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背景
這個標準號為GB 4765-84的國家標準,規定了家庭出身的代碼,適用於人事檔案管理、社會調查、公安戶籍管理等工作。它產生於1984年。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事管理從手工向計算機過渡,急需形成資源共享網路。而“家庭出身”,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指標里的重要一項。
該標準解釋,“家庭出身”系指本人取得獨立經濟地位前或參加革命工作時的家庭階級成分。通俗的理解就是,父輩的“階級成分”,即是“家庭出身”。
簡單地講,不同地方、不同級別、同一級的不同單位,各有各的填法,後來搞信息化管理,為了方便信息交換,制定了這個標準。當時並沒有全國性的正式檔案,來規定‘家庭出身’到底該怎么劃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該標準的起草者之一張愛回憶,“當初起草的時候,中組部給了我們一些資料做參考,我們只是將歷史積累的、約定俗成的叫法進行歸納分類。”
代碼列表
《家庭出身代碼》如下:
工人1;社員2;農民3;僱農4;貧農5;下中農6;中農7;上中農8;富裕中農9;幹部10;革命軍人11;革命烈士12;職員14;城市貧民15;自由職業16;店員17;小手工業者18;小商販19;商人20;小業主21;遊民22;資本家23;房屋出租25;小土地出租26;地主28;富農29;富農兼工商業30;地主兼工商業31;職員兼地主32;破落地主(破產地主)34;管公堂35;舊職員41;舊軍官42;舊軍人43;舊官吏44;華僑手工業46;牧民50;奴隸52;農奴53;領主54;土司58;土司頭59;百戶60;千戶61;其他99。
劃分方法
此表顯示,從01開始順序編碼,中間預設若干數字,最後一個是99,總共45個代碼。張愛解釋,中間預設部分是故意留的,為了方便使用單位在此基礎上增加——標準化術語叫“延拖”。
換言之,這45個代碼所指代的45類“家庭出身”,只是最基本的劃分;或者說,它們是全國範圍內各式各樣“家庭出身”名稱的“交集”。
代碼廢止
197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除極少數堅持反動立場至1979年還沒有改造好的以外,地、富、反、壞分子一律摘掉帽子,給予社員待遇。地、富家庭出身的社員,享受與其他社員一樣待遇。不僅僅是農村,在城市,隨著一系列的平反,階級身份體系也逐漸開始消失。
1994年,在“全國幹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指標體系分類和代碼”里,依然有“本人成分”和“家庭出身”,直到2002年才取消了這兩項指標。2004年,“因為基本上沒有單位用了”,《家庭出身代碼》國家標準被廢止。
然而,不少地區在設計表格時仍在沿用這一用法,帶來了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