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憲章》

《大西洋憲章》

《大西洋憲章》,又稱《羅斯福邱吉爾聯合宣言》,於1941年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簽署的聯合宣言。蘇德戰爭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兩國首腦於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舉行大西洋會議。在1941年8月13日簽署了《大西洋憲章》,14日正式公布。

簡介

《大西洋憲章》《大西洋憲章》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8月9日~12日,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島普拉森舍灣的美國軍艦上舉行會晤,雙方就蘇德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形勢、兩國關係和對德、對蘇政策,以及戰時和戰後世界重要問題等進行了磋商,最後簽署了《大西洋憲章》。該憲章對鼓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和促進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8月14日,《大西洋憲章》正式公布。9月24日在倫敦舉行的同盟國會議上,蘇聯、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波蘭、荷蘭、挪威、南斯拉夫、盧森堡和自由法國的代表同意憲章的基本原則並加入憲章。

產生背景

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在1941年7月3日的廣播演說中表示,蘇聯的衛國戰爭,不僅是為了保衛蘇聯,而且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這促使英、美政府要對法西斯侵略和戰爭目的表明自己的態度。

1941年8月,羅斯福、邱吉爾分別率領本國政府的官員乘軍艦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舉行會談,最後於8月13日簽署了聯合聲明,14日正式公布,史稱《大西洋憲章》。聲明宣布了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處置。聲明稱英、美兩國並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凡未經有關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領土改變,兩國不願其實現。兩國宣稱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待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後,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的保證。兩國相信世界所有國家,無論為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兩國贊助與鼓勵其他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對於軍備的沉重負擔。

大西洋憲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於動員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意、日侵略者,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美國作為一個尚未參戰的國家,與英國一起發表如此明確的聲明,對德、意、日法西斯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大西洋憲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爭奪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國依仗其經濟實力而極力強調把“機會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則塞進憲章,這反映了美國要爭奪英國殖民地的心情。

總的說來,大西洋憲章不僅標誌英、美兩國在反法西斯基礎上的政治聯盟,而且也是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1941年9月,在倫敦召開了討論大西洋憲章的同盟國會議。英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希臘、挪威和“自由法國”參加了會議。實際上,大西洋憲章已成為這些國家繼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綱領。

蘇聯政府為了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促進反法西斯聯盟進一步加強,於9月24日發表聲明,贊同憲章的基本原則,同時明確表明了自己的原則立場:當前必須集中力量,儘快地解放被希特勒奴役的各國人民,在戰後必須消滅法西斯。羅斯福和邱吉爾兩巨頭在泊於大西洋的軍艦上經過一連串高度機密的會晤,同意發表一個闡明戰後世界基本原則的美英聯合聲明。

主要內容

《大西洋憲章》奧古斯塔號戰艦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和代表聯合王國國王陛下政府的首相邱吉爾先生曾舉行會談,認為應當公布某些有關兩國國策的共同原則,他們希望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改善世界的前途。 

第一,他們的國家不尋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

第二,兩國反對不符合有關民族自由表達的願望的領土變更。

第三,兩國尊重各國人民選擇他們在其管轄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兩國主張凡是被強制剝奪主權和自治權的民族恢復這些權利

第四,兩國在適當照顧到它們現有的義務的條件下,力圖使一切國家,不論大國或小國,戰勝國或戰敗國,在平等條件下進行貿易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取得為其經濟繁榮所必需的原料。 

第五,兩國願意在經濟領域內促成一切國家之間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於使所有國家改善勞動標準,發展經濟,享有社會安全。

第六,在最終摧毀納粹暴政以後,兩國希望見到建立這樣一種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內安居樂業,保證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過無所恐懼、不虞匱乏的生活。 

第七,這樣的一種和平應當使所有的人能夠在公共海洋上下受阻礙地航行。

第八,兩國相信,世界上一切國家,基於實際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如果在自己的國界以外進行侵略威脅或可能進行侵略威脅的國家繼續使用陸海空軍備,就不能保持未來的和平。兩國相信,必須在建立更廣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體系以前解除這類國家的武裝。兩國也將贊助和提倡一切其他實際可行的方法,以減輕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在軍備方面的沉重負擔。 

這項聯合宣言的影響深遠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在名義上仍屬中立,卻會同一個交戰國發表這樣的宣言,僅就這一事實而論,就是驚人的。宣言中包括有“最終摧毀納粹暴政以後”的詞句(這是根據我的原稿中的一句話寫的),這等於一個挑戰,在平時這種挑戰意味著戰爭行動。最後,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最後一節的現實意義。這一節清楚而鮮明地宣告,在戰後,美國將和其它國家聯合起來維持世界的秩序,直到建立起一種較好的局面為止。

語錄

第一是在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人都有言論與表達意見的自由

第二是在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三是免於匱乏的自由,保證世界一切地方,每一個國家的居民都能過一種健康的和平生活

第四是免於恐懼的自由,使世界上一切地方,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向任何鄰國發起侵略行動。

原文摘錄

《大西洋憲章》《大西洋憲章》奠定了現在的和平
“在最終消滅納粹暴政之後,兩國希望可以建立使各國都能在其本國境內安居樂業,保證使全世界所有人類都能無所恐懼不虞匱乏地生活的和平。”

“兩國相信世界上所有國家,不論出於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最後都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只要各國繼續使用陸海空軍軍備,以在其邊境以外實行侵略相威脅,或有此可能,就無法保持未來的和平,因此,兩國認為,在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尚未建立以前,各國必須裁軍。同時,兩國將幫助並鼓勵其他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軍備負擔。”

歷史意義

《大西洋憲章》《大西洋憲章》
大西洋憲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於動員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意、日侵略者,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美國作為一個尚未參戰的國家,與英國一起發表如此明確的聲明,對德、意、日法西斯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大西洋憲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爭奪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國依仗其經濟實力而極力強調把“機會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則塞進憲章,這反映了美國要爭奪英國殖民地的心情。

大西洋憲章不僅標誌英、美兩國在反法西斯基礎上的政治聯盟,而且也是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1941年9月,在倫敦召開了討論大西洋憲章的同盟國會議。英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希臘挪威和“自由法國”參加了會議。實際上,大西洋憲章已成為這些國家繼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綱領。

蘇聯政府為了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促進反法西斯聯盟進一步加強,於9月24日發表聲明,贊同憲章的基本原則,同時明確表明了自己的原則立場:當前必須集中力量,儘快地解放被希特勒奴役的各國人民,在戰後必須消滅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日期

簽訂國家

條約內容與意義

《鋼鐵條約》 1939年5月22日 納粹德國、義大利 象徵德意同盟,讓兩國在國際威脅或戰爭中,互相提供軍事支援,並加強軍事與戰時生產。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8月23日 蘇聯、納粹德國 該條約的簽訂使蘇聯得以暫時置身於戰火之外。但希特勒之所以簽訂條約完全是為避免兩面作戰的權宜之計。
《蘇日中立條約》 1941年4月13日 蘇聯、日本 該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大西洋憲章》 1941年8月13日 美國、英國 美國作為一個尚未參戰的國家,與英國一起發表如此明確的聲明,對德、意、日法西斯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是該條約也反映出英、美存在爭奪殖民利益的矛盾。
《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27日 中國、美國、英國 《開羅宣言》從內容上規定了戰爭的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對德日提出了其侵略行為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它是二戰時期重要的里程碑性的檔案之一,具有相當的法律效力和意義。
《德黑蘭宣言》 1941年12月1日 蘇聯、美國、英國 宣言發表的同時,還秘密簽訂了對德作戰的《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它規定盟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實行“霸王戰役”計畫,發動“諾曼第登入”的時間。
《雅爾達協定》 1945年2月4-11日 蘇聯、美國、英國 該協定是蘇、美、英三國就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條件的秘密協定。協定就結束戰爭和安排戰後世界政治等重大問題達成一系列協定和諒解。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 中國、美國、英國 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中、美、英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同時,公告明確規定釣魚島不屬於日本領土。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5年8月14日 中國、蘇聯 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就對日作戰後期及戰爭結束後解決雙方爭議問題的一個條約。根據條約換文,民國政府將依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