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本詩是杜甫謫居四川成都時期所作,當時他的好朋友嚴武寫了一首詩,名叫《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中表示規勸杜甫出仕為官、擔任自己的幕僚,杜甫因此寫了本詩以及《嚴中丞枉駕見過》等詩作來表示謝絕。

作品原文

拾遺曾奏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

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

謝安不倦登臨費,阮籍焉知禮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作品注釋

①【遠注】拾遺貶官,從此水竹居矣。②【趙注】拾遺掌供奉,則騎馬以奉引。《後漢·劉聖公傳》:李松奉引馬驚。唐於沙苑置坊監,養馬。③《謝安傳》:安於東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子侄往來游集,餚膳亦屢費百金。④《阮籍傳》:籍性疏懶,禮法之士,疾之如仇。⑤《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作品鑑賞

上四,答嚴詩前四句。下四,答嚴詩後四句。嚴曰“何須不著鵕冠”,蓋勸之仕也。公答曰“拾遺奏書,奉引騎馬”,見斥官之後,無復此興矣。嚴曰“漫把釣竿,懶眠沙草”,謂不當隱也。公答曰“懶性從來,幽棲真釣”,見托跡此堂,習而安之矣。嚴曰“興發”,公答曰“登臨不倦。”嚴曰“馳馬”,公答曰“枉沐旌麾”,皆喜之也。禮法疏,先致謙詞。徑欲鋤,急待其至矣。在嚴詩固款曲而殷勤,在公詩亦和平而委婉。解者指嚴為語多刺譏,指公為始終傲岸,兩失作者之意。孔毅父《續世說》:武過草堂,公有時不冠,故嚴詩云:“何須不著鵕冠。”而公答曰:“阮籍焉知禮法疏。”以解嘲也。《杜臆》:此因後人誤讀杜句,遂有不冠之誣,而欲殺之誣,亦從此起矣。

創作背景

詩當作唐朝寶應元年(762)春,杜甫當時51歲,嚴武在長安時是杜甫的同事,當年曾一起被貶出長安。前一年十二月,嚴武開始任成都尹。在成都期間,嚴武與杜甫經常來往,也給與很大的照顧。後來杜甫還曾到嚴武幕府任職。杜甫所擔任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世才稱他為杜工部),也是嚴武向朝廷保舉的。

嚴武一生曾多次駐守四川,本詩創作於第一次鎮蜀期間,嚴武對杜甫的勸仕之意大約曾表達過多次,一直到他奉召入朝、杜甫送他到綿州時,還在動員杜甫:“試回滄海棹,莫妒敬亭詩。”(《酬別杜二》)可以說,在嚴武第一次鎮蜀期間,杜甫確實是絕意於仕進的,下了老死江湖的決心。但是送走嚴武之後,歷經了徐知道之亂,在梓州、閬州避亂流寓的一年半時間裡,杜甫的心情和想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肅宗時所立的舊案,一些遭貶斥的舊臣又得以起用,杜甫的許多故人也相繼應召入京,反映出當時形勢處於新舊交替之中,因此他的心情不再平和,變得激烈,對自己卜居成都近兩年的想法進行了否定。所以當嚴武第二次鎮蜀,杜甫旋即回到成都,不待嚴武招邀,已經于歸家興奮之際說出了“飄飄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是見疣贅,骨髓幸未枯”(《草堂》)的心裡話,大有主動請纓之意。這一回杜甫的入幕,實在不見有推辭之跡。

嚴武在《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中邀請杜甫到成都城遊玩,深意是勸他為官,但杜甫在本詩說,如果您能枉駕出城到草堂來,我可以在雜草叢生的門前用鋤頭開出一條路來。這是客氣話,也是對嚴武的邀請。同時也謝絕了嚴武勸仕的好意。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