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簡體中文版)、台灣世界書局(繁體中文)、美國Prunus出版公司(英文版),全球同步出版發行。
一個植物改變了一個地方,一群人,豐富美好了這個世界
簡介
《安溪鐵觀音:一棵偉大植物的傳奇》是一部以中國茶安溪鐵觀音為載體,描繪安溪鐵觀音前生後世的傳記書稿,於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在全球範圍內同步出版發行,作為最具中國元素的文化大禮,獻給前來參加世博會的各國愛茶人士,廣受好評。該書簡體中文版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繁體中文版由台灣世界書局、英文版由美國Prunus出版公司分別出版發行,三種版本全球同步出版發行,首開中國出版先河。
特點
該書採用芬蘭進口銅板紙張,並以安溪鐵觀音中最具代表性的清香型鐵觀音、濃香型鐵觀音、陳年鐵觀音三種茶葉的茶色為主打色調,穿插一些圖形和曲線,包括茶葉、蓋甌、茶杯及由波浪線代表的水,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安溪鐵觀音的特點,既契合主題又別具創意。
作者簡介
李玉祥:著名攝影師、“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曾獲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頒發的“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獎”。策劃出版的圖書包括江蘇美術出版社“老房子”系列,北京三聯書店“鄉土中國”系列、《福建土樓》等。
媒體評論
認識鐵觀音,不用讀很多書,打開這一本已經足夠。鐵觀音在改變安溪傳統經濟行為,社會結構的同時,最終也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地理格局。這,就是一棵植物的偉大與傳奇。
此書好讀耐讀,如同沏鐵觀音,沖泡數遍,方能領略人間奇蹟,季節變化和生命的輪迴。
——朱幼棣(著名記者,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
我的飲茶經驗微不足道,於茶史茶法茶禮茶貿易之奧妙,所知亦甚有限,但安溪鐵觀音銷行、移栽遍及台灣,東南亞各處,以其滋味啟沃人之生命與心靈,像我這樣的例證何止千萬?我們只要端起茶,就自然會想到安溪,會聞到鐵觀音的香氣,少年的歲月,人事的緬念,參錯於其中,不須說禪,不必講道,人生便已有了悟啦!
——龔鵬程(著名學者,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
安溪是鐵觀音名茶的原產地,也是一種有傳統的茶道的策源地。如今,這裡的精英與鄉民在生活上都脫離不了茶葉。而在安溪之外,受其茶文化影響的人,對於鐵觀音也漸漸有了更多的依賴。一個幅員並不算大的縣,與一個遼闊的世界,相互之間正產生著一種值得思索的關係,而這一關係的組帶,正是鐵觀音本身。
——王銘銘(著名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目錄
序一關於茶的朝聖之路朱幼棣
序二吃茶的經驗龔鵬程
序三我的田野地——安溪王銘銘
開篇
第一篇茶路
第二篇前世
第三篇茶法
第四篇改變
第五篇今生
大事記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出版後記
前言
觀音是什麼?
觀音是佛教中大慈大悲的菩薩。梵文的意譯,亦譯作“光世音”、“觀自在”。
觀音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據稱觀音可應機以種種化身救眾苦難。《法華經》載,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觀音的道場在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所以,佛教中的“南海觀音”,比照現實世界,大抵是在東海一帶顯現的時候更多一些。
鐵觀音是什麼?
鐵觀音是一種原產於福建安溪的茶樹和用這種茶樹葉片製作的茶葉。也許真的有自然與神、有民眾與菩薩親近的瞬間。有如神示,在安溪,漫山遍野的鐵觀音茶園,茶樹葉片如銀箔般在陽光下閃爍。細看,每一片葉都留有兩個清晰的指痕一一那是菩薩親手點化過的,如果不是觀音菩薩的千手,不可能有如此造化。
今天是各種飲料、各種茶葉充斥市場的時代。安溪鐵觀音是一種清醒、一種神聖、一份悠遠——我不指望人人都喝鐵觀音,人人都喜歡那高雅的清韻,或者悠遠的濃香。但沒有喝過品過安溪的鐵觀音茶,沒有鐵觀音相伴,絕對是終生的遺憾。
茶與絲綢、瓷器一樣,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是中華民族的基因。茶道與絲綢之路一樣,是我們流動不息的血脈——如果說,古代泉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晉江源頭的安溪則是茶葉傳奇的典藏,也是茶道的起點。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茶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各地好茶名茶林林總總,更不在少數——畢竟,冥冥之中,修得正果需要觀音神助——在中國自然和文化的版圖上,唯獨烏龍茶鐵現音脫穎而出,於是,福建的安溪被定格為“茶都”。
無數片帆已經遠去。走遍世界,就像“CHINA”的詞根永遠與中國的瓷器讀音有割不斷的聯繫那樣,隨著茶葉遠銷海外,各國的茶——無論是英語的“TEA”,法國的“THE”,還是拉丁語中的“THEE”——竟都帶上了閩南人“茶”(TAY)的濃濃鄉音——不,這是茶的“京腔京韻”。
精彩書摘
第一篇茶
世界茶葉家族林林總總,不可勝數,而鐵觀音是茶中貴族,烏龍茶名品。它廣植於安溪各鄉各村,蔚為風景,各顯其能。觀音於佛相的千變萬化,或男相或女相,或多頭或千手,極盡神奇之能事。而鐵觀音則因半發酵工藝所造就的不確定性,無限多樣,各有個性:有嬌柔者,有大派者,有平易近人者,有高不可攀者,可謂千人千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山頭,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氣候,以及制茶人不同的經驗、悟性,便產生不可重複的香氣韻味。
早在清嘉慶年間,安溪西坪鎮西源村的林燕愈就北上武夷山,在天心永樂禪寺周圍開闢了十八座茶山種植家鄉的烏龍茶。到了光緒十九年(公元1896年),安溪大坪鄉萍州村的張乃妙將鐵觀音茶苗帶到台灣,種在木柵樟湖地區,為台灣木柵鐵觀音之起源。詩人林荊南對此賦詩:“茶尊木柵鐵觀音,樅本安溪史跡尋。”1916年,張乃妙製作的茶葉在台灣獲金牌獎,他因此被聘為“巡迴茶師”。曾經有兩位日本茶人跟隨張乃妙兩年之久,以期將鐵觀音種茶、制茶技術工業化。但這個構想最終完全落空,因為鐵觀音的神奇變化,不可以一貫之,其中一位姓宮本的不禁感嘆: “中國茶太奧妙了!”
2010年度“中國最美的書”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於2003年開始每年舉辦“中國最美的書”評選,並將榮獲“中國最美的書”稱號的圖書送往德國萊比錫,參加第二年舉行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自2004年以來,先後有六批148種“中國最美的書”亮相德國萊比錫,其中8種圖書榮獲了“世界最美的書”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