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請對號入座》

對號入座是一句常說的話,一看就明白。

什麼會場,什麼劇場,裡面的座位都分排標號。你一券在手,入門查號;查準了,安然坐下,天下大定。

我現在想講的卻不是這樣的“對號入座”,而是它的引申意義。人們嘴裡常說的“對號入座”,幾乎全部是引申意義。

我把這句話的引申意義分為兩類:一是積極的,二是消極的。積極的起積極作用,消極的起消極作用,下文自明。

在文壇或學壇上,有人寫文章表揚或批評某一種現象,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是,你不妨對號入座一下:找一找和自己的情況近似的地方,以之為借鑑,照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大有好處的。

這就是我所說的積極的引申意義。

與此相反的是消極的引申意義。這種例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不勝枚舉。遠的不必說了,只說清代。清代的幾個皇帝,特別是那一位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的乾隆,因為自己是“胡”,是“虜”,特別怕見這樣的字眼兒。於是就學習阿Q(應該說是阿Q學習乾隆),儘量把這樣的字眼兒從書中除掉,給後人留下了萬劫難復的笑柄。

但是,誰又能想到,到了空前殘暴、野蠻的所謂“文化大革命”,竟以一出“海瑞罷官”開端。這是消極的“對號入座”的例子。十年浩劫中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也多使用這種方法,流毒之劇,亘古未有

我可萬沒有想到,這種消極的“對號入座”到了今天,仍時有表現。聽說,有的教科書不敢選入岳飛的“滿江紅”,因為裡面有“胡”“虜”等字樣,這些字樣刺痛了我們一些同胞的神經。他們主張,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戰爭都是內戰,當年漢族的敵對者今天都已成了我們的同胞。這話有一部分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民族融合,舉世皆然。中國從先秦經過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北方侵入者,當年確係敵國。我們不能把古代史現代化。今天他們已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已融入。根據他們的說法,中國歷史上只有內戰犧牲者,而沒有愛國者,著名的岳飛、文天祥都不是愛國者,西湖的岳廟以及普天下的文丞相祠似乎都無存在的必要了。這種想法,這種“對號入座”,是有害的,不利於我們56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勸君切莫這樣“對號入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