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倫敦落魄記》

《巴黎倫敦落魄記》

在這部描寫貧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奧威爾向人們展示了貧窮的真正含義。主人公的霉運從所住的旅館被一個義大利人偷竊開始,當時口袋裡只剩下47法郎,這顯然已經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貧,也處於赤貧的邊緣了”。

基本信息

《巴黎倫敦落魄記》

簡介

在這部描寫貧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奧威爾向人們展示了貧窮的真正含義。主人公的霉運從所住的旅館被一個義大利人偷竊開始,當時口袋裡只剩下47法郎,這顯然已經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貧,也處於赤貧的邊緣了”。聰明的讀者或許能夠猜測出,這必定是一個講述生活水準每況愈下的故事,可卻不曾料想,一開篇就會這般悽慘,不免要心生疑惑:後面尚有厚厚的幾百頁,居然真的能再窮下去嗎?究竟還要怎樣地存活?不錯,奧威爾便把這種生活硬生生地擺在我們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當衣服、乞討、接受救濟……實在沒得吃,就索性躺著不動彈,於是生活已不成其為生活,僅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將這種遭遇寫得如此觸目驚心又不失真實,非親身經歷所不能,所以說,奧威爾不單是觀察者,更是體驗者。這等生活,僅是依照原樣敘講已能令人多有慨嘆,再經由奧威爾客觀、深沉的筆觸,自是格外地感動人心。

作者簡介

奧威爾(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01-21,倫敦)英國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以小說《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年》著名。奧威爾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萊爾。他的第一部小說《巴黎倫敦落魄記》署名喬冶-奧威爾(此姓源於東英吉利亞美麗的奧威爾河)。
奧威爾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親是英帝國在印度的小文職官員,母親為法國血統,是在緬甸的一個營業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兒。奧威爾在貧窮、而又自視高人一等的生活環境中長大。1922年擔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區警監。由於認識到英帝國的統治違反緬甸人民的意願感到內疚,於1927年離開緬甸,次年1月1日辭職。後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小說《緬甸歲月(1934)和自傳體散文《獵象記》及《絞刑》,種族與階級的差別使他無法與緬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後為了贖罪,穿上襤褸的衣服到倫敦東部和巴黎的貧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與英國流浪漢一起流浪,與貧民去肯特的日野里收摘蛇麻草。根據這些經驗,他寫了《巴黎倫敦落魄記》(1933)。對帝國主義的反感不僅使奧威爾放棄資產階級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確定自己的政治態度。從緬甸回國後,他立即宣稱自己是無政府主義者;但到30年代,他開始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者。他的第一部社會主義著作是《通向威根碼頭之路》(1937),在書的結尾處尖銳地批評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
1936年去西班牙報導內戰,並留下來參加共和軍方面的民兵,後升任少尉。在特魯埃爾咽喉受了重傷,後因反對共產黨鎮壓政治反對派的作法,1937年5月逃離西班牙。次年寫了《向卡塔洛尼亞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先後在英國廣播公司印度部和工黨左翼《論壇報》工作,成為多產的新聞記者與文藝評論作家。1944年寫成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莊園》,1945年出版後獲得名聲和優厚的收入。最後一部諷刺小說《一九八四年》(1949)的發表,使他更為出名,其中描寫了一個過分集權的社會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斷地改寫歷史。他因肺病於1950年1月死於倫敦一家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