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敵人》

《帝國的敵人》

《帝國的敵人》是由霧滿攔江所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講述北宋太宗趙光義兵敗後落荒而逃,騎驢私逃,恰逢臣子們以為他已經殉國,正冊立哥哥趙匡胤的兒子為帝。

作者: 霧滿攔江
出 版 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帝國的敵人》《帝國的敵人》

出版時間: 2008-9-1 字數: 250000
印刷時間: 2008/09/01 開本: 16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21405582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歷史 >> 歷史知識讀物 >> 中國古代史

編輯推薦

本書看點:
北宋太宗趙光義兵敗後落荒而逃,騎驢私逃,恰逢臣子們以為他已經殉國,正冊立哥哥趙匡胤的兒子為帝。試想結果怎樣?
金主完顏吳乞買與宋太祖趙匡胤長得一模一樣,結果宋人紛紛以為趙匡胤轉世,宋軍潰退,放棄即將收復的燕雲十六州。為什麼大家都這么懼怕趙匡胤呢?
宋高宗趙構到處逃亡,居然被自己的親兵衛士追殺,只余皇后一人保護他落荒而逃?
宋高宗放棄可以收復的失地,殺死功臣岳飛,偏安江南一隅……都是因為一個不可說破的秘密?
五大帝國因各種壓力變成精神病人的帝不止一人,他們的瘋狀暴行駭人聽聞,創下歷史之最?
成吉思汗時代的來臨,要拜淫暴成性的金海陵王完顏亮所賜?
成吉思汗之所以征服世界,在於金國城牆堅不可摧,久攻不下,不如去歐洲尋找新家園更容易?
1、岳飛冤案是歷史上最大的疑團之一,甚至連柏楊先生都稱之為“千古奇冤”。然而,歷史是否的確如此?本書將顛覆人們千百年的觀念,創造性地詮釋岳飛沉冤。
2、1124-1279年,五大帝國(兩宋、遼、金、西夏)次第滅亡。這種怪異的滅亡,背後的死結何在?
3、因為岳飛冤案,宋高宗趙構一般被人稱為大昏君。本書還原歷史環境,洗刷這一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皇帝形象。
宋高宗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指使秦檜冤殺功臣岳飛。而事實上,宋高宗趙構的歷史面貌並非如此。他生活的時代,恰逢北宋滅亡之際。時任康王的趙構,本是一個沒有任何希望接替王位的皇庶子,因為自告奮勇到金國做人質,以解除北宋危機才登上歷史舞台。又因為智勇雙全,他被當作“假康王”在亂世中逃得性命。徽、欽二帝被擄,他四處逃亡,憑藉過人毅力與才智草創南宋,是為宋高宗。 那么,這么一位被稱為“中興之主”的大明白人,他與岳飛究竟有著怎樣的瓜葛,又如何因此背負千古罵名?此外,有宋一代(1124-1279年),為什麼竟如此詭譎,五個龐大的帝國(契丹遼國、北宋、西夏、金國與南宋)轉瞬間次第滅亡?嬉笑怒罵間,歷史的謬誤、荒誕與無常等謎團,本書都將為您一一呈現與解答。
岳飛冤案是歷史上最大的疑團之一,甚至連柏楊先生都稱之為“千古奇冤”。然而,歷史是否的確如此?本書將顛覆人們千百年的觀念,創造性地詮釋岳飛沉冤。
兩宋時代是中國文化最絢麗的時代,也是被人們視為國力貧弱的時代。本書探究歷史淵源,一一刷新人們的誤解。

內容簡介

這是—個王朝扎堆的時代:北宋南宋西夏,打仗是這個時代大傢伙兒最經常玩的事兒。
眼瞅著北宋就剩最後一口氣了,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才初次上場。
他主動報名去金營做人質,卻因武藝出眾被當成冒牌貨,遣送回國。
徽、欽二帝被掠走對,他幸運地漏網,四處乞活。
折騰了很多年,“多年媳婦”終於熬成了“婆”,他終於在今天的杭州搞成了個無比溫馨的南宋小朝廷,卻是—光桿司令,沒人聽他的,大家都只把他當敢死隊隊長。
即便是身穿高級布料的龍袍,他還是得到處狂逃,榮幸地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腿腳最勤快的皇上。
終於有了一畝三分地兒,他眼睛瞪得賊大,守著自己的這點家底,“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誰來幫著守這份薄產呢?
“愣頭青”岳飛橫空出世,拜宗澤門下,東—榔頭西—棒槌整編散兵游勇。他對岳飛又愛又敬,不要說下的詔書啦,僅親筆寫給岳飛先生的信就夠印一本厚厚的書。
不單如此,他還寫了“盡忠報國”四個字送給岳飛,君臣兩人的雙人舞如膠似漆。
樂極生悲。一次,血氣方剛的岳飛勸斷子絕孫的他早立繼承人。這可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下兒戳到了人家心窩子上。他疑心岳飛要逼宮,開始防備他。兩人進退失據,再不復曼妙的舞步。
兵臨城下。他有別人難知的心病,且戰且降,惹惱了就盼開仗的岳家軍。岳將軍迎頭狙擊金兀朮,,仿佛被金國俘虜的皇帝哥哥的忠實冬粉,一門心思要衝向金國迎回“二聖”……
雙人舞從此成為獨舞。那一夜風波亭外雪紛紛,真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
接下來,他管大金國叫“爸爸”,自己偷偷種糧食,慢慢南宋糧倉有糧食吃了。大家都溫飽了。
奔波了大半輩子,也該享享清福了,乾脆把扎屁股的龍椅讓給乾兒子坐,自己當太上皇了。
還沒有吃夠香的、喝夠辣的,冷不丁就蹬腿兒了,死後還落了個“昏君”的罵名。
看來,皇上也是苦命人哪!

作者簡介

霧滿攔江,天涯煮酒論史版元老之一(貨真價實),威望甚高的說史者。
生為寫作狂人,屢出驚人新語,解史一向以顛覆文化常規、挑戰世人刻板印象為樂。代表作有《推背圖中的歷史》《黑金道》等。

目錄

序 一定有什麼東西被我們忽略了
第一章 外部的敵人
我願意當人質
權力不認小舅子
叩關兩千年
契丹的皇帝肉干
時勢造漢奸
床上的敵人
低成本的愛國主義
熱血青年趙光義
遼太后專用面首
愚蠢感染了楊家將
第二章 死亡之組
皇帝赤膊上陣當先鋒
名將都死翹翹了嗎
戰爭之星是文臣
皇帝也是替補隊員
宋真宗的難處
自負盈虧才打仗
“無根”將軍
善良的“和平使者”
下下籤
皇家賭場
第三章 終點的惆悵
 趙匡胤轉世?
 民眾與皇家鬥法
 金國傷自尊了
 老闆想幹仗,員工要罷工
 家裡老大接替了我的班
 子不欲養而親還在
 機關算盡不聰明
 誠信試金石
 官兵批鬥大會
 “二把手”的下場
第四章 新帝國的開端
 終於達到了無招的境界
 天讓誰滅亡,先令誰瘋狂
 新的領導班子
 哭皇帝
 送來的皇帝不好做
 實心眼的老書生
 湊合的皇帝
 啊!天殺的宰相
 第一犧牲品
 寡人=光桿司令
第五章 逃亡遊戲
 百萬大軍的吃飯問題
 學習叢林法則
 老牌金奸之死
 搜山檢海捉趙構
 炒老闆的魷魚
 素手金丸天下驚
 黃天盪之役的副作用
 秦檜歸來
 傀儡的蝴蝶效應
 趙構與岳飛的蜜月期
第六章 人性的暗河
 君臣背靠背
 人性的暗河
 淮西軍變風雲
 外援皇帝
 愛國主義的刺青
 攤牌
 雙輸的賣國協定
 國家交易
 岳飛要辭職
 和平的大門永遠敞開著
第七章 輝煌落幕
 唯戰爭者愛和平
 男人的天方夜譚
 兄弟,你怎么還不死
 老闆的遊戲規則
 致命把柄
 帶血的臍帶
 殺機重重的宮闈
 你站對隊伍了嗎
 岳飛之死
 精神病人金熙宗
第八章 寂寞的戰爭
 大柄若在手,瘋狂席天下
 戰前輿論大造勢
 好戰分子總找茬
 仁義之師100%
 前線打仗後院起火
 老子要當主子
 人類殺人放火史上的濃重一筆
 宋金採石大戰勝利閉幕了
 姓完顏還是耶律是個大問題
 小堯舜:披著羊皮的狼
第九章 崛起的勁歌
 老將出山秀
 暴君是不可以指責的
 賣國三級跳
 十年一度開門紅
 誰是誰的靶子
 誰催生了成吉思汗
 老爸老媽的愛情故事
 必要的惡
 一個女人的戰爭
 漫漫復國路
第十章 黑鐵時代
 自衛還擊戰
 投降第一,打仗第二
 從死棋里下活半壁江山
 歷史走向宿命
 恐怖大預言
 “衰亡期”經營評估
 百年鬼打牆
 要不要痛打金國落水狗
 奸臣是怎樣煉成的
 最終的淪陷

書摘插圖

第一章 外部的敵人
我願意當人質
當年輕的康王走進歷史的時候,正值朔風怒號,大雪滿天。
皇都城外,鐵甲森森,金兵的六萬鐵騎已經將都城團團圍困。
皇城之內,人聲鼎沸,數萬憤怒的百姓包圍了皇宮,拋磚擲瓦,棍棒齊下,宰相李邦彥被打得鼻青臉腫,狼狽不堪。如果不是他的馬快的話,此時他多半已被狂怒的百姓活活打死了——另有記載說,李邦彥是鑽進了女人的小轎才逃之夭夭的,但這個細節無關緊要。
儘管李邦彥逃走了,但仍有數十個宦官來不及躲避,遭百姓們當場毆擊斃命,伏屍於宮門之前。
民變!
開封府尹王時雍急遣軍士趕來壓制,變民首領、太學生領袖陳東於斧鉞之間越眾而出,凜然不懼。王時雍斥責他挾民眾之怨以迫朝廷,陳東厲聲反駁道:
以忠義要求朝廷,不比你們以奸邪要挾天子強多了嗎?
面對這種純粹道德意義上的譴責,任誰也無法回答。王時雍無言,唯有嘆息。
這位負責京師安全的官員比之於憤怒的民眾或滿腔熱血的太學生們更多知道一些情況,所以他才會嘆息。
王時雍知道,京師之內,擁有禁軍三萬餘人,再加上此時正從各個方向絡繹不絕向京師奔赴而來的勤王軍馬,皇都之外的六萬金騎,在數量上絕對占不到優勢。
但是這個比較,卻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實際情形是,各地的勤王軍馬,其戰鬥力非常之可疑——武泰軍節度使何灌所帶領的守護河橋的兩萬士卒,可憐得連馬都不會騎,一定要讓別人抱他們上馬,而後這些士兵們就趴伏在馬背上,緊閉雙眼,兩手死死地摟住馬頸,一動也不敢動一下——如此懦弱之軍,莫說不過三兩萬,便縱有百萬,又有何用?金兵長驅直入,沿途所至,守護關隘的宋軍莫不聞風而逃。如此懦弱之軍,不知大宋百姓何以堅信這樣的軍隊能夠為他們征戰於兩軍之前刀鋒之下。
實際上,這已經是太學生陳東第二次掀起學潮運動。
一個月前,年僅43歲的宋徽宗趙佶禪位給長子趙桓。正值壯年的皇帝這么早就退位,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至於趙佶本人,他當然不願意這樣做。但是,名臣李綱和吳敏連續上書,逼得趙佶退了位——實際上,朝臣不過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要求這位道君天子承擔起金兵兩路入寇的責任。
金人入寇是在宣和七年(1125年)10月。金太宗下令,任命完顏杲為都元帥,其下兵分兩路:完顏宗翰(粘罕)為左副元帥,攻太原;完顏宗望(斡離不)為右副元帥,攻燕京,而後兩路會師北宋都城開封。
而此前,趙佶下過“不準妄言邊事”的御筆。所以直到太原已成孤城,兩路金兵齊逼開封之時,趙佶這才意識到情形不妙,於是他急遣陝西轉運判官李鄴使金求和。李鄴空跑了一趟,回來後除了告訴大家“金軍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危卵”之外,什麼好訊息也沒有帶回來。
李鄴這人也是怪,居然敢實話實說,開封民眾怒不可遏,從此便稱之為“六如給事”,譏刺其人膽小,長金人之威風,滅大宋之志氣。
遂有太學生陳東發起請願運動,他率數百太學生伏闕上書,乞斬“六賊”。
斬六賊是容易的,不過一紙和詔——王黼置永州,並於押解貶所途中,被開封府秘密派人處死;李彥抄家賜死;朱面放歸田裡,隨後處死。數日後,梁師成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途中也有詔賜死。不久後童貫在押解路上被下詔處死,首級送回東京示眾;蔡京於流放途中病死,數日無人收屍。
六賊易除,金兵難去,這才是新就任的年輕天子宋欽宗最為發愁的事情。
於是宋欽宗叫來自己的所有弟弟,問他們誰肯替自己分憂。眾皇子無不驚心喪膽,唇齒青白,唯有康王趙構神色如常,回答說:
我願意。
只此一言,奠定了趙構此後南面登基,於風雨飄搖之中重整大宋江山的開端。
與趙構同行的,是太宰張邦昌。他們此去是赴金兵大營做人質,以示宋室求和之誠意。
此一去,前途未卜,殊死難料。
趙構的出場看似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實際上,這一段歷史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經注定。
權力不認小舅子
早在北宋立國前,中原的地緣與戰爭形態就已經決定了此後的歷史與結局。
公元933年,正值五代十國之際,後唐明宗李嗣源染疾,其子秦王李從榮急不可耐地驅兵大入皇宮,要搶在李嗣源死之前繼位。皇城使安從益與李從榮大戰於皇宮,斬之。李嗣源受此驚嚇,死之,另一個兒子李從厚撿了便宜,當上了皇帝,是為閔帝。
閔帝繼位之後,權力落到了樞密使同平章朱弘昭和同中書門下二品馮斌手中。這兩人嫉恨李嗣源的養子、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遂將其調往河東(太原),意欲解除其兵權。李從珂大為悲憤,遂引軍攻向後唐國都洛陽。城破之日,朱弘昭投井自殺,馮斌則被滅了全族,閔帝李從厚一路狂逃到衛州,被衛州刺史王弘贄活活勒死,於是李從珂入洛陽,登基為帝,是為末帝。
但李從珂這個末帝位子也不是多么得穩,至少有兩個人正威脅著他:
節度使石敬瑭!
節度使趙德均
這兩個節度使,一人娶了明宗李嗣源的一個女兒,說起來都是李從珂的姐夫妹夫,可是權力這東西不認小舅子,也不認大舅哥,越是接近權力中心,其衝突就越是激烈。遂有李從珂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太平節度使,想解除石敬瑭的兵權——這個李從珂真是不長腦子。正是因為閔帝李從厚這么對待他,才把他搞成了皇帝。他居然一丁點兒教訓也不吸取,把李從厚玩過的花樣原封不動地拿給石敬瑭,這不是嫌自己命長了嗎?
果不其然,石敬瑭大怒,就要與李從珂拔刀相向。
可是石敬瑭的實力不如李從珂,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向契丹耶律德光借兵!
但是,這個主意他石敬瑭想到了,趙德均也想到了,他也琢磨著借契丹之兵替自己弄個皇帝做。這樣一來,石敬瑭和趙德均兩人就在契丹人那裡展開了競爭。
最後石敬瑭勝出——他開的條件並不比趙德均的更優厚,只不過,契丹人先答應了他,就只好委屈趙德均了。從這一點看,契丹人還是很講誠信的。
遂有石敬瑭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人,借得了契丹兵馬,攻入洛陽,李從珂憤而自焚,石敬瑭建立了後晉,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
與番外借兵是兵家常事,未必就能夠沾上漢奸的邊;至於割地,雖說是辱國賣國之舉,但距離最大的漢奸還是有距離的。
然而石敬瑭所割,竟然是燕雲十六州!這就未免太可怕了。
哪燕雲十六州?
幽州(今北京)、檀州(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薊州(今天津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朔州(今山西朔州)、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這么一看我們就清楚了,這燕雲十六州,赫赫然是古中國的戰略門戶。此門一開,則胡人盡可縱馬而入,取中原,下江南,直如探囊取物耳,後果實在是太嚴重了。
叩關兩千年
在冷兵器時代,關於中國北方的門戶有多么重要,只要了解一下中國的地形就能夠明白。
《房龍地理》一書中指出:中國也是一個半島……它沒有明顯的能把它和世界隔開的山脈。恰恰相反,中國的山脈就如張開的手指一般,由西一路延伸過來,其結果是,寬闊的中國大平原一直到了黃海邊上才止住,另一邊的前端幾乎到了中亞。
為了克服這個沒有天然屏障的不利條件,中國的皇帝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是羅馬迦太基為了爭奪誰最後控制地中海而混戰不已的時候——建成了一座長2400公里,寬6米,高9米的巨大城牆,從遼東一直延伸到嘉峪關即甘肅西邊的戈壁沙漠邊上。
這座磚石障礙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僅僅一牆之隔,牆裡是富庶的大中華文明,牆外邊卻是朔風漠漠的高寒與草原地帶。遊蕩於草原之上的突厥人與蒙古人潮水一般的騎著他們跛足的老馬,渴望著衝破阻礙,共同分享由萬里長城拱護著的無邊繁華,彎曲的鋼刀和青銅箭鏃表明著他們的真誠願望。
遊牧民族的到來幾乎和我們的歷史同樣的漫長。最早的記錄是商時代的鬼方,《周易》云:高宗伐鬼方……俘虜對方一萬三千餘人,如此之多的戰俘,可想而知戰況之激烈。當時中原部落大多都參加了這場保國衛家的戰爭,孟國曾鑄鼎銘刻以記此事,此鼎至今尚存。
鬼方很快就消失了,但是狁又來了。這一撥遊牧人鬧得很兇,整整鬧了四十多年,其間多次深入王畿,迫近鎬京,最終被周宣王逐走。
狁之戰,參戰的將士們激情之餘,寫了不少詩,都留在《詩經》之中,如《採薇》,如《出車》,如《六月》……
如《六月》一詩中提到: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狁孔熾,我是用急。王於出征,以匡王國……明確地點出:在嚴狁的進攻之下,中原士卒們緊急行動,保家衛國。
狁不鬧了,但是犬戎來了,這個犬戎把周天子的天下折騰得非常悽慘,最終周天子招架不住了,就想個金蟬脫殼的絕招,將北部邊陲賜予了他的車夫。如果這位車老闆能夠降伏犬戎,那最好不過了……
這位車老闆就是後來的秦襄公,由是我們知道,從此秦國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藩障,替我們鎮守著防備中亞遊民湧入的門戶。
但是按下葫蘆浮上瓢,犬戎之患尚未解除,犬戎的同源異支“狄”卻又開始了騷亂中原。而狄人又分為赤狄與白狄,其中大多數是赤狄,這些遊牧者於春秋年間七次攻打齊國,六次攻打衛國,五次攻打晉國,兩次進攻魯國。至於邢國、宋國、溫國、鄭國和周國也各遭受過一次赤狄之騷擾。
這其中最慘的是衛國,它被赤狄逼得兩次遷都,從河北遷到了河南,以避遊牧者刀鋒之逼迫。
過了幾百年,犬戎和狄鬧累了,接著匈奴人來了。
當戰國七雄相互絞殺,邁向統一的大中國的時候,匈奴始終沒有消停過,秦國、趙國與燕國多受其蹂躪,而秦始皇將六國的長城聯結在一起,希望能夠將這些不受歡迎的客人阻於牆外——也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匈奴人在西漢時代鬧得最凶,漢高祖劉邦本人曾被匈奴困於白登道,匈奴單于以書信戲弄呂后,呂后也只能是“示以大度”。但等到漢武帝的時候,他卻發了狠,傾國之力攻擊匈奴,南匈奴聞風而降,北匈奴卻神秘地消失了。直到多年之後,人們才知道這支匈奴隊伍一氣之下去了歐洲,將羅馬帝國打得落花流水……然而武力終究不可持久,漢元帝時期,堂堂的大漢不得不將邊境安危的重要使命交給王昭君,從此留下了昭君出塞、名傳千古的佳話。
曹操時代,他將塞外的匈奴人分成了五個部落,讓他們自己打來打去。但是西晉之末匈奴再起,而且取了個“大漢”的國號,史稱匈奴漢國,他們竟然將西晉的兩個皇帝接連擄去。但是曇花一現,匈奴人經過這最後的綻放之後,也消失了。
繼此而後,突厥人崛起於茫茫荒原之中,他們一度成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大對手。但隨後我們發現,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管里也流淌著鮮卑族人的血,他的祖爺爺叫大野虎,原本就是代北遊牧者。
更令我們沮喪的是,我們在前面曾經提到過的李嗣源的後唐,卻是沙陀突厥人所建立的國家;更糟糕的是,我們口口聲聲罵石敬瑭是漢奸,很有可能從一開始就罵錯了,這位石敬瑭老兄,赫赫然也是沙陀突厥人,要不然他怎么會這么大方,說割燕雲十六州就割了呢?
從地形上來看,大中國就好像是一座美麗的茂盛果園,園中不僅有四季水果,更有由中華文明所形成的奇花異草……這座果園孤懸於黃海之濱,卻沒有哪怕一座山脈屏障。遊牧者從中亞的草原上絡繹不絕地趕來,希望衝進這片富庶的果園之中大塊朵頤。
然而大中國除了築起一道萬里長城,全無辦法保護自己——這道長城就猶如美麗果園的柵欄,它所起到的作用遠超過我們的預期,但卻也成為了柵欄外邊遊牧者世世代代攻伐的目標。
從公元前9世紀——這是有文字記載的開始,到沙陀突厥人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時,柵欄之外的牧馬人已經無休無止地向中原進攻了不少於兩千年。
兩千年之久的叩關,中原人守得實在是太苦了。
更可怕的是,由石敬瑭洞開門戶,蠻族從此臥居於長城以內,燕雲十六州成為了遊牧者對古老中華帝國的第一個突破口。
這個缺口還將進一步的擴大,直至吞沒整箇中國。
大契丹的皇帝肉干
關於北宋,歷史上有一個全無道理的論點,認為北宋重文輕武,所以才會在金人與蒙古人的雙重打擊下束手無策,毫無還擊的能力。
但這一觀點卻是輕率的,沒有經過認真的史料研究與思考。
對此,海外史學家黃仁宇指出:
歷來論史者大都認為,北宋文化之興盛,主要應歸功於宋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還有人具體落實到宋初幾個皇帝的“右文”政策上。我則認為,“重文輕武”只不過是一種表面現象。實際上,北宋建都於四戰之區的開封,建國之初則為了削平十國割據的殘局,其後則北方的勁敵契丹和繼起於西北地區的西夏,無一不需要武力去對付,所以,北宋一開始就注定了“國倚兵而立”的局勢,如何能夠制定輕武的政策呢?
黃仁宇先生的觀點究竟有沒有道理,實際上只要我們沿著北宋趙匡胤的開國脈絡捋一捋就清楚了。
要知道,天底下還沒有大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大遼帝國。大遼盤踞於燕雲十六州,其強弩重甲的遊牧騎兵,對中原乃至整個江南都形成了俯衝之勢。最可怕的是大遼帝國的疆界東臨日本海,西接額爾齊斯河,南迫天津海河、河南霸縣及山西雁門關,其領土面積遠比大宋更大,戰爭資源也更豐厚。
現今我們稱“大宋”而不實話實說稱“小宋”,那是從儒家法統上來說的,北宋畢竟是統一的中原王朝,是大中國經濟與文化的中心。然而,實際上大宋從建國之初就只不過是一個大遼刀鋒逼迫之下的小帝國。只不過是民間評書給了我們很大的錯覺,但凡提到遼國,莫不以“番邦”稱呼之,更兼評書中楊家將派幾個女生就能夠將遼國殺得落花流水,這才讓我們以為遼國很小很小。
然而很小很小的卻只不過是大宋而已。
大壞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這對於契丹人來說,其軍事上的戰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這也直接導致了包括大宋在內的中原武裝在對峙中始終居於劣勢。所以石敬瑭這個壞傢伙只為了他一個人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其後果實在是太嚴重了。
這種情形,不唯國人,甚至連石敬瑭的親生兒子都無法忍受。
石敬瑭稱帝七年,死,其子石貴重繼位。
石貴重答應繼續向遼國稱“孫”,因為石敬瑭向遼國稱“兒”,所以按輩分排下來這石貴重非得是孫子不可,但裝孫子是可以的,向遼國稱臣,這就不是石貴重願意幹的事情了。
見石貴重居然裝孫子,遼太宗大怒,就率騎兵南下,於澶淵遭遇後晉大軍,雙方經過一番激戰,暫時休兵。 
見遼太宗非要攻打石貴重,遼國的述律太后就不太明白了,遂問遼太宗:
你為什麼非要做漢人之主呢?
遼太宗回答:石貴重忘恩負義,不能容忍。
述律太后就勸道:我們是牧馬人,吃的是馬肉,飲的是馬奶,就算是拿下中原,也沒有什麼用處,倘有不測,豈不是後悔不迭?
遼太宗卻只是一個勁地搖頭,說什麼也不肯饒過石貴重,述律太后見勸不動遼太宗,就反過來責怪石貴重:
我就納悶了,這些沒良心的漢人怎么就這么不明白事理呢?忘恩負義到了這種地步他們居然還能睡得著覺——如果他們回心轉意,承認錯誤的話,我們也不是不可以原諒他們的啊。
說話間,兩年時間過去了,遼太宗耶律德光再次南下,後晉大將杜重威率二十萬人與耶律德光對峙於滹沱河中游。看得出石貴重一次性就出兵二十萬,大有豁出去了的意思,可是這二十萬人,一頓飯就算只吃個半飽也得吃掉一座小山,那一座山一座山般的糧米往前線運,就算是不打仗也難免出岔子,更何況這邊又對峙著契丹人的騎兵呢?
耶律德光遂斷其糧草,絕其歸路。
杜重威二十萬人束手待斃。
於是杜重威遣使赴耶律德光處談判,結果是必然的——投降!
公元947年正月初一,這對於血氣方剛的石貴重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那一天他身穿白衣,赤著腳,凍得手足青紫,哆哆嗦嗦地率全族人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將封他為“負義侯”,押去黃龍府勞動改造,由是後晉滅亡。
後晉是滅亡了,但耶律德光正像述律太后所預言的那樣,最終未能生還契丹——他病死於殺胡林
為了防止耶律德光的屍體腐爛,契丹人將其開膛破肚,往他的肚子裡塞進了十幾公斤的鹹鹽,漢人奇之,稱之為“帝粑”——皇帝人肉干。
這一次肉干皇帝不僅擄走了愛國青年石貴重,還將後晉的官員、方技、百工、宮女、宦官數千人一併押去了遼國。史家認為,這一次事件只不過是180年後靖康之變的預演。只要燕雲十六州在牧馬人的手中,就如同一枚尖利的釘子釘在中原的額頭上。任何時候,只要關外的牧馬人願意,盡可以長驅之入,中原的軍事武裝力量在這種戰略優勢面前絲毫也沒有任何抗拒能力。
……

插圖


《帝國的敵人》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