導了太和年間的改革運動,推動了拓跋部的漢化。本書著重論述當時的社會背景、拔跋宏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的淵源、形成、主要內容與影響,進而揭示太和改革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少數民族發展進步的若干規律。

作者簡介

程維榮浙江寧波人,1957年生,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華東政法學院古籍所副研究員,曾先後赴南斯拉夫日本進修,從事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傳統文化的研究,發表論文多篇,合作編寫、出版各類著作十餘部。

圖書序言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衝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產生這一奇蹟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①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採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

圖書後記

本書的寫作歷經幾個寒暑。我試圖大致上勾勒出北魏的社會狀況、太和改革運動以及拓跋宏思想的全貌。在寫作過程中,我始終得到匡老領導下的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的關心和幫助,特別是叢書常務副主編蔣廣學教授、副主編卞孝萱教授,以及審稿人胡阿祥先生和編輯楊金榮先生、責任編輯王月清先生,都反覆審閱了書稿,並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此外,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姚大力教授,“中心”的陳效鴻、周群先生,華東政法學院的陸錦碧教授等也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對此,我表示衷心感謝,同時,對本書存在的問題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圖書文摘

實行“德治”的重要環節,是在鼓勵農耕、勸課農桑的同時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這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具體化。這種政策首先當然有利於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的地主階級,同時也多少符合飽受封建剝削的農民的意願,減輕了他們的負擔,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孝文帝曾一再下詔督促地方官吏勸課農桑,“簡以徭役,先之勸獎,相其水陸,務盡地利,使農夫外布,桑婦內勤”;否則的話,“若輕有徵發,致奪民時,以侵擅論。民有不從長教,惰於農桑者,加以罪刑”。太和六年(482年)秋,諸州洪水成災,有的地方顆粒無收。孝文帝派遣朝廷大員巡視撫恤,但一些地方官依然不恤百姓,頻催租賦,導致民怨沸騰。孝文帝為此下詔,斥責地方官“不思利民之道,期於取辦”,並且嚴格規定“今課督未入及將來租算,一以丐之。有司勉加勸課,以要來穰,稱朕意焉”。在實施均田、改革租調前後,孝文帝也多次下詔減免賦稅。

為減輕百姓負擔,孝文帝身體力行,革除了一些宮廷弊政。太和初年,就已先後下詔“罷諸州禽獸之貢”、“宮人年老及疾病者,免之”。太和十一年(487年)十月,又詔“罷起部無益之作,出宮人不執機杼者”。有一次,孝文帝來到皇家的虎圈,看到猛虎威武兇殘,想到各地捕獵與進貢猛獸的不易,就說:“虎狼猛暴,食肉殘生,取捕之日,每多傷害,既無所益,損費良多,從今勿復捕貢。”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七月,征戰中的孝文帝下令削減後宮開支,皇后與六宮嬪妃的日常費用削減一半,凡有親屬出征的,削減三分之一。

圖書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引言
第一章 時代與早年經歷
第一節 鮮卑拓跋部的崛起
第二節 動盪的社會環境
第三節 劇烈的文化衝突
第四節 從出生到即位
第二章 成長與親政
第一節 文明太后馮氏
第二節 “事鍾文業”,“欲罷不能”
第三節 皇后與嬪妃
第四節 親政的開始
第三章 拓跋宏改革思想淵源
第一節 “神運兆中,皇居闡洛”的正統觀
第二節 “前車之轍,得不慎乎”的德治觀
第三節 “釐革時弊,稽古復禮”的禮教觀
第四節 禁斷圖讖、裁抑佛道的哲學觀
第四章 行均田與經濟改革思想
第一節 經濟改革背景
第二節 經濟改革方案
第三節 經濟改革思想
第四節 經濟改革實踐
第五章 慎刑獄與法制改革思想
第一節 “潤飾辭旨,刊定輕重”
第二節 “刪除繁酷”,“惟刑之恤” 
第三節 “示之以禮”,“貽法後昆”
第六章 遷都之爭
第一節 遷都的依據
第二節 遷都的實施
第三節 遷都後的平叛
第四節 北魏新都洛陽城
第七章 定姓族與政治改革思想
第一節 “置官班祿”,懲腐肅貪
第二節 改革官爵,“人守其職”
第三節 “班鏡九充,清一朝軌
第四節 “門盡州郡之高,才極鄉閭之選”
第五節 “存勸兩修,恩法並舉”
第八章 變語言與文化改革思想
第一節 變語言
第二節 革服飾
第三節 聯婚姻
第四節 定祭禮
第九章 南征始末
第一節 緣由與出征
第二節 去世前後
第十章 結語
附錄 拓跋宏年表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