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鮑健強,黃海鳳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2-1
字數:335000
版次:1
頁數:273
印刷時間:2009-2-1
開本:16開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030241054
包裝:平裝
定價:32元
編輯推薦
循環經濟是用循環經濟理念重構傳統的經濟流程,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經濟成長模式,它抓住了當前我國資源相對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癥結,倡導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
如何理解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更好地解決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
匯聚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本書力圖做出系統而科學的回答。
本書系統介紹了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原則和方法,闡述了三大循環體系,以及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
本書是從事循環經濟研究的各級政府官員、研究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內容簡介
循環經濟是21世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用循環經濟理念重構傳統的經濟流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和利用高效化、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經濟活動生態化和循環化的有效途徑。本書從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出發,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介紹了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闡述了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三大循環體系:企業生產工藝和流程的內循環體系、企業之間產業化生態鏈的循環體系、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社會循環體系。本書還專題論述了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以及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作者還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作了介紹。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邏輯嚴密、語言流暢,是一部比較全面、系統介紹循環經濟的著作。
本書適合於從事經濟研究的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高等學校研究生以及關注循環經濟發展的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鮑健強,教授,男,1956年生。現任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浙江省循環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浙江工業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STS)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0年在日本足利工業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研究日本循環經濟。近年來,主持浙江省“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招標項目《加快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獲優秀成果二等獎。完成《浙江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研究》。發表論文40多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循環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人類面臨的共同矛盾
一、對傳統工業文明範式的反思
二、地球:有限的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
三、中國的覺醒:倡導科學發展觀
第二節從《增長的極限》到《21世紀議程》
一、羅馬俱樂部給人類敲響警鐘
二、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
三、21世紀宣言:《21世紀議程》
第三節用循環經濟理念重構傳統的經濟流程
一、循環經濟產生的兩個重要的思想來源
二、重構傳統的經濟流程和發展模式
三、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梳理現代科技發展的方向’
第四節循環經濟的基石:資源節 約和環境友好
一、建設資源節 約型社會
二、環境友好社會:從“末端治理”到“管端防治”
三、“四倍數”理論:資源的效率革命
四、新視角:人類的“生態足跡” ’
第二章循環經濟:21世紀發展的新選擇
第一節新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之路
一、何謂“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新經濟觀: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
一、經濟成長方式變革:時代的命題’
二、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和循環型經濟轉變
三、循環經濟是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
第三節新生產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傳統工業化:掠奪性生產和破壞性污染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必由之路
第四節新科技觀:統籌人與自然的關係
一、科學技術是統籌人與自然關係的載體
二、科技戰略轉變:從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
三、綠色科技是循環經濟實現的基礎
第五節新消費觀:資源與環境的雙重要求
一、用循環經濟理念審視“一次性”消費
二、過度包裝和消費:每年浪費價值1000億元的資源
三、綠色消費:循環經濟倡導的消費方式
第六節新社會觀:從循環經濟到循環型社會
一、社會公眾是循環經濟的參與者
二、循環性社區是循環經濟網路上重要的結點
三、“短程生態農業”是循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向
第三章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特點
第一節循環經濟的“3R原則”
一、減量化原則(Reduce):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
二、再利用原則(Reuse):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三、再資源化原則(Recycle):廢棄物的回收和再資源化
第二節經濟發展的生態化和循環化原則
一、生態經濟學: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二、工業生態學:工業共生、代謝與循環。
第三節固體廢棄物處理的優先序列原則
一、廢棄物填埋:環境保護的初級階段
二、廢棄物焚化:環境保護的新途徑
三、美國環境保護局(EPA)提出的環保優先序列’
四、從循環經濟看廢棄物處理的優先序列’
第四節從提供產品消費到提供產品服務一
一、傳統的消費習慣和產品的生命周期’
二、從產品交換價值向產品使用價值的理念轉變
三、從生產優先到服務優先的轉變’
第四章企業內部生產工藝和流程的循環體系
第一節循環型企業的核心:物質循環利用和能量梯級利用
一、物質循環利用和重複利用
二、能量的梯級利用
三、企業內部生產環節 和流程綠色化’
第二節“原子經濟性”與企業追求“零排放”
一、綠色化學:治本重於治標’
二、特羅斯特與“原子經濟性”(Atom Economy)概念’
三、化學反應和原子經濟性分析
四、綠色化學:21世紀化學工業的革命
五、追求“零排放”:現代循環型企業的目標
六、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科學界的崇高榮譽
第三節綠色設計和工藝是循環型企業的基礎
一、綠色設計——新時代設計的主鏇律
二、把產品設計放在產品的生命周期過程來系統思考
三、以環境優先的原則實施“價值工程”和“替代工程”
第四節清潔生產和IS014000:現代企業面臨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一、源頭削減——清潔生產
二、環境管理論證體系IS014000:企業的社會責任
三、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清潔生產和IS014000的分析工具
第五章企業之間生態化產業鏈的循環體系
第一節工業共生與生態化產業鏈
一、現代工業循環的重要基礎:工業共生與生態產業鏈
二、生態工業園區中體現的工業共生
三、現代工業的重要特點:構建產業之間的生態鏈結構
第二節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生態工業園區是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資源利用生態化使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變為可能
三、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建設工程
四、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建設的步驟
五、實施生態化工業園建設的途徑——“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
第三節構建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術流高效耦合系統
一、食物鏈及食物網理論對構築生態產業鏈的指導作用
二、生態工業系統中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
三、構建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術流的高效耦合
四、生態工業園——物質、能量、信息不斷交換與融合的系統
第四節生態工業是多學科集成的系統工程
一、生態工業的內涵及主要理論依據
二、生態工業系統的分析和集成
三、生態工業系統的演化與調控
四、生態工業系統的結構與特性
五、國內外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六章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社會循環體系
第一節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
一、建立現代“可持續性”消費觀念
二、產品的重複使用和延長產品的使用價值
三、“短程消費”減少產品長距離運輸的能耗
四、進行一場包裝理念和技術的革命
第二節城市固體廢棄物的種類與特點
一、樹立“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理念
二、有機固體廢棄物的再資源化利用
三、無機固體廢棄物的再資源化利用
四、有害固體廢棄物的種類和處理方法
第三節構建廢棄物回收利用網路和再資源化處理體系
一、城市居民生活社區是廢棄物回收網路的節 點
二、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從統一採購產品到統一回收廢棄物
三、企業:廢棄物統一分類回收與管理
四、中心城市建立廢棄物再資源化處理中心
第四節廢舊家電和計算機:循環經濟關注的重點
一、廢舊家電和計算機等電子廢棄物是需要特別關注的有害廢棄物
二、5年後現有的計算機都將淘汰
三、是讓其污染環境?還是努力開採這座“金礦”
四、商場和超市應建構廢舊家電回收的平台
第七章循環經濟的科學技術體系
第一節綠色科技是經濟循環化和生態化的基礎
一、綠色科技: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環境無害化技術是環境保護的保障
三、清潔生產技術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前沿
第二節構建廢棄物再資源化技術體系
一、金屬質固體廢棄物的再資源化技術
二、無機非金屬固體廢棄物的再資源化技術
三、有機質固體廢棄物再資源化技術
四、特殊固體廢棄物的再資源化技術
第三節廢棄物處理過程“二次污染”的防治技術
一、堆肥是有機生活垃圾處理的有效方法
二、環境無害化填埋技術的新發展
三、焚燒法二次污染物的消除和能量的回收利用
四、廢棄物處理技術是環境優先?還是成本優先?
第四節新能源發展需要新技術支撐
一、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術領域和發展趨勢
二、核能是物質消耗和廢物排放減量化典範
三、太陽能是清潔的和可持續的能源代表
四、風能是最廉價和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
五、生物質能是可循環和可再生的理想能源
六、氫能源——21世紀最理想的新能源
第八章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
第一節循環經濟需要政策和法規的導向
一、發揮政府在稅收、金融和財政等政策上的導向作用
二、讓市場機制發揮最佳化資源配置和調節 的功能
三、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與企業的社會責任
四、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的實施和回收模式選擇
第二節構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
一、法律是調整社會利益關係和格局的手段
二、立法基點:從被動的“末端處理”到主動的“管端防治”
第三節日本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結構和特徵
一、日本ISC的《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報告
二、日本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結構
三、日本循環型社會法規體系的特點
第九章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節日本:構建循環經濟與循環型社會
一、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代價
二、資源匱乏和能源短缺所帶來的反思
三、構建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確保“環之國”的實現
四、“靜脈產業”體系:未來第四產業
五、日本全民動員參與建立循環型社會
第二節歐美各國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
一、德國:以“垃圾經濟”為核心的循環經濟
二、瑞典:企業自覺地承擔經濟循環化的義務
三、歐洲其他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狀況
四、美國:從過度消費、大量排放到適度消費、減少廢棄
第三節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
一、碳排放量成為衡量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標識
二、碳減排的國際履約協定孕育了低碳經濟
三、多層面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與方法
參考文獻
附屬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後記循環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要求
圖書書摘
第一章 循環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一個漫長的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大自然像母親的乳汁滋潤著人類脆弱的農業文明。2500年前,當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播下了科學文明種子後,人類就有了認識自然的工具和方法。15世紀,當F.培根第一次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口號後,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財富就成為400多年工業文明的共同價值取向。當19世紀偉大導師恩格斯告誡“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時,許多人不以為然,認為自然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只
是人類能力有限。然而,20世紀的工業文明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人類在享受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輝煌成果和財富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巨大挑戰。人們不得不思考人類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和模式。世紀之交,國際社會對未來經濟走向提出了兩大趨勢:一是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二是循環經濟(Recycle Economy)。知識經濟(KE)是基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是通過知識流和信息流來整合、最佳化物質流與能量流,使之高效化、合理化的經濟運行方式,實現智力資源對物質資源的替代,實現經濟活動的知識化。循環經濟(RE)是以生態優先和物質循環理念重構傳統的經濟流程和工業發展模式,以清潔生產技術、生態化產業鏈集成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廢物回收和再資源化技術為基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以和諧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和高效化,廢棄物再資源化和無害化,經濟活動生態化和循環化。因此,循環經濟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新模式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