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廣東省花卉業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產業。廣東花卉種植歷史悠久,近年發展非常迅猛,積累了豐富經驗,值得總結推廣。這次廣東省花卉協會組織一批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編寫的《廣東花卉》,全面、系統地介紹廣東省花卉業的歷史、現狀和展望;分11大類介紹廣東省主要推廣的花木品種和野生花卉;重點宣傳一批花卉科研單位、花卉企業和花卉市場的成就和經驗;詳細反映廣東省五彩繽紛的花文化活動。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不僅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更有現實的指導和借鑑意義。·查看全部>>
目錄
廣東花卉的風采國家領導關懷廣東花卉
廣東省各級領導重視廣東花卉
編者的話
一、廣東花卉概況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植物資源
(二)源遠流長的花卉發展史
(三)改革開放促進廣東花卉業穩健發展
(四)進一步推動廣東花卉業的發展
(五)不斷推動廣東花卉業創新的科研機構
(六)發揮“領頭羊”作用的骨幹企業
(七)優勢互補的花卉市場
(八)璀璨的嶺南花文化
二、多姿多彩的南方特色花木
(一)觀葉植物
(二)觀花植物
(三)觀果植物
(四)蘭科植物
(五)仙人掌類與多肉植物
(六)切花類植物
(七)水生植物
(八)綠化、觀賞樹木
(九)觀賞棕櫚
(十)地被植物和草坪草
(十一)嶺南盆景
附錄一:廣東省花卉協會大事記
附錄二:歷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廣東展團獲獎表
·查看全部>>
前言
序言花卉,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結晶,是人民普遍喜愛的特殊商品。花卉業,是一項有利於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產業。它不僅經濟效益高,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重要途徑,而且由於花卉具有鮮艷奪目的色彩,秀麗獨特的風姿,濃郁清雅的芳香,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帶來無限的生機。種花、養花、賞花,可以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是美化、綠化城鄉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創建“藍天,碧海,綠地”不可缺少的措施。正因為花卉業兼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種效益,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把它當作為一項“朝陽”產業,高度重視,大力發展。
花卉業在廣東是一個傳統而又新興的產業,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就有花卉種植,並且遠運京都長安。但花卉真正成為大宗商品進入流通領域,卻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倡導下,我省花卉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無論是在生產規模、經濟效益、科技創新還是在專業化水平、經營模式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已成為全國花卉大省之一,不少項目在全國占有很大比重,有些還位居前茅。近年,全省種植面積5萬多公頃,占全國1/17;年經營額86多億元,占全國1/7,名列全國第一;出口創匯多年來均居全國第一、二位。陰生觀葉植物和高檔盆花紅掌、鳳梨等產品銷售,已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60%以上,成為全國主要的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以推動花卉業發展和促進花卉消費為目的的各項花文化活動,也開展得紮實有效。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清末民國初期,我省盛行栽培墨蘭玩賞。據《嶺海蘭言》載,當時的蘭園有:“大良澹園,以藝蘭著名,盆至盈千,種幾滿百,羅尚書之別墅也”;“四會蘇圃薑桂之園,蘭花最盛”;“佛山沙坑騙周愛日園,亦知名”。又據潮汕地方志載,當時的大官僚方耀(普寧洪陽人)曾以大型軟劍白墨素進貢慈禧太后。此期間亦是嶺南盆景從探求進入創立階段,由模仿創作技法和景致,轉到追求酷似自然原素的樹型,祈求達到神似的深度。以孔泰初、陳素仁和陸學明等為代表的一代盆景藝術大師,創造出具有嶺南特色的盆景流派。1933年,廣州市舉辦第一屆盆景展覽會,受到廣大觀賞者的好評。抗戰淪陷期間,花區受到破壞,花圃大量荒廢,種植花卉面積大大減少。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夕。新中國成立前夕,廣州的花卉生產仍集中在芳村和海珠區的聯星村,面積為1794畝,市區內花農利用閒置地種植約100畝。新中國成立後,花卉產區各級政府積極扶持花卉生產的恢復發展。1953年,廣州市政府設立農事處郊區農業技術工作站,駐芳村地區分站設專人負責花卉技術推廣工作。1957年,茉莉、白蘭、玫瑰等工業用花面積迅速擴大,主要是為輕工部在芳村興辦的香料廠提供原料。1958年,鶴洞人民公社在坑口、東激村接壤的地方興辦了當時規模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鶴洞公社大花園,面積達8790畝。1957年,順德縣各區興建花場,陳村種植米仔蘭、茉莉十分普遍,年收購鮮花10萬多斤。當時蘭花也成為順德出口創匯的一個項目。20世紀60年代初,嶺南盆景在廣州、佛山、南海、順德發展較快,在花卉中占了一席之地。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銷售額7.5億元,創匯730萬美元。南海區鹽步、黃岐一帶歷史上盛產桃花,尤以秀水(現東秀村)和教表村最出名。70年代初起,桃花逐漸轉向松崗、官瑤、里水、平洲等地發展,品種有10多個。廣州以石馬桃花聞名。桃花是春節的傳統用花,經濟效益很高。
……
·查看全部>>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