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出身代碼》表
這個標準號為GB 4765-84的國家標準,規定了家庭出身的代碼,適用於人事檔案管理、社會調查、公安戶籍管理等工作。它產生於1984年。當時,隨著人事管理從手工向計算機過渡,急需形成資源共享網路。而“家庭出身”,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指標里的重要一項。
制定目的
“簡單地講,不同地方、不同級別、同一級的不同單位,各有各的填法,後來搞信息化管理,為了方便信息交換,我們制定了這個標準。”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該標準的起草者之一張愛說。
此表顯示,從01開始順序編碼,中間預設若干數字,最後一個是99,總共45個代碼。張愛解釋,中間預設部分是故意留的,為了方便使用單位在此基礎上增加——標準化術語叫“延拖”。
換言之,這45個代碼所指代的45類“家庭出身”,只是最基本的劃分;或者說,它們是全國範圍內各式各樣“家庭出身”名稱的“交集”。
“應該沒有全國性的正式檔案,來規定‘家庭出身’到底該怎么劃分。”張愛回憶,“當初起草的時候,中組部給了我們一些資料做參考,我們只是將歷史積累的、約定俗成的叫法進行歸納分類。”
標準解釋
該標準解釋,“家庭出身”,系指本人取得獨立經濟地位前或參加革命工作時的家庭階級成分(即指在本人取得獨立經濟地位前供給本人經濟來源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社會地位或社會職業)。通俗的理解就是,父輩的“階級成分”,即是你的“家庭出身”。
很顯然,“家庭出身”與“階級”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里提出,劃分“階級”,要看人們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所依賴的條件,最主要的參考因素,是占有生產資料的情況。這個外來詞語進入中國之後,它不僅僅是分析方法,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且成了社會動員和社會分層的工具和標準,至少在1949年到1980年底初,它占據著幾乎所有中國人生活的重心。
分層
1927年,國共分裂,中共被國民黨瘋狂鎮壓,而此時,大批知識分子黨員退黨。黨內領導層認為,知識分子在危難關頭容易動搖,究其根源,即是他們所受的敵對階級的思想影響,以及他們與舊階級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與此同時,農民出身的黨員,普遍具有“樸素的階級感情”,忠誠度高,革命徹底性強。
即便有此認識,但中共並沒有對其它階級關閉大門。在根據地,一方面堅持工農優先的政策,另一方面,對投奔革命而來的剝削家庭出身的人進行思想改造;並採取“減租減息”等政策,聯合地主富農抗日。而在國統區內,則以“爭民權,反獨裁”為號召,儘量爭取資產階級等社會各階層的支持。
1949年,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明確工人階級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工農聯盟是國家的政治基礎;民族資產階級既是革命的盟友,也是革命的對象;知識分子則是一個中間階層,既可為新社會和革命服務,也是資產階級思想的載體;而國民黨殘餘力量、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則是新社會的敵人。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範圍內的土改已基本完成,農村的階級也相應劃分完畢。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結束,城市人口也被定為各種不同的階級成分。至此,全國所有的人,開始擁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身份標籤:階級成分。
儘管如此,在解放初的幾年裡,家庭出身不好的年輕一代,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