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丹經》

《太極丹經》

《太極丹經》作者: (明)張三豐 ,孔德 註解,於2011年由海南出版社以簡體中文出版,16開開本。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太極丹
作 者:(明)張三豐 ,孔德 註解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太極丹經太極丹經

出版時間:2011-8-1
ISBN:9787544339414
開本:16開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太極丹經:張三豐內丹養生修煉秘法》是武當三豐猶龍派太極丹法傳人孔德先生繼《易筋洗髓大全註解》、《樂育堂語錄註解》之後的又一部丹經巨著。自1997年在《武當》雜誌上連載以來,頗受內丹養生學界的關注,成為武當文化研究領域重要的學術成果之一。《太極丹經:張三豐內丹養生修煉秘法》擷取1926年上海中原書局印行版《三豐全書》中的《天口篇》、《大道論》、《<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以及《玄要篇》等核心篇目進行註解,所選內容基本涵蓋了張三豐內丹及道學思想體系。
在書中,孔德以實證實修之效驗暢言大道真諦,詳述玄關法竅,詮釋火候細微,傳承丹道正宗,並對張三豐及前人丹經中秘而不宣的法訣隱語集中闡解,使功理功法有章可循、通俗易懂;同時又結合現代社會的養生觀點去解讀太極丹經,使仙學愛好者即便身處市廛塵俗,也能性命雙修。在今天,《太極丹經:張三豐內丹養生修煉秘法》對學術界研究中國丹道文化提供了許多新的視角,無疑具有正本清源、指點迷津的重要作用與價值。

作者簡介

孔德,1947年生,當代著名道家仙學內丹養生家。武當三豐猶龍派太極丹法傳人,武當三豐蓬萊派第14代傳人。2007年9月退休前任《武當》雜誌副主編。三十餘年來,如魚得水,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尤以內丹學造詣不凡而蜚聲海內外。

目錄


前言
上卷
天口篇
正教篇
儒書篇
禪旨
玄音篇
五德篇
孝行篇
淫惡
施報篇
盈虧篇
毀譽篇
修短篇
窮達篇
人品篇
快活篇
能讓篇
忠恕篇
虛無篇
養生篇
五劫篇
敬神篇
愛人篇
醫藥篇
相卜篇
堪輿篇
大道論
上篇
中篇
下篇
《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
第一首:無根樹,花正幽
第二首:無根樹,花正微
第三首:無根樹,花正青
第四首:無根樹,花正孤
第五首:無根樹,花正偏
第六首:無根樹,花正新
第七首:無根樹,花正繁
第八首:無根樹,花正飛
第九首:無根樹,花正開
第十首:無根樹,花正圓
第十一首:無根樹,花正亨
第十二首:無根樹,花正佳
第十三首:無根樹,花正多
第十四首:無根樹,花正香
第十五首:無根樹,花正鮮
第十六首:無根樹,花正濃
第十七首:無根樹,花正嬌
第十八首:無根樹,花正高
第十九首:無根樹,花正雙
第二十首:無根樹,花正奇
第二十一首:無根樹,花正黃
第二十二首:無根樹,花正明
第二十三首:無根樹,花正紅
第二十四首:無根樹,花正無
下卷
玄機直講
煉丹火候說二篇
返還驗證說
服食大丹說
一粒黍米說
登天指迷說
《九皇丹經龍虎鉛汞論》
《呂祖百字碑》注
道言淺近說
附:三豐先生輯說
玄要
仿古二章
上天梯
親口訣
答永樂皇帝
道情歌
煉鉛歌
先天一炁
鉛火歌
了道歌
打坐歌
道要秘訣歌
金丹詩二十四首
後記

試讀章節

【文譯】有人這樣問釋迦牟尼:“作為像您這樣一個修道者,取名一個‘釋’字,它的意思是什麼?”釋迦牟尼說:“我追求的是解脫,不受一切執著的束縛,所以用了‘解脫’之義的‘釋’字開門立教。選取的是‘釋’字的‘解脫一切關係’的意思。”有人這樣問觀世音大士:“作為像您這樣一個修道者,取名一個‘佛’字,它的意思是什麼?”觀世音大士說:“我追求的是超乎常人的覺悟,名為‘佛’(“佛”,“弗人”也。“弗”,“非”也。“非常人”、“超常人”之義也)。所以我以‘超乎常人的覺悟’之義的‘佛’開門立教,取‘超乎常人的覺悟並去覺悟一切常人’的意思。”因為早有了上述人們共知共認的說法,所以我才理解“釋”的主要意義在於超脫凡世;因為早有了上述人們共知共認的說法,所以我才理解“佛”的主要意義在於覺醒凡世。千百年來此類說教的經典被信徒珍藏的有好幾百部,珍貴到文字都是描金書寫。當然,總的內容無非都是教化人們淨化超脫世俗污垢的心靈,對沉迷在凡塵苦海能夠驚醒覺悟,落一個心性上的徹底清淨。所以說,要先具備釋迦牟尼的清淨,繼而再具備觀音大士的清淨。釋迦牟尼的清淨旨在從人心性的源頭來徹底解決清淨的問題,觀音大士的清淨則是要將這種清淨培育的方法傳播給社會大眾。但是人們務必要清楚,無論是釋迦牟尼,還是觀音大士,他們的清淨,一方面講,並不是執著於什麼清淨;一方面講,又並非讓這種清淨歸於寂滅毀亡;另一方面講,也不是死死守住這種清淨不放,唯恐它丟失。要追求的實質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清淨,圓通無礙的清淨。在應對一切事物的時候,既要貫徹清淨,又不執著於清淨。看似不怎么清淨,實際非常清淨;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清淨。如此才算得上廣大的清淨,圓滿的清淨。
修“道”的態度是要辯證再辯證,容不得絲毫的偏執。比如人們誦讀佛典,領悟佛陀的理論時,必須保持一顆清淨之心,必須樹立一顆覺悟之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