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丹尼爾·貝爾堪稱20世紀西方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學術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社會學的領域。他對巨觀社會走向的把握有獨到之處,其最有影響力的研究領域是巨觀社會或稱整個人類世界的層面。《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雖然在1973年看來還是一本預測未來的著作,但是事實上從今天看來,他的預測已經基本成為現實。該書開啟了一種看待人類社會的全新視角。 貝爾以其獨創中軸原理為工具,從社會結構、政體和文化3個方面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特點,並與工業社會進行了比較。由此貝爾構建了後工業社會理論體系,向讀者展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可能圖景。
後工業社會內容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貝爾 (美國社會學家) 貝爾雄踞美國新聞界評選的“全美十大知識精英”的榜首,而該書的出版也被日本報界列為70年代世界十大事件之一,在整個西方世界5;起了轟動。貝爾依據社會的經濟技術結構,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初民、農業、工業、後工業等社會進化階段。
其主要研究是重建社會學理論,以適應工業社會以後的社會。他提出的“後工業社會”包括五大基本內容:
1.經濟方面:由產品生產業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
2.職業分布:專業與技術人員階級處於主導地位;
3.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
4.未來方向:控制技術發展,重視技術鑑定;
5.制定決策:依靠新的“智慧型技術”。貝爾認為:“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以後,都將從工業社會發展到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是“21世紀美、日、蘇、西歐各國社會結構方面的基本特徵”。
特點
該書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其方法論,即“中軸原理”。該原理認為在某一歷史時期內,特定的中軸原理成為其他大多數社會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中軸原理和中軸結構的分析,成為一種把繁雜多變的巨觀歷史的可能前景進行條理化的方法。該方法在實踐上把社會結構變化的實質特點認定為來自經濟的變化性質,以及理論知識確定社會革新的變化方向的決定性作用,是對未來的探索。社會結構是一種概念圖式,而概念圖式的基礎就是中軸原理,並具有一個中軸結構。中軸原理和中軸結構的思想力圖說明的不是因果關係,而是趨中性。在尋找社會如何結合在一起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它設法在概念性圖式的範圍內說明其他結構環繞在周圍的那種組織結構,或者是在一切邏輯中作為首要邏輯的動能原理。概念性圖式和中軸原理之所以有價值,是它允許人們用多方面的立足點來設法了解社會變化,但它並不擯棄在特定計畫內理解關鍵結構或中軸原理的“首要邏輯”的價值,以中軸原理為基礎可以突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丹尼爾·貝爾(Danniel Bell),美國著名社會學家。194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新領袖》雜誌主編、《幸福》雜誌編委和撰稿人,並在美國總統“技術、自動化與經濟進展委員會”內供過職。1952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貝爾一生筆耕不止,出版著作多部,發表論文好幾百篇。其代表作即被稱為“後工業社會三部曲”的《意識形態的終結》(1960),《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3),《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76)。
貝爾是信息社會學的創始人,也是當代信息主義思潮的潮頭人物。還是在1959年夏天,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召開的一次討論會上,他就使用了“後工業社會”一詞。1973年,他將“後工業社會”作為書名使用,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一書。儘管他早期並不主張使用“信息社會”一詞,但後來他改變了主意,他曾說“後工業社會”就是信息社會。1979年後,他建議人們採用“信息社會”的概念代替“後工業社會”的概念。
暢銷原因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一書,指明了我們的經濟發展、階級結構和政治體制中已經發生的那些明顯而持續的變遷,並認為我們確實可以對現代社會的未來開展有意義的預測。儘管人們在過去一段時期里認為該書只是一部暢銷書,但略有學術知覺和學術品位的人都知道,它是一部社會科學方面的地地道道的研究著作。貝爾並沒有刻意地為使該書成為暢銷書而去寫作,而是因其論題新穎、思想深刻、富於創見、寫作到位而成為暢銷書。
評論
從《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貝爾的信息主義意識是非常濃重的,他對信息作用的認識是深刻的。他從社會學的角度,運用中軸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及其帶來的社會結構等的變化,創立了真正的信息社會理論:後工業社會理論或稱中軸轉換理論。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理論的影響是廣泛的,有學者指出,不了解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理論,就難以了解後現代社會學的現實基礎,也無法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後現代社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