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
《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是200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曼雨。
簡介 目錄 -
《識》
《識》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 jāna(智)的合成語,意指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識經鄉
仁壽縣識經鄉地處榮威山脈中段,與資中、威遠三縣交界。全鄉幅員面積29.23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44個經濟社,總戶數4662戶,總人口17089人...
自然條件 基礎設施 文教衛生 農業經濟 工業發展 -
陰識
陰識(?—59年),字次伯。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光烈皇后陰麗華的異母兄。最初隨劉縯起兵反王莽,任校尉、偏將軍,隨從包圍宛城,又另外攻下五縣。更...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家族成員 史書記載 藝術形象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識陰
佛教術語,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編著。
概述 詳述 -
《識法代言人》
《識法代言人》是TVB2005年的作品。
概述 內容簡介 角色簡介 相關插曲 媒體報導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