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版(2010年1月1日)叢書名:三聯生活周刊文叢
精裝:51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8033819,710803381X
條形碼:9787108033819
商品尺寸:23.4x15.8x3.4cm
商品重量:821g
ASIN:B00361FYF6
內容簡介
《妖嬈世紀》主要介紹了作者的一些優秀的散文:沒有歸屬的繆斯、最後一個沙龍女主人、暢銷五十年的憂愁、去要幸福吧,不必有罪惡感、有一種傳奇來自破壞、當弗洛伊德遇上瑪麗、在畫框之外等內容。編輯推薦
《妖嬈世紀》:三聯生活周刊文叢作者簡介
曾焱,2003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現為文化部主任記者。目錄
序No.1沒有歸屬的繆斯
唯有米勒,她在過一種超現實主義的人生
像皮亞芙的歌聲一樣憂傷
“卡瓦爾達現象”:不過需要撫慰
最後一個沙龍女主人
誰比誰走得更遠?
去要幸福吧,不必有罪惡感
絕望的不是主婦
身體隱私其實是不存在的
確實沒什麼要緊
暢銷50年的“憂愁”
瑪麗·洛朗森和她那些決定性的相遇
蘇菲·瑪索們的中年危機
哭泣的多拉
沒有歸屬的繆斯
當弗洛伊德遇上瑪麗
堅硬的童話
“美女政治家
關於“埃爾夫案”:一本令人坐立不安的書
電影的杜拉斯
塔瑪拉
夢露之癢
像她們這樣美麗的女子
西西里島上的“梅麗莎”
船王的女人
呂克·貝松女郎
上帝創造這樣的女人
18世紀的“時尚受害人”
斷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
中年愛情事件
世界上最有錢的那個女孩嫁了
三個女人的愛情傷城
No.2文化的彌撒
羅浮宮的虛擬和現實
巴黎又要“裝修”了
脆弱的遺產
它可能是空前的,但卻無法絕後
“我真該穿上燕尾服”
在我身上,有某種令人過敏的東西
美好年代
“若干個可能的我,而不是現實的我”
龔古爾獎百年是非
文學場上“紅馬甲”
寫作的流浪
黑色寫作
古老手工的光榮和夢想
相信他們的話嗎?
到底誰殺死了帕索里尼?
再現福柯的最後時日
凡爾納船長的已知和未知
俠盜羅賓和福爾摩斯
一個人的景觀
新生代大亨呂克·貝松
陪一座城市在電影中回憶
第四個查泰萊夫人
喜劇之王
動物影片和“偽紀錄”爭論
No.3欲望畫室
欲望畫室
要么一切,要么全無
在21世紀等待戈雅
誰的畢卡索?
達利的世界“血比蜜甜”
塞尚關鍵字
欲望照進現實
生而為雷諾瓦
兩代人和畢卡索的一幅畫
無人認領的名畫
名畫的身份難題
半個世紀的藏畫官司
藝術品大盜
小型博物館的煩惱;名畫總有賊惦記
博物館裡的贗品
《蒙娜麗莎》搬家
在畫框之外
隱藏的穿越指向內心
尋找維米爾
沿著偶然之線
布勒松和世界的距離:50mm
杜瓦諾的巴黎
有一種觀看,我們已經陌生
“G”的妖嬈世紀
No.4時尚浮世繪
有一種傳奇來自破壞
天體主義和娛樂至上
歐洲火車懷舊
超級富豪買房經
蒙田大道浮世繪
微觀城堡地理
新公社住宅運動
以時尚的名義思想
商業廣告的“男色”時代
名人“粉紅立場”
金髮女郎與金髮製造
餐廳革命也瘋狂
全世界“御廚”的光榮與夢想
巴黎美食“後現代”
美女愛名馬
左岸
美麗、瘋狂、死亡
……
No.5政治也有私生活
後記
序言
曾焱是湖南人,卻沒有我印象中湖南人的性格。我印象中的湖南人離不開辣椒的影響,性格外向者多,而曾焱,起碼一直給人以溫和的外表。她2002年到編輯部,至今已經7年過去,7年裡,似乎未曾聽過她大聲說話的聲音。7年如一日,她的嘴角似乎總帶著那么一絲淺笑,什麼時候都是抬起眼睛、昂首挺胸往前走的高興模樣。她是編輯部里少數讓你省心的人之一——從不為自己爭什麼,你交給她去做的事,她似乎都能設法體會到你的要求,然後按你的要求去做好。每周選題會報出的選題,在要求發稿的前一天,她總能準時發到你信箱裡,稿子寫得乾乾淨淨,幾乎無需有什麼修改。逢到版面因種種意外情況空缺,給她打個電話,她會遲疑一下後答應:“成吧。”按時就能交上。她不需要你來督促,等你覺到她需要更新突破的時候,她自己往往先把更新完成了。由此我就覺得,她是把緊張地做功課隱藏在身後的那一類記者,我喜歡她表面不動聲色的遊刃有餘。曾焱到《三聯生活周刊》時,周刊辦公地還在安貞大廈。她在法國留學了兩年,算是李三之後,到編輯部的第二個“海歸”。那時周刊有個國際部,負責人是只要聚餐見酒就醉的吳曉東。吳曉東當時最得意於他的部下不是“海歸”,就是擁有北大、清華碩士以上學歷。曾焱在周刊試用時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發表在2002年第47期的《法國:街民的憤怒和妓女的憤怒》,說法國妓女抗議時任內政部長薩科齊之事,這也是話題這個欄目的開欄作。
後記
每到周末,平時熱鬧的MSN會變得安靜,冷不丁蹦達上來的通常只有我們周刊同事,而且多半會線上上直到凌晨兩三點——星期天是周刊的截稿期限,朋友們召集吃喝玩樂的周末,就變成我們碼字熬稿的時光。這樣顛三倒四“自絕”於大多數的日子過了6年,收進這本書里的文章,都是這么寫成了白紙黑字。結集這本書,有機會把2004年以來在周刊“話題”欄目刊發的文章攏到一起,做了一次整理。再讀這些曾經在無數周末折磨過我的“作文”,我突然有一種慶幸甚至感謝:在周復一周的發稿催迫之下,懶惰的我居然也寫了這么多,將近200篇,40多萬字。“話題”基本要求是每周寫寫國外發生的有意思的事。至於什麼是“有意思”,就基於記者各自的品好和觀察角度了。我認為它比較像周刊的餐後甜點,可以給讀者增加一些可讀的趣味,相對個性化的視點。同事李孟蘇寫英國多,我被分配關注法國。在巴黎讀書那兩年,因了惰性,沒有寫過什麼。來周刊工作後寫的這些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倒像是一份延滯了的追記。在有了空間上的距離之後,當年那些讓我感興趣的人和事,經常會因了報刊上的某則新聞而重新變得具象,被寫進“話題”作文。這幾年因為工作關係也時不時去國外採訪,見聞也成為其中一部分內容。主編對稿件的要求是苛刻的,苛刻到他在發稿日打來的電話有時會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同事怯於接聽。文摘
無人認領的巨額財產法國現在有200個專業調查所,專門從事家譜查尋和尋訪繼承人。每年光是登記在冊的無人認領遺產,法國境內就有1萬到1.5萬宗,這是眾人熱衷於家譜研究的第一動力。按照這些私人偵探的觀點,只要願意窮盡一切追溯可能,每個人都一定有奇特的家族歷史——要么是國王的旁支,要么是絞刑犯的後人,二者必居其一,總之是不同凡響。據說,人們一般都是在有親人去世或舉家搬遷的時候,特別有衝動要搞清楚“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問題。一旦有幸成為專業調查所的調查目標,也許你就能從一個素未謀面的叔父手中得到一筆遺產,而這聞所未聞的叔父或許早在幾年前便去世了。
“昂里埃特(Henriette)遺產”是法國家譜和遺產調查行當里最有代表性的故事,懸念迭起。1996年,巴黎郊區有位政府公證員向著名的Coutot-Roehrig調查所求助,請他們幫忙尋找一筆巨額財產的合法繼承人:孤老太太昂里埃特剛剛在養老院裡去世,留下價值數百萬歐元的土地、房產和存款無人認領。昂里埃特從小又聾又啞,父母為了不授人以談資,將她常年交給傭人看護,住在巴黎郊區大屋的地下室里與世隔絕。她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淒涼地過了一輩子。調查員席科特和同事接下此案後,唯一的線索是昂里埃特的姓氏“馬丁”,這個姓在法國非常普通,但也有特別之處,那就是父母同姓的可能性比其他姓氏要大。據此,席科特在地區檢察官的特別授權下查到了昂里埃特父母的一些情況:他們在法國北部Cateau-Cambresis結婚,昂里埃特母系家族的一個親戚由此繼承了遺產的大部分,儘管她一點也不知道昂里埃特這個人。同時,席科特沒有放棄尋找父系那邊的繼承人,但複雜和曲折程度是他沒有料到的。他們從法國到瑞士,轉道美國,然後又去了愛爾蘭。在追溯12代家譜之後,他們最終找到32個合法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