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鄉愁》

《思想與鄉愁》

《思想與鄉愁》重在探討當今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價值理想,以及如何擁有恰當的現代美學眼光,其中議題包括當代美德、人文精神、人性的幽暗意識、文化現代性,美學與倫理關係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思想與鄉愁》思想與鄉愁

在今天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價值尺度,如何擁有恰當的美學眼光?這兩者是否同樣重要?能否既是擁有倫理的,也是符合美學的?本書主要運用文學及電影作品,通過追尋伏爾泰、狄德羅、康拉德、伯爾、索忍尼辛、海子、王小波等人的蹤跡,對這些問題做了獨特而極具意義的思考。
這本富於深刻思想內容和人文價值的思想文化隨筆,重在探討當今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價值理想,以及如何擁有恰當的現代美學眼光,其中議題包括當代美德、人文精神、人性的幽暗意識、文化現代性,美學與倫理關係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等。其對當代價值理想的反思,對人性的思考都站在美學、哲學的高度,其命題和內涵所指向的當代思想文化重建,富於極強的人文價值。

作者簡介

崔衛平,江蘇鹽城人,1984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文藝學碩士,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基礎部教授。主要從事的領域有:電影批評、文學批評、社會與政治批評以及當代中-東歐思想文化。著有《帶傷的黎明》、《看不見的聲音》、《積極生活》、《我見過美麗的景象》、《水木年華》、《正義之前》等。翻譯有《布拉格精神》、《哈維爾文集》、《通往公民社會》(與人合譯)。

讀書心得

——讀崔衛平《思想與鄉愁》
法西斯主義是否還會重新得勢?文革災難會不會再次重演?蘇聯式的極權專制有沒有可能捲土重來?對這種問題,也許你會不屑一顧:不可想像,絕不可能,我們吸取的教訓夠多了。不可想像,那也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仔細去想。根據真實故事改變的德國電影《浪潮》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把一群衣食無憂、內心空虛的少年變成法西斯暴徒,只需要一個星期。
崔衛平說:“所有導致災難的因素,導致極權政府產生的因素,並不在別的地方,人們用不著別處去尋找它們的起源,而正是埋藏在人們自己的人性深處,與人們自己人性中的黑暗一一相對,在人們自身人性中擁有肥沃的土壤。”人性是高度複雜的譜系,有著五顏六色的繽紛,既有尊嚴與愛,又有幽暗,既有光明,又有邪惡。正是人的有限性和有罪性,給惡行和邪惡體制留了後門。
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和學者,崔衛平對人性傾注了更多的關注。尤其對人性之惡,做著細緻的觀察,深刻的思考。她引導我們思考,作為人,能不能既自由,又不虛空,既獨立,又不惶恐,既有次序,又不被紀律所轄制,既有個人的美善,又有公民的人文精神。一個人格健全,智識完備的人是否可能?
顯然,崔衛平並沒有盲目樂觀。太多的悲劇告訴我們,正是對自身種種缺陷的不滿,對人性急切而盲目地修復和對付,導致了規訓和懲罰手段的不當使用。失去了自由的人,不但沒有全備的善,反而平添了無數的惡。殊不知,“紅艷艷的鄒菊下可能就是陷阱”,多少罪惡都是假以正義之名。所以作者才說,我們需要一個低版本的人性觀。
思想,即處理自身的黑暗,而鄉愁,就是對擺脫幽暗、走出無力困境的無盡糾結。把思想和鄉愁放在一起,就是要在自身、自身所處的小群體、政治共同體和整個人類之間,找到一條平衡之道。這裡的平衡之道,有自身對人性惡的對付,有小群體之間的情同手足(brotherhood),有對政治共同體的責任和倫理承擔,也有整個人類的休戚與共(friendship)。作者告訴我們,僅有獨善其身和情同手足是不夠的,每個人還要承擔作為公民和人類一份子的責任。我們必須要把自己放在政治當中,去思考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只有這樣,才能考慮一個“更好的世界”的可能性。
這本書在討論人性,美學,倫理,政治,討論一個更好的世界如何可能,以及我們在這個充滿鄉愁的世界裡如何自處。作者在思考,也在行動。絕非一些評論所說,面對強大到讓人窒息的邪惡及其整套體制,崔衛平的思想顯得奢侈,它甚至會打亂人們行動的步伐。我認為,這才是一種誤讀。所謂人性,不會因為體制邪惡,體制內的人就喪失了全部的愛和良善,也不會因為我們追求美好世界,惡就會遠離那些追求的人。作者說,“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但若是以為自己同意向善,就已經是“善的”,那就是分不清願望和現實了。
須知,撒旦的面目並不可憎,他很可能有著睿智的頭腦,和藹的面容,滔滔的辯才。如果我們能一眼辨認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像樣板戲裡標註的那么明顯,作者的思考簡直就是多餘了。人性中的黑暗,既表現為庸常之惡,瑣碎之惡,也有可能表現為“正義”之惡。看過《罪與罰》的人,一定會對拉斯柯爾尼科夫這位貧窮、落魄、抑鬱少年的追問印象深刻:為什麼我年富力強卻要忍受羞辱和貧困,而那個無所事事行將就木的垂垂老嫗卻生活富足?殺死這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難道不是正義的嗎?當對正義的追求異化為仇恨和報復,正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人不是神,不是自有永有的,人的智慧、能力、聖潔、公義、恩慈、信實,既非無限,更不會永恆不變。邪惡的種子和善良的幼苗都在渴求陽光雨露,有人時時反思,如同芒刺在背,有人麻痹虛空,自甘墮落。健全的個人和更好的世界如何可能,用何種方式加以造就,是依靠我們自己,還是依靠一套好的體制,還是呼求神靈的幫助?這一切並沒有答案。然而,如果我們並沒有在濃厚的鄉愁中無所事事,沒有在無盡的虛空中嘆息沉淪,就足以證明,我們還沒有喪失悲憫和追求光明的能力,還是一個有靈的活人。

所獲榮譽

2011年7月,由網易舉辦的“公民閱讀“圖書推薦及評選活動在北京單向街書店對外發了2011年度第一期十大好書榜單,成功入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