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意思是有疑問就要偵察核實,調查清楚之後再行動。

基本信息

 

【古兵法原文】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原文今譯】

有疑問就要偵察核實,調查清楚之後再行動。“復”卦的原說,是對付敵人陰謀的手段。

【出處原文】

語或出《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國。龍云:‘養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蛇’”。
王魯作當塗縣官,專門追求財富,碰到老百姓聯合起來狀告他的秘書(主薄)貪污受賄時(王魯見狀子所列的條條罪款,都與自己有關),像藏在草叢中的蛇一樣,受到驚嚇。

 

【打草驚蛇解釋】

 打草驚蛇之計,一則指對於隱蔽的敵人,己方不得輕舉妄動,以免敵方發現我軍意圖而採取主動;二則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動,中我埋伏,聚而殲之。

打草驚蛇,語出段成式《酉陽雜俎》 :唐代王魯為當塗縣令,搜刮民財,貪污受賄。有一次,縣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貪髒。他見到狀子,十分驚駭,情不自禁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 運動狀況再說。

【 打草驚蛇典故】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裡應外合,奪取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會作好迎戰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時.痛哭流涕地警告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裡知道,晉國早在崤山險蜂峽谷中埋伏了重兵。一個炎熱的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股部隊,孟明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突然不見蹤影。孟明一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時鼓聲震天,殺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湧而上,大敗秦軍,生擒孟明視等三帥。秦軍不察敵情,輕舉妄動,“打草驚蛇”終於遭到慘敗。當然,軍事上有時也可故意“打草驚蛇”而誘敵暴露,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參考資料】

http://www.8nn8.com/zt/36j/016.htm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shanshiniu/36ji13.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