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

《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是200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曼雨。

基本信息

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
書名:後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

圖書編號:1211878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定價:9.8

ISBN:710505465

作者:李曼雨

出版日期:2003-05-01

版次:1

開本:小32開

簡介

當前在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大學中都流行“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所謂“通識教育”,始源於公元一九三○年代的美國,倡導者為法學家Robert M. Hutchins 氏。他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後,立即改組大學的課程。芝大的本科生,不論要進入那一個專門,必須首先接受共同課程的訓練,冀使每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都兼具文化與科學的知識和思考與表達的能力。這個人人必修的基本課程,就是通識教育了。他與同校的Mortimer Adler 教授合編《西方文化巨著叢書》(The Great Book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選注自古希臘以至近代西方的文理社哲經典佳作,作為必讀的通識教材。其後美國多所著名大學都設計了類似的課程,用以訓練精英的大學生。六、七十年代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及密西根大學的住校書院課程都是其中的例子。私立的聖約翰學院更直接採用Hutchins 所著《美國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作為辦學的藍圖。總之,這些不同名目的通識課程,都依照幾個基本原則:

1. 通識教育的內容,是以經過時代考驗的經典名著為基本;文、理、藝術兼重。

2. 重視學生的語文、數學及思考訓練;閒雜科目一概摒棄。

3. 課程由資深教授悉心指導;學習必須認真,務求融會貫通。

我在密西根大學任教多年,指導過不少來自不同大學的研究生,其特別優秀的,多曾受過精萃的通識教育訓練。一般而言,受過嚴格通識教育的學子,思路明確,談吐清楚,能分輕重,知所選擇,並且善於利用時間。還有,他們具有較高的理想,行為大方,態度誠摯。這些出色的表現,至少部分歸功於上述精萃型的通識教育。

然而,原來版本的西方通識教育,一旦被移植到東方的中國人社會來卻變了質。不僅變質,而且變種。本來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是“求學者人人必須學習得通透的基本學問”,可是,來了中土以後的所謂通識教育,竟變為“五花八門的科目,通通都算是知識的雜學”。這個變化,的確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奇觀。

這奇觀我們可以追?到五十年代,留學生和西方傳教士自英美引進西式教育到香港和台灣,同時也把通識教育的觀念帶來。表面的宗旨是提倡進步的人文主義,以對抗日趨狹隘的專業教育,而實際上則要在現成的本科課程中抽出至少一年半載的時間,以安置一些現代學科,包括了西方的思想和宗教。由於引進通識教育的人,另有其不同的理想和目標,於是有意無意之間便把通識教育的本旨和方法改變了。時人不察而附和之、追隨之。這一來,應是嚴謹的精萃的通識教育,轉了一百八十度而變為鬆弛的泛濫的變種通識。以香港為例,大學通識教育的學科不斷膨脹,《男人女人與語言》算一科,《德國建築》也算一科。林林總總,課程表上,學科之多,竟以百計。學子們無論怎樣去選擇,也難憑這些雜科去實現通識教育檔案中所宣傳的理想和目標。

在這種體制之下,本科學生竟須將高達百分之十五的寶貴學習時間,花費在這些漫無標準的閒散雜學。對學生言,是時間的浪費,對學術言,是無端的負累。移植後變了質的通識教育,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因循苟且,已成為了牢不可破的傳統。我們所擔心的是,近年國內的大學推行現代化,要與國際接軌,這當然是對的,可是,某一些大學竟不幸的與變種通識連線起來,紛紛設立類似的港台的通識課程,發展下去勢將蹈前車之覆轍,有識之士莫不引以為憂。

幸而在大學教育變化轉型的關鍵時刻,李曼麗博士和林小英碩士兩位年青學者,在汪永銓教授和學飛教授悉心輔導之下,毅然負起研究通識教育的重任。在研究過程中,她們兼顧了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為這個複雜而急切的高等教育問題,進行了分析、求證和檢討的工作,終於完成了這個重要的報告,及時出版發布,供海內外學界同人參考,這是值得我們深為慶幸的。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大學通識教育:本意的釐清與目標的展望

一、本意的釐清

(一)通識教育概念

(二)“理想類型”方法和對通識教育內涵的理解

(三)通識教育的含義小結

二、作為教育改革策略的通識教育目標

(一)研究通識教育目標的原因

(二)通識教育之目標

第三章 北京大學現行通識教育目標與課程問題

一、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反省和分析

(一)北京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

(二)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現狀

(三)通識課程修習制度和教學形式

二、北京大學通識教育問卷調查結果

(一)調查方法

(二)調查結果

(三)現在課程對學生的培養效果

(四)劃分專業的時間和方法

三、問題與討論

(一)北京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含義及目標理解不清

(二)通識教育課程在設計上體現出較大的隨意性

(三)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過於偏向套用型和專業化

(四)由於在修習方式上的太大的身由度,通識教育的效果很難保證

四、建議

(一)北大應在對通識教育的本質和內涵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正確認識現在北大通識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二)通識教育的效果受到多方因素影響,適切通識教育的全校必修課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設定尚需進一步研究

(三)不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的分量增加太多可能會給學生增加負擔,可能也會對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培養造成一定影響

第四章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一、香港中文大學部分人士對通識教育目標、課程、面臨的問題的看法

……

第五章 關於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模式的討論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歷史上關於通識教育內涵表述輯要

附錄二 北京四所高校的通識教育

附錄三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概況

附錄四 國外部分高校的通識教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