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不能忘記的》

小說《愛 ,是不能忘記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文壇一位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張潔的作品。該小說敘說了“我”(姍姍 )的母親鍾雨 ,愛上了一位已婚且有著和睦家庭的老幹部而倍受心靈折磨 ,只能在筆記本上獨白使情感得到慰藉的一則傷感而又淒楚的故事。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愛,是不能忘記的》《愛,是不能忘記的》

《愛,是不能忘記的》是張潔代表作之一。文中,張潔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母親鍾雨的經歷與心情,用一種事實來說明二十世紀的愛情觀與婚姻觀,用母親的這兩種觀的理想,來敘述這種愛情觀和婚姻觀是否先進、現代,亦或是落後、陳腐。張潔最終目的卻是以批判將愛情和婚姻分離,把婚姻當作一種傳宗接代的工具,一種交換、買賣的庸俗觀念,提倡以真正的愛情為內容的結合。

小說描寫了一位女作家和一名老幹部之間“淒涼而悲慘”、但又“鏤骨銘心”的愛情“大悲劇”。造成這場悲劇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老幹部有一個共患難幾十年的妻子——一個工人的女兒。他們幾十年“風裡來,雨里去”,已經“互為左膀右臂”。

作者簡介

張潔張潔

張潔,原籍遼寧撫順,1937 年出生於北京,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貧苦而孤獨的流浪生活。1956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統計學,畢業後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 年發表處女作從森林裡來的孩子》,作品講述了一個音樂家在“文革”中身受迫害卻依然堅持真理、熱愛藝術的故事,該篇獲1979 年度全國短篇小說獎,翌年《誰生活的更美好》又獲此項獎。1980年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任編劇,1982 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專業作家。探索當代知識婦女的命運是她創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及中篇小說《方舟》、《祖母綠》、《七巧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經濟改革則是她前期創作的另一個熱點,1981 年她創作了新時期第一部反映工業經濟改革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深刻地表現了改革過程中的鬥爭,作品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至今已有十二種外文譯本。張潔的前期創作幾乎都是對社會和人的心靈的探索,她為多年來所失去的人性中美好的東西而不安,她矢意透過平凡的事物,尋出那種不平凡的美的所在。1986 年以《他有什麼病》為標誌創作風格和題材有所變化,往往以虛幻、荒誕的藝術場景和辛辣犀利的語言鞭笤社會弊端及醜陋的國民性。1989 年起任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職務,1989 年5 月曾到美國康州威斯林大學當客座教授一年,講授中國當代文學。1989 年9 月獲義大利馬拉巴特文學獎。

寫作特色

張潔以第一人稱在《愛,是不能忘記的》的開頭敘述三十歲的自己就要結婚了,三十歲正是人生的大好時光,但是對於女人來說,卻有嫁不出去的危險,而文中的“我”已經有了一個酷似希臘雕塑家米倫所創造的“擲鐵餅者”的求婚者,他說不出“我”的好處,卻僅僅覺得“我”好,“我”的寂寞並沒有因為他的話而空白,反而更加滿了。於是,“我”就想到了這種自然而然的婚姻是一種倫理的義務,是用法律和道義來承擔彼此的責任和義務,“我”悲哀,難道就沒有一種比此更牢固、更堅實的東西把兩個人聯繫在一起嗎?如果兩個相愛的人,就按照歷行了二千年的習慣,如大多數家庭那樣結婚、生兒育女、廝守在一起,把婚姻當成一種傳宗接代的工具,一種交換與買賣,把婚姻和愛情分離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煩惱了,可是“我”卻做不到,因為“我”從小就是下不了決心的人,是個“賊風入耳”不讓自己,同時也不讓別人安寧的人。

藝術性

張潔張潔

小說中一些細節很精彩,如在家裡有兩套相同的契訶夫全集,一套一母親的,一套是“我”的,母親鍾雨每逢出差都會帶上自己的那一套,每年天天都要讀一讀它,就是有人愛好契訶夫,將她的那套拿走了一本,她都會心急火燎地將“我”的那套里的拿去換回來。又如“有時,她寫東西寫累了,便會端著一杯濃茶,坐在書櫥對面,瞧著那套契訶夫小說選集出神。要是這個時候我突然走進了她的房間,她便會顯得慌亂不安,不是把茶水潑了自己,便是像初戀的女孩子、頭一次和情人約會便讓人撞見似地羞紅了臉。”可是最終這些都隨著母親一同火葬了,那套書從生到死,一直陪著她。再如在母親的筆記本里的內容讓“我”記起一次和母親去聽音樂會,在路上遇到的一個“滿頭白髮、穿著一套黑色毛呢中山裝的、上了年紀的男人”的情景,在他給母親打招呼的時候,母親的“牽著我的那隻手突然變得冰涼,而且輕輕地顫抖著。”;當那個上了年紀的男人因停車和母親說話,被民警訓斥的時候,“我看見她怎樣的窘迫呀!就像國小校里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姜姜惶惶地站在那嚴厲的校長面前一樣,好象民警訓斥的是她。”……
鍾雨的《愛,是不能忘記的》筆記本里寫滿了她對那個她深愛著的人的話語,“那個人占據著她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卻得不到他。她只有把這些筆記本當做是他的替身,在這上面和他傾心交談。每時,每天,每月,每年。”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帶著愛。筆記里記載了母親所有的感情,體現了母親對愛的執著與真摯,她的心被自己的愛填滿了,容不下別人,她會去走他們曾經走過的小徑,會想方設法地去尋找看到他(哪怕只是一眼的機會)、能遇上他的地方,去聽他的演講,去……可是他們又在極力地迴避對方,好不容易見了面,卻無法開口說什麼,她會為這樣的感情神志不清,會做出些莫明的行為。當他死於非難的時候,她為他戴孝,為他披麻,讓自己的靈性的一部分隨之而去。她從來不讓“我”去接出差的她,寫完東西的她,往往會一個人呆呆地去那條他們曾經走過且是唯一的柏油小徑上走一走,來回地走……母親把所有與他有關的都當成對自己的一種愛的安慰,卻從來沒有在現實里要求過什麼,她把自己的愛傾注在對他的無盡的思念之中。於是“我”終於明白了母親的內心,明白了她愛得那么沉重,愛到了極限,卻沒有半點的遺憾,這就是所謂的不朽的愛了,是一種比死亡更為強大的力量,刻骨銘心。“我”為此已無法去用普通意義上的道德觀念去譴責他們應該愛或是不愛,卻要問:為什麼他們不互相等待著那個呼喚自己的靈魂?

評論

這篇小說是“積鬱在心的渴求”,“渴求擺脫鐫刻著私有制度烙印的一切習慣、情感、規範和傳統,渴求擺脫那散發著市儈氣息的、庸俗的婚姻關係……”。

“這篇小說並不是一般的愛情故事,它所寫的是人類在感情生活上一種難以彌補的缺陷,作者企圖探討和提出的,並不是什麼戀愛觀的問題,而是社會學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道德、法律、輿論、社會風氣……等等加於我們身上和心靈上的精神枷鎖是那么多,把我們自己束縛得那么痛苦?”

評價

《愛,是不能忘記的》是新時期最早正面表現愛情題材的作品之一,它是張潔前期的代表作。小說揭示了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否則,遲早會給人們帶來痛苦。小說提出了婚姻與愛情的關係這樣一個長久影響著人類生活的社會問題,由於婚姻與愛情的離異,使得世上多少人處於愛其所不愛、不得其所愛、而又不能忘其所愛的痛苦之中。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一生中一邊嘗著各自不成熟的婚姻苦果,一邊又都沉入到不能實現而又不能忘卻的愛的痛苦之中。

小說的中心是一顆被不能忘記的愛煎熬著的女性心靈的搏動,在愛的追求與不可擺脫的現存道德規範的二者矛盾中痛苦呻吟。作者透過藝術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對婚姻與愛的觀念,對理想的愛情的追求。小說筆致優雅、流暢;風格深沉委婉,整篇小說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散文詩。

影響

張潔—當代女作家張潔—當代女作家

作品發表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人們的思維尚停留在新與舊的交界處,因而這篇小說給許多人帶來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它在讀者和評論界引起熱烈的反響和爭論。

首先,老作家黃秋耘在1980年第1期《文藝報》上發表《關於張潔作品斷想》一文指出:《愛,是不能忘記的》並不是一般的愛情故事,它所寫的是人類在感情生活上一種難以彌補的缺陷,作者企圖探討和提出的,並不是什麼戀愛觀的問題,而是社會學的問題,它能讓我們思索一下:為什麼我們的道德、法律、輿論、社會風習等等加於我們身上和心靈上的枷鎖是那么多,把我們自己束縛得那么痛苦?而這當中又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等到什麼時候,人們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願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北京文藝》1980 年第2 期刊載謝冕、陳素琰《在新的生活中思考》則充分肯定了這篇小說,該文認為:現今社會中沒有愛情而只有金錢與權勢的婚姻的泛濫,引起了作家的優慮。該文讚揚張潔執拗地宣傳一種似乎是“傻裡傻氣”的愛,它超越了婚姻,但卻是真正的愛,這是一個嚴肅的命題,而且,凡是從生活實際出發,走在生活前面思考的努力,都應得到支持。1980 年第5 期的《文藝報》推出了著名評論家李希凡《“倘若真的有這樣的天國”》和《光明日報》1980 年5 月14 日上發表的肖林《試談(愛,是不能忘記的)格調問題》兩文對這篇小說持否定意見,引起文壇譁然。李文指出,被作者表現為給男女主人公帶來愛情痛苦的傳統道德標準,不僅不是我們社會在人類情感生活上所造成的難以彌補的缺陷,而且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必應具備的精神道德和思想情感境界。再說,老幹部和他的妻子既然生活得那么“和睦、融洽”,能說相互間沒有愛情嗎?可是,忽然有人來“呼喚”他的“愛情”了,他本來也可以用鍾雨這樣的知識婦女來代替那工人的女兒,可他卻考慮到不能這樣背棄患難夫妻,而寧願痛苦地割捨自己的愛情。這樣的道德就是“精神枷鎖”嗎?就是沒有“合理的成分”嗎?

與其觀點相近的肖文則認為,這篇小說格調不高,在思想上存在弱點,離開充滿濃厚的抒情氣息的語言外殼,小說的思想本質是極為貧弱和渺小的,我們應該警惕和剔除小資產階級思想和情調的浸染。李、肖兩文發表後,引起了另外一些批評家和讀者的反批評,讀者中也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作者對所謂“天國”的希冀乃是對人間悲劇的質疑和批判,寫上一輩人是為了促進新一代的思考。希望年輕人擺脫舊習俗、舊意識的影響,正確處理婚姻與愛情的關係。絕大部分讀者和評論者對鍾雨和老幹部懷有深切的同情,認為這兩個人物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積極的進步意義,但也有的讀者認為,作品宣揚男人背棄妻子另覓新歡,女人企圖占有有婦之夫,這種凌辱社會道德的暖昧關係是今天一代青年所不齒的。鍾雨和老幹部的愛,是應該忘記的。並向作者提出質問:到底要把我們青年引導到什麼道路上去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再也不會糾纏於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否道德了,越來越多的人肯定它是人類更上一層樓的對更高境界的追求。張潔自己曾說:“這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篇探索社會學問題的小說。”王蒙也認為,小說寫的是“人的感情,人的心靈中的追求、希冀、嚮往、缺憾、懊悔和比死還強烈的幸福與痛苦。”這些話都能幫助我們更深切更公允地理解和把握這篇小說的主題及它對文壇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