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1、韓東
男,漢族,1961年5月生於南京。8歲隨父母下放蘇北農村,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歷任西安陝西財經學院教師,南京審計學院教師,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寫作者,受聘於廣東省作家協會為契約製作家,後轉聘於深圳尼克藝術公司,為職業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5年組織"他們文學社",曾主編《他們》1-5期,被認為是"第三代詩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對第三代詩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他們詩群。他們詩群的詩人認為"詩到語言為止",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他們的作品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韓東著有小說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圖》、《我們的身體》,長篇小說《紮根》、《我和你》,詩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詩文集《交叉跑動》,散文《愛情力學》,訪談錄《毛焰訪談錄》等。其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
作者自述:我1961年出生於南京,八歲隨父母下放蘇北農村,在生產隊、公社和縣城都住過。1978年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接觸到北島主編的民刊《今天》,並開始寫詩。1982年,大學畢業,被分配至西安某大學教書,講授馬列哲學。這一期間寫作了《有關大雁塔》等詩。1984年調回南京,仍在大學教書。1985年和于堅、丁當等創辦民間刊物《他們》。九十年代起,將主要精力用於小說寫作。1993年辭職。1998年和朱文等發起題為"斷裂"的文學行為。2000-2004年參與文學期刊《芙蓉》的編輯。著有詩集《爸爸在天上看我》,中短篇小說集《我們的身體》《我的柏拉圖》《明亮的疤痕》,長篇小說《紮根》、《我和你》等。並主編了"斷裂叢書"第一輯和"年代詩叢"第一、第二輯,以及《美元硬過人民幣》。
2006-08-15
《山民》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麼"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裡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裡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選自《青春》1982年8期)
山民
一、新生代詩群簡介
1.新生代詩是對朦朧詩的反叛,被稱為第三代詩。現實主義→朦朧派→新生代(第三代),1986年10月,《深圳青年報》和《詩歌報》聯合舉辦的現代群體大展。
2.出現的背景:
恢復高考後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詩歌是新生代詩產生的溫床。特點:具有明顯口語化的詩,但有些空洞,抒情有些蒼白,刻於表現現實生活,但略顯平庸;具叛逆思想的,對生活的思考的詩,具哲學性;生活、抒情詩的粗鄙化、生活化、市民化(當時潮流)造就了平民主義世界觀。
二、新生代詩兩個代表性的群落:
1.“他們”:反文化,他們詩社是由韓東在南京發起的,有民間刊物《詩》
2.非非主義:襖前文化狀態,強調自由,人的精神直接顯示的狀態。1986年5月在成都成立,創辦了非非小雜誌,開始了他們的詩歌理論實踐。
三、第三代詩歌的美學特徵:逃離文化;美學精神的反崇高,追求平民化;回到能制的策略。
四、代表詩人及其作品:
1、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安徽懷寧人,代表作《麥地》。駱一禾(1989年6月)。
2、 韓東:1962出生,北京人,《山民》採用了愚公移山,發表在1982《清楚雜誌》第8期。于堅:《對一隻烏鴉的命名》、《寶地》
五、《山民》講析
1.韓東(1961—),南京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第三代詩歌”代表詩人之一。1985年與詩歌同仁創辦詩歌刊物《他們》,出版有詩集《白色的石頭》,影響較大的作品有《有關大雁塔》、《你見過大海》、《山民》等。韓東按照一種庸常化的人生哲學構思詩歌,認為人生的意義無從談起,值得注意的應是生命的過程和過程中的感覺;無聊而平常的生活場景是其詩歌的主要內容。在敘述方式上,他操守的是“冷抒情”和“零度寫作”的詩藝主張。
2.內容分析
如果說《愚公移山》是一則古代寓言,那么韓東的《山民》就是一則詩寫的當代寓言。《愚公移山》表現了我們的祖先變天塹為通途的願望和人定勝天的英雄氣概;《山民》所表現的則是在社會轉型時期一個群體乃至一個民族衝破閉塞走向開放,擺脫狹隘步入寬廣博大的強烈渴望,以及在這個過程的種種艱難與困惑。
3.山民形象分析
“山民”是一個象徵性形象,它超越了實象、實事的單層意蘊,將讀者引向對民族過去與未來的深沉思考。“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當他從父親那裡知道“山那邊”“是山”,“那邊的那邊”“還是山”時,他感到“疲倦”。“山民”渴望見到“海”,然而“海”又“十分遙遠”,因而感到“遺憾”,於是只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顯然,詩所揭示的是社會由僵穩狀態轉入變革開放過程中人們普遍的複雜心態。詩人把握了變革時代的整體真實,表現了一個民族艱難起飛時急欲改變現狀的躁動不安。
4.詩歌的價值
詩的認識價值在於表現了正視現實的清醒和改變現實的韌性與信心。由於“群山”的阻隔,“海”變得“十分遙遠”,“山民”清楚地知道,“他只能活幾十年”,不待他“走到那裡”,“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但他並未放棄追求。他解決理想與現實矛盾的辦法是構想了“帶著老婆一起上路”的計畫,這樣“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到他死的時候/兒子就長大了”,而且“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於是,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傳遞和延伸。儘管實現理想的漫長的過程使他感到“遺憾”,但其中也分明流露了在對“祖先沒有象他一樣想過”的惋惜中產生的自己生逢其時的慰借與欣喜。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樹立起理想就能產生實現理想的精神力量,則是一條真理。
5.詩歌的人文性解析
從《山民》中,我們可以感悟到有關“想”和“做”的關係的哲理,但我們不應對山民只“想”不“做”的行動簡單地加以批評。詩中的山民像千千萬萬個老百姓一樣,有普遍的平民意識和平民理想。但“山”(貧窮、落後、愚昧)根深蒂固,時時在阻隔著“他”嚮往“海”(富足、先進、精神上的充實、甚至平凡的幸福)的目光。“他崇拜這座山/因為這座山摔死了他的父親/累死了他的馬/這山叫他回不去了”(韓東《山》)人的生存現狀往往就是如此令人無奈。而無數個“山民”就在這種狀態下平凡地生存著,生活著。這種平凡背後的堅韌,恰是我們該肅然起敬的。
6.藝術特色
藝術表現和語言上有著韓東一貫的風格:簡單、明白、誠摯、樸素。
六、思考與練習
1、分析本詩的思想意蘊。
2、山民的形象及其意義。
七、擴展閱讀:請學生查找並有關“第三代詩歌”的資料。
問題
(1)你認為山民是個怎樣的人?
(2)《山民》在平靜的敘述中蘊涵了怎樣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