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 賀鑄
詩詞正文
青青麰麥欲抽芒,浩蕩東風晚更狂。
微徑斷橋尋古寺,短籬高樹隔橫塘。
開門未掃楊花雨,待曉先燒柏子香。
底許暫忘行役倦,故人題字滿長廊。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詩。全詩可分“尋宿”和“投宿”兩部分。前四句寫尋宿。詩人從麥田著筆,一則是借大麥抽芒點明春末的物候,二則也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之由。當時詩人正“之官曆陽(今安徽和縣)石跡戍,日從事田野間”,以閱田為務(有公務在身),並非隨興所至的遊覽觀光,這就和下文所說的“行役”暗相呼應,第二句寫風勢之大,此處的“晚”不是指日暮時分,當作晚春、暮春解,否則,與下文寫天日的“待晚”,就不能契合了。賀鑄此詩,正作於暮春三月間(詩人自註:“庚午三月賦”)。歐陽修《蝶戀花》詞“雨橫風狂三月暮”,亦以“狂”字形容三月時的風勢。詩人既已閱田事畢,風塵僕僕,故欲求一塊清靜地方棲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尋寺”之行。
詩人寫“尋寺”的過程僅用了兩個畫面。前一個畫面是“微徑斷橋”,以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和斷折不通的橋樑,把人們引進一個僻靜冷落、略帶荒涼感的幽深境界。環境之荒蕪深僻,羈旅之寂寞疲睏,盡在不語之中。正當道路不明、方向莫辨之際,前面卻現出一個“短籬高樹”的處所來:那池塘對面,竹籬叢中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兩個畫面不但表現了空間的移動,而且連行人在征途中的心理變化也依稀可辨。前一句用一“微”一“斷”,突出了主人公置身於人煙稀少的陌生地域中,那種惘然若失空無所依的意緒;後一句用一“短”一“高”,暗示了錯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給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覺。“短籬”非粉垣高牆,仍帶山野風味;而“隔橫塘”則又可見泉石縈迴之勢。
詩的後四句寫“投宿”。詩人按入寺過程寫來,層次井然:先寫進入庭院,見滿地堆積著飄落的楊花;次寫走進祠殿:看寺僧點燃夜香;末寫轉至殿後的長廊,意外地發現了故人的題字。落花未掃,寺僧燃香,處處透出寺院所特有的清幽意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寫投宿的過程中,還有人物的活動,除了行人之外,就是迎客的寺僧。詩中說“開門”,也就是是推門而入,其間已含賓主間一呼一應的意思在內。於是緊接著的“未掃”、“先燒”,就不止是寫來客的所見,而實在是暗寫主人殷勤待客的情意。寺僧原不料會有不速之客來到這幽僻的所在,因未及灑掃庭院而深致歉意;為了便於來客早些安息,故天色未晚就焚香淨室。主人待客的殷殷情意,於此躍然紙上。在寂寞與困頓之中,詩人意外地得到溫暖,但更意外的,是詩人還在這裡發現了老朋友的題字,更令他感到欣慰。詩人的感情於此達到高潮。《莊子·徐無鬼》說:“夫逃虛空者,……聞人足音趁然而喜矣。又況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見到故人題字,如親身與其會面。於是旅途的風塵、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
這首小詩,在通篇都是直白的敘述中,卻傳達出一份至深的情味。全詩僅八句,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虛實隱顯,巧於安排,而讀來又渾然一氣,毫不見雕琢之跡。八句之間,承轉無痕,潛相呼應。例如第七句“行役”照應首句起興;第五句中的“楊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樹”而來,又和第二句的“東風狂”相呼應,而且著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見的楊花堆積的靜態畫面,變為一個紛紛揚揚飄散撒落的動態畫面,從而為全詩平添了風韻和情致。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人。宋太祖賀皇后五代族孫。熙寧年間(1068-1077)以恩授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等職,晚年退居蘇州、常州一帶。其詞善於錘鍊字句。其《青玉案》有“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之句,人稱“賀梅子”。有詞集《東山詞》(一名《東山寓聲樂府》),詩集《慶湖遺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