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兒女》
作者:賈芝
紀實文學
內容摘要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在改革的大潮中,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世界裡,在現代化的家庭生活中,您還記得過去嗎?您可曾忘記在新中國誕生前所經歷的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我們奉獻給讀者的這部回憶錄,都是過去的故事,是在解放戰爭中血與火凝結的教育詩篇。然而在今天,您還會從其中找到新的感覺和啟迪。誠然,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感受、理想和追求。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青年們都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成就,獲得成功。當年延安時代的中學生們,他們是在戰爭烽火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又是第一批投入到尖端科學攻關隊伍中的知識分子;今天時代又把他們推向改革的前沿。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了幾十年,在不同的工作中獲得了成功。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寫下了不朽的輝煌的篇章。
烈日炎炎,孩子們坐在窯洞門前,木板在膝頭,這就是課桌;寒冬臘月,北風夾著雪花吹打著窗戶,他們哈著氣,手握著用廢彈殼做成的鋼筆在記筆記;在飯場上,男同學脖子上吊個瓦罐盛飯菜,女同學束腰打扮,有的成了“假小子”;革命遺孤們到首長家裡,他們成了“座上賓”;總理送給他們幾個橘子,大家分而食之,分不到的為爭一塊橘皮發生了一場歡樂的“戰爭”;有人摘酸棗跌下了山崖,險些喪命,身上帶著傷又去參加挖土豆;他們進山燒木炭,有人又用蛇皮、青蛙皮作成了二胡,還砍松木硬摳成一把小提琴;夜行軍竟有人沒顧上穿鞋,光著腳去行軍,回來還沒敢做聲;“娃娃老師”教冬學,備受尊敬;剛識A、B、C的小護士,夜晚行軍中每人手裡拿一塊死人骨頭學解剖,手還在打哆嗦;女同學剛到醫院作護士,傷員叫她們“小小老革命”,她們卻站在門外不敢進病房;夜雨中,七八個孩子抬一副擔架,在泥水中爬過山坡……艱苦而又充滿情趣,有時真令人忍俊不禁,笑出聲來;然而,就是這些孩子們,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擔起了時代的重責。
那是一個極不平常的時代,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也是每個人都受到考驗的時代。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危難緊急關頭。翻開這本書,您會看到新中國是怎樣在災難和痛苦中從容誕生的。在各地人民抗日救亡的硝煙瀰漫中,有志於獻身民族解放事業的青年,八方雲集,奔赴革命聖地延安。這中間就有一大批應當上中學,甚至國小的青少年,有烈士遺孤,有隨父母或革命前輩從大後方來的,有的來自前線的,也有參加過長征的紅小鬼;有高幹子女,也有邊區的民眾子弟;總之,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從小毅然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在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直接關懷、照顧和培育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少有大志,“時刻準備著”,聽從革命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