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卓越·21世紀中等職業教育護理系列教材:人際溝通交流》

《復旦卓越·21世紀中等職業教育護理系列教材:人際溝通交流》

任務引領:即以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結果驅動:即通過完成典型案例分析或任務,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使之獲得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
突出能力:即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教學過程與評價都圍繞職業能力的培養,涵蓋職業技能考核要求,體現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特徵
內容衫和:即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選擇課程內容,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注重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做學一體:即打破長期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局面,以任務為核心,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內容簡介

為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上海市中職中專院校率先進行了教學改革試點。為積極配合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也為實現中職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組織編寫了《人際溝通交流技巧》這本教材。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學生從事臨床護理的基礎課程。本課程旨在讓學生構建以護理程式為框架,以服務為理念,運用人際溝通的基本知識、技能於臨床工作。本教材注重以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為目標、以良好的職業素質為核心,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與服務對象溝通的職業能力,為其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習作前期準備。
編者以臨床護理、重症監護、助產士與口腔護理等專業崗位所涵蓋的工作任務需要設定課程內容,以任務引領的技能目標、以基本人際溝通技巧套用為前提編寫本教材。
本書以解讀溝通的重要性以及溝通技能一(護理工作中的溝通)、技能二(非語言溝通)、技能三(護士的交談與溝通)組織教學內容;並通過學習目標的設定、情景的安排設計、各種實踐活動及學習支持等活動組織教學。以此種教學設計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在護理工作中與患者實施溝通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人際溝通技巧,形成慎獨修養、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學會人文關懷,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細心嚴謹的工作作風,為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目錄

緒論解讀溝通
情景描述及實踐活動
學習支持
技能一護理工作中的溝通
情景描述及實踐活動
學習支持
技能二非語言溝通
情景描述及實踐活動
學習支持
技能三護士的交談與溝通
情景描述及實踐活動
學習支持
【附】護理工作中護患溝通範例

前言

為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上海市中職中專院校率先進行了教學改革試點。為積極配合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也為實現中職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組織編寫了《人際溝通交流技巧》這本教材。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學生從事臨床護理的基礎課程。本課程旨在讓學生構建以護理程式為框架,以服務為理念,運用人際溝通的基本知識、技能於臨床工作。本教材注重以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為目標、以良好的職業素質為核心,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與服務對象溝通的職業能力,為其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習作前期準備。
編者以臨床護理、重症監護、助產士與口腔護理等專業崗位所涵蓋的工作任務需要設定課程內容,以任務引領的技能目標、以基本人際溝通技巧套用為前提編寫本教材。
本書以解讀溝通的重要性以及溝通技能一(護理工作中的溝通)、技能二(非語言溝通)、技能三(護士的交談與溝通)組織教學內容;並通過學習目標的設定、情景的安排設計、各種實踐活動及學習支持等活動組織教學。以此種教學設計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在護理工作中與患者實施溝通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人際溝通技巧,形成慎獨修養、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學會人文關懷,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細心嚴謹的工作作風,為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蔡妤珂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懇切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師生、讀者和護理界同仁諒察並惠正。

精彩書摘

三、人際溝通的特徵
人際溝通主要有以下4個基本特徵。
(一)在溝通活動中,溝通雙方互為主客體
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是某一傳送系統接受的單項信息傳遞,而是溝通雙方兩個系統之間雙向信息交流,溝通雙方都有各自的動機與目的,都會構想和判斷自己所傳遞的觀念、情感與知識等會得到怎樣的回答。這裡需要指出的主體是溝通活動的發動者,客體就是溝通活動的受體,也就是主體的溝通對象。例如,甲方發信給乙方時,甲方為主體,乙方為客體;乙方發信給甲方時,乙方是主體而甲方是客體。這一溝通中甲乙雙方互為主客體。
(二)溝通雙方使用統一的或相同的符號
在人際溝通中通常會藉助一定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因此,雙方必須使用統一的符號,或對所使用的符號代表的意義有相同的理解,這點特別重要。因為傳送訊息者與接受信息者在溝通過程中會經常變換角色,他們必須都知道這些符號及其代表的意義;否則,溝通就難以進行。例如,兩個分別只懂英語或漢語的人不藉助翻譯則無法進行語言溝通。
(三)溝通雙方對交往的情境有相同的理解
溝通總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也受到當地歷史、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有著地區獨特的社交禮儀和溝通方式。每個人在家裡、學校和社會等不同場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這些場合。在溝通中,雙方對交往的情境必須有相同的理解,否則將無法溝通。
(四)溝通雙方是互相影響的
由於人際溝通中雙方都是積極的主體,人們在進行溝通過程中及時地完成溝通後,對各自的心理和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溝通,一方可能與另一方就某一問題達成協定;或者使某一方改變原有的主張或態度;或者使一方屈從於另一方。雙方的關係既可能由於溝通而變得更加緊密,也可能因此而疏遠或中斷。常有一些學者通過學術交流改變了自己原來的學術觀點。可見人們互相溝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信息,更重要的是使雙方的思想和行為得到某種程度的改變。
四、人際溝通的類型
人際溝通是一個動態過程,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人際溝通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按溝通所憑藉的手段,可將人際溝通分為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指以語言字元系統實現的溝通。而藉助於非語言符號系統,如動作、表情、接觸及非語言的聲調、節奏、空間距離等實現的溝通,稱為非語言溝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