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看點
本文集以國際上權威的《榮格文集》(21卷本)為藍本,根據中國讀者的需求,精選其中的代表作,擬分9卷出版。既有毋容置疑的專業性、權威性和經典性,同時也具有大眾性和普及性,加之精美的裝幀,是收藏首選,館藏必備。《心理結構與心理動力學》收集了榮格討論心理結構及其動力的一些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討論了心理能、集體無意識、靈魂信仰等重要的問題。這些論文標誌著他脫離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開始構建自己的理論概念。作者簡介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動力心理學的鼻祖之一。畢生致力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目錄
第一部分
論心理能
超越性功能
情結理論評述
第二部分
體質和遺傳在心理學中的意義
決定人類行為的心理因素
第三部分
本能與無意識
心理的結構
論心理的本質
第四部分
夢心理學的基本特徵
夢的本質
第五部分
靈魂信仰的心理基礎
精神與生命
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分析心理學與世界觀
現實與超現實
第六部分
人生的各個時期
靈魂與死亡
第七部分
共時性:非因果性聯繫原則
附錄
論共時性
參考文獻
部分章節
靈魂與死亡
我經常被問及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這一個體存在確定無疑的終結。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是終結。它是一個句號,經常被放置在句子還沒有結束的地方,在其之後就只有留給他人的記憶和影響。對於死去的人來說,沙子已從沙漏中流出,滾動的石頭歸於了靜止。當死亡和我們不期而遇,生命總是像是往低處流動的水流,或者是上了發條的鐘表,理所當然地被認為到了“精疲力竭”的時候。但是,只有當我們親眼目睹了一個生命歸於終點,我們才會真正相信這種“精疲力竭”;只有當我們看到最後一絲呼吸離開了片刻之前還鮮活的生命的時候,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一問題才變得最為迫切和折磨人。一個年輕人在為遠方的目標及未來做努力。將之與一個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相比較,或者與一個無力的、不願走向墳墓的老人相比較,我們會看到生命的意義是多么的不同呵!青春——我們應當認為——有它的目的、將來、意義和價值,然而走到生命的盡頭卻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終結。如果一個年輕人對世界、對人生、對將來心懷恐懼,人們都會認為這是可悲的、愚蠢的、神經質的;他會被當作一個怯懦的逃避者。但是如果一位老人,內心恐懼,甚至是一想到自己對生命的合理期望僅僅是這么些短暫的春秋寒暑就致命地害怕,那么我們心中也會升起同樣痛苦的情感,我們會環顧左右並轉移話題。我們評判年輕人時的樂觀主義在此不再奏效。我們天生就有一系列關於生死的陳腐觀念,我們有時也把這些觀念傳達給他人:“人都會死的”,“誰都不可能長生不老”等等。但是當我們在暗夜裡獨處,此時無聲無息,伸手不見五指,只有關於年歲增減的想法,以及各種令人不舒服的事實無情地表明鐘錶的指針已經走了多久,黑暗的牆會慢慢地、不可抗拒地靠近,直到最終吞噬掉我所珍愛,我所擁有,我所希冀,我為之努力的所有東西。我們對於生命的所有深刻理解都潛逃於無形,恐懼會像令人窒息的毯子那樣裹住無眠的人。
許多年輕人在內心的深處都有對生命的恐懼(儘管同時他們也強烈地渴求它),但對於死亡有同樣恐懼的老年人更多。我確實認識過這樣的人,他們在年輕時極為懼怕生命,年老時又同樣地懼怕死亡。當有人說,他們年輕的時候對於生命的正常要求有一種嬰兒似的牴觸,那他就真的應該說,當他們年老的時候,他們對生命的正常要求也會有同樣的恐懼。我們如此確信死亡只是一個過程的終結,因此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把目標和意圖歸於上升階段的年輕生命,卻很少會把死亡當作是一個目標或完成。
798生命是一個能量的過程。和任何一個能量過程一樣,它原則上是不可逆的並因此走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靜止狀態。長期來看,情況是這樣的,所有發生的事情,都不過是對永恆靜止狀態的一種初始擾動,這種靜止狀態一直試圖恢復自身的狀態。生命完全是一種目的,是朝向目標的內在努力,活的有機體是有指向目標的系統,而這種目標都是自我實現的。每個過程的終結就是它的目標。年輕時對於世界,對於人生,對於實現遠大理想和目標的希冀,是驅動生命的力量;但當沉迷?過去,面對實現未知目標所必須經歷的風險的退縮時,這種驅動力一下子變成了對生命的恐懼,非理性的牴觸,情緒低落,鬱鬱寡歡。在實現成熟,達到生命的頂點後,走向目標的生命驅動絕沒有停止。生命以與青年時奮力前行時一樣的力度和不可抗拒開始下降;因為目標不再是在最高點,而是在低谷,也就是上升開始的地方。生命的曲線就好像是拋射體劃出的拋物線,初始靜止狀態被打破,上升,直到最後再次歸於靜止狀態。
然而,生命的心理曲線並不符合這一自然規律。有時這一不相符合早在上升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拋射體在生理上是上升,然而?心理上它卻落後於此。我們落後於我們的年歲,抱著我們的童年就好像不能與之分開一樣。我們停下鐘錶的指針,想像這樣時間就會被留住。當我們有點滯後地到達最高點時,我們心理上再次停下來,儘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已經在另一側向下滑動。我們仍然依依不捨地回望過去,回望曾經到達的最高點。以前恐懼是對生命的威懾,現在它站在了通向死亡的路上。我們也許甚至會承認的確是對生命的恐懼讓上升時我們滯後,但正是由於這種滯後,我們才覺得更有理由抓住最高點緊緊不放。儘管非常明顯,在我們非常傷感的牴觸面前,生命再次重申自己的道路,?而我們對此卻不予留意,仍不斷地試圖讓它停下來。這樣,我們的心理就失去了它的自然基礎。我們的思想停留在半空中,而拋物線卻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下降。
自然的生命是滋養靈魂的沃土。所有沒能跟上生命進程的人都被懸在半空中。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老年時變得僵硬笨拙.他們不斷回望過去,依戀從前,內心裡充滿對死亡的隱秘恐懼。他們從生命的正常過程中退出,至少在心理方面是這樣,因而變得像《聖經》中回望的鹽柱一樣僵化,對年輕時代有著生動的回憶,但卻和現實卻沒有任何生命的關聯。從中年開始,只有那些把死亦當作是生的人才真正有生命地活著。因為在生命的正午這一神秘時刻,拋物線開始轉彎,死亡開始降臨。生命的第二階段並不指向上升、展現、增加、豐盛,而是指向死亡,因為終結即是它的目標。否定生命的完成和拒絕接受它的終結是完全同義的,不想生命和不想死亡也是等同的。增加和消逝構成一段共同的弧。
只要有可能,我們的意識都會拒絕接受這一不可否認的真理。通常我們都依戀過去,沉浸在年輕時的幻想中。變老是一件極不受歡迎的事。似乎沒有人認為不會變老是荒謬可笑的,如同不能長大一樣荒謬可笑。一個三十歲的人還很幼稚是可悲的,但是一個七、八十歲的人還很年輕呢——這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嗎?但是,兩者都是有悖常情的,缺乏此年齡段應有的風格,都是心理畸形的。一個不去鬥爭和征服的年輕人錯過了青春里最美好的部分,一個老年人,當他蹣跚著從生命的頂點走向低谷的時候,如果不知道聆聽身旁流過的小溪的秘密,其生命就沒有任何意義。他只不過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僵硬的遺物,一個精神的木乃伊。他遠離了生命,只是機械地重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