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學之路》
內容提要
本書首次從哲學思想的角度,為自己的人生軌跡和部分學術成果做了梳理和評述。
這部書表達了作者對現實與歷史的深刻思考、對傳統文化現實意義的深層探究、對編纂《儒藏》和創建中國解釋學的深謀遠慮,使人們對於“望之彌高”的哲學,倏然茅塞頓開、耳目一新。我今後不能聽別人的,得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中國傳統哲學講的是一種普遍和諧的觀念的哲學,這種合一的思維模式當然有其意義。中國的普遍和諧觀念,講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這四個層次。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和“道並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則是“和”。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
編輯推薦
本書首次從哲學思想的角度,為自己的人生軌跡和部分學術成果做了梳理和評述。這部書表達了作者對現實與歷史的深刻思考、對傳統文化現實意義的深層探究、對編纂《儒藏》和創建中國解釋學的深謀遠慮,使人們對於“望之彌高”的哲學,倏然茅塞頓開、耳目一新。
目錄
前言
自序我的哲學之路
我的哲學之路論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
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哲學思考
論“天人合一”
“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
論老子的書和他的思想
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
論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
孔子儒家思想——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
論“道始於情
對中國現代哲學的思考
新軸心時代的中國文化定位
在中歐文化交流中創建中國現代哲學
走出“中西古今”之爭,會通“中西古今”之學
五四運動與中西古今之爭
“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
對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的理解
讀馮契同志《導論》
《沉思·探索·融通——張申府與二十世紀中國哲學》關於文化問題的探討
評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文明的衝突”與“文明的共存”
關於文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和而不同”的價值資源
論文化轉型時期的文化合力
文化交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里程碑
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創新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關於編纂《儒藏》的意義及幾點意見 再談我們為什麼要編纂《儒藏》
能否創建中國的“解釋學”
再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
三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
關於僧肇注《道德經》問題——四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書摘
作者簡介
湯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於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1983年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LuceFellow),
曾任美國俄勒崗大學(1986)、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1995)、香港科技大學(1992)、麥克瑪斯特大學(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宗教研究院研究員(1986),1996年任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胡適講座主講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學術講座主講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ResearchinvalueandPhilosophy)理事,第19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道學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1992--1994),現任該會駐中國代表。國內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大學兼任教授。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在非有非無之間》、《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非實非虛集》、《昔不至今》、《郭象》、《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佛教與中國文化》、《生死》、《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ChristianityandChineseCulture》、《LaMort》及學術論文二百餘篇。書摘
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的命題——中國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上述對中國傳統哲學概念體系的建構是一種合理的有意義的建構,那么我們就可以由上述三對基本概念構成三個基本命題:這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這三個基本命題正是中國傳統哲學對“真”、“善”、“美”的表述。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第17屆世界哲學大會。這次會議特設了“中國哲學圓桌會議”。我在圓桌會議上有個發言,題為《儒家哲學第三期發展可能性的探討》。我在會上提出,儒家第三期發展可以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上來探討。劉述先兄《蒙特婁世界哲學會議紀行》中有一段記述我當時發言的情形說:“會議的最高潮是由北大湯一介教授用中文發言,探討當前第三期儒學發展的可能性,由杜維明教授擔任翻譯。湯一介認為儒學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現代都沒有失去意義,理應有更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這一番發言雖然因為通過翻譯的緣故而占的時間特長,但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論通過實感的方式表達出來,緊緊地扣住了觀眾的心弦。講完之後全場掌聲雷動,歷久不息。”1984年我把上述發言加以補充,以《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為題發表於這年《中國社會科學》第四期上。後來又加以補充,以題為《從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看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收入《儒道釋與內在超越》一書中。在我的論文中,不僅認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儒家哲學的基本命題,而且也是道家甚至中國化的佛教(如禪宗)思想的基本命題。所謂“天人合一”,它的意義在於解決“人”和整個宇宙的關係問題,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統一性的問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的哲學家大都討論了這個問題,而且許多古代哲學家都明確地說:哲學就是討論天人關係的學問。“知行合一”是要求解決人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應如何認識自己、要求自己,以及應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問題,這就是關乎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認識原則的問題。“情景合一”是要求解決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人”和其創作物之間的關係問題,它涉及文學藝術的創作和欣賞等各個方面。但是,“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最根本的命題,它最能表現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