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巴黎吃人車TheCarsThatAteParis》1974澳大利亞
導演:彼得·威爾(PeterWeir)
演員:約翰·美侖(JohnMeillon)、特里·莰穆來(TerryCamilleri)、凱文·邁爾斯(KevinMiles)
片長:87分鐘
介紹
題記:我們都是被血腥餵大的孩子,殘暴永遠寄居在我們文明的面孔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很容易長出狼齒回到叢林――卡夫卡·陸(OsamaKavkaLu)
天依然是那么的藍,陽光下的洋房氣派非凡,好車配佳人,中產階級的生活沐浴在悠閒的享樂里,新的一天,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就的笑容,汽車上路,依然是為著尋找閒情雅趣,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確實與眾不同,在一組體現物質生活優越的描繪性鏡頭後竟然使得劇情轉了一個大彎,一個車輪的螺絲的脫落,車子便如同野馬脫韁墜下山坡,藍天白雲成了這對有著快樂人生的中產階級夫妻生命終點的紀念。
在上帝的牌局裡,人,無法知道自己的運命。不可測如同哲學一般深奧。導演客觀的鏡頭裡有著對人生憂傷的見解。
偏僻是相對的概念,在廣袤的澳洲大陸有著許多這樣的市鎮,它們在進入文明世界的路上尋找入口。從弱肉強食的叢林出來到中產階級的世界,那遙遠的旅程上有著太多的岔道。
“巴黎”,澳洲新南威爾斯的一個名字時髦小鎮,可是,蠻荒之地和時尚之都的距離豈知十萬八千里,境遇貧困的人們將生存當成首要的法則,文明體系有時只是渴望不可及的虛偽招牌。
亞瑟和喬治兄弟倆架著拖車在路上尋訪工作和夢想的機會,巴黎鎮有工作的路標讓他們向著這個黑暗裡的小鎮駛去,命運在一念里注定。
他們的車在強光的照射下失去控制,墜入山下,哥哥的生命在這個夜晚留進了小鎮的歷史,而在小鎮醫院里,醫生的心理測試成為催眠的一部分,本來懦弱的阿瑟被車禍的照片嚇壞了,他發現自己因此失去了駕駛能力,他只能滯留在這個有些古怪的小鎮。
導演的這部影片充滿著象徵和隱喻,他通過個體在環境裡的嬗變表現著人類社會本身的陰暗,這些在影片的最後阿瑟重新獲得駕車能力的戲裡更是讓這個話題上升到了文明史的高度。
沒有野蠻的張揚和蠻橫,哪裡會有文明的誕生和人性惡的克制。
小鎮黑暗裡的勾當令人髮指,他們靠製造交通事故謀取受害人的財物,並且將車拆卸然後毀屍滅跡,聳人聽聞的事件在他們這裡家常便飯,小鎮停車場上被大卸八塊的廢車密密麻麻,當殘暴的行徑是集體行為時個體就順理成章接受這個現實,成為同謀和幫凶,沒有人可以挑戰制度,制度的利益決定了個體的命運。
阿瑟想離開小鎮,可是他絕望地發現在醫生、鎮長的“催眠”下他失去了駕駛能力,他終於放棄離鎮的念頭,住到了鎮長的家裡。沒有兒子的鎮長希望阿瑟成為他家的兒子,這或許是阿瑟僥倖逃過死劫的最大原因。
小鎮的人們沒有羞恥感地將謀財害命當成生財之道,老老少少都面帶得財的喜悅侵吞死者的遺物,這是文明史進程里必然的一章,前幾日和胡不適博士談到這個問題,他慨嘆說:文明的歷史就是殘酷的歷史。看完這部電影我想我們看到人類先祖的血腥歷史,特別是那些殖民國家他們的成長史里盛滿了人類的鮮血,不客氣的講,適者生存下的屠殺和強權法則是人類文明無法隔離的部分。
我們都是被血腥餵大的孩子,殘暴永遠寄居在我們文明的面孔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很容易長出狼齒回到叢林。
小鎮的醫院成為他們謀財的另一個方式,他們騙取保金,讓那些致殘的受害者成為他們騙錢的工具。
林鎮長依靠自己的權利為阿瑟謀得了停車管理員的職位,而這個職位讓鎮上不願循規蹈矩的年輕人的不滿。他們乘著夜色撞毀了鎮長的園子。
而希望鎮上修路的醒來牧師,也因為他的言語阻止了小鎮的財路而引起殺身之禍,鎮長林以一句槍枝走火輕描淡寫抹去了謀殺。
標準,在人類社會往往是為了利益最大化的藉口,多少惡行在集體的名義下成為了合法合理合情的事。
化裝舞會是全片的重場戲,它以兩代人的爭鬥,表述歷史進程的慘烈,特別是片中尼爾手持標槍,拿著標有“PIG”的車門刺向不想循規蹈矩的年輕人車子的時候,我們讀出了規則背面的血腥。
最有悲劇意含的是阿瑟獲得重新駕車能力是在鎮長鼓勵他撞死違規者之後發生的,那個年輕人血肉模糊的屍體成為他新的人生起點的重要誘因。
文明的確立,需要死亡作為割裂的標誌和驚醒。
重新上路的阿瑟,不知他的未來會如何,但是導演這部以抒情音樂貫穿的電影卻讓人不寒而慄。
為了活著,難道我們還是要如同那些登上澳洲大陸的殖民者一樣。
在火器和屠殺里證明自己生存的能力?
活著的機緣,是幸運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