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會議(Tehran Conferenc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會議。1943年反法西斯戰爭各主要戰場形勢發生根本轉折,盟國已經取得戰略進攻的主動權。為商討加速戰爭進程和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美、英、蘇三國首腦於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蘭舉行會晤。

會議背景

德黑蘭會議德黑蘭會議

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和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英美兩國同蘇聯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對德國作戰。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領銜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對抗德、意、日法西斯。這樣,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形成了。

當史達林格勒會戰取得勝利以後,如何協調行動,共同作戰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1943年11月下旬,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都來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商量對德作戰的軍事問題。這是他們之間舉行的第一次會晤。

會議內容

11月28日,是一個美麗的星期天。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氣候溫和。下午3點鐘,在正式開會前一小時,史達林身著蘇聯大元帥的咔嘰制服,胸前佩戴列寧勳章,從蘇聯人的住地,走到美國人住的別墅來拜會羅斯福。羅斯福在1933年當選美國總統,因為在整頓美國經濟上有過很大作為,竟破例地連任了四屆總統(美國總統一般只連任兩屆)。他患過小兒麻痹症,走路不方便。這時候,他穿了一套藍色便服坐在輪椅上,對史達林說:“見到你很高興,我早就想同你見面了。”史達林也微笑著回答說;“我也很希望會見你。”下午4時,三國領導人會議正式開始了。羅斯福主持了第一次會議,他首先致詞說:俄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第一次作為家庭的成員相聚一堂。我們所抱的唯一目標,是贏得戰爭的勝利。希望自由討論,暢所欲言。邱吉爾接著說:這次會議也許象徵著人類有史以來,整個世界力量空前的大聚會,人類的幸福及命運已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史達林也說:美英蘇三大國的友誼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很好利用這個機會。在第二次會議以前,邱吉爾奉英國國王之命,向史達林贈授了為紀念光榮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而特別設計鑄造的寶劍。史達林把寶劍舉到唇邊,輕吻劍鞘,然後把寶劍交給身旁的伏羅希洛夫元帥,再由他交給蘇聯的儀仗隊捧出去。這些言辭和舉動都為會議創造了友好的氣氛。

但是,當討論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他們就發生了分歧。這次會議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敗德國法西斯,早日結束戰爭問題。更具體地說,就是如何儘快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當時,蘇聯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美英在歐洲西部開闢另一條戰線,牽制德軍,縮短戰爭時間。史達林早在1941年就幾次要求英國開闢第二戰場,卻遭到了邱吉爾的拒絕。後來美國和英國國內也掀起了要求開闢第二戰場的聲浪,兩國才制定了代號是“霸王”戰役計畫,準備在1944年從法國諾曼第登入。

現在,德黑蘭會議討論到這個問題,邱吉爾卻又把他早就提出的“地中海戰略”的主張拿出來,主張英美從地中海進攻義大利,再往巴爾幹進軍。

史達林反駁邱吉爾說:“進行地中海戰役對打敗德軍意義不大,巴爾幹離德國心臟太遠。所以,還是儘快進行‘霸王’戰役好。”

史達林史達林

邱吉爾思索了一陣,又提出兩路並進的辦法,實際上還是想把巴爾幹作為主要戰場。

這時候,連羅斯福也覺察出邱吉爾的用心了。他知道邱吉爾是想從巴爾幹打進中歐,不讓蘇聯紅軍進入奧地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羅斯福並不同意邱吉爾的意見。他說:“如果在地中海登入作戰,就會把戰役推遲兩三個月,我是不想推遲‘霸王’戰役的。”

經過反覆爭論,最後三國達成了一致協定,在1944年5月,英美將實行“霸王”戰役並進攻法國的南部。史達林也答應同時發動攻勢,阻止東線德軍西調。蘇聯還準備在打敗德軍後,對日本宣戰。

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史達林十分關心開闢西歐戰場的“霸王”行動,要求立即確定其開始日期;邱吉爾先是堅持其進軍巴爾幹的計畫,繼而又提出從巴爾幹和西歐兩路攻入歐洲的新方案,極力迴避發起“霸王”行動的確切日期;羅斯福則居中調和,但傾向史達林的意見,表示不想推遲“霸王”行動。三方最終就對德作戰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簽署秘密作戰計畫(即《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規定“霸王”行動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同時發起;屆時,蘇軍將在東線發動攻勢,以阻止德軍由東線向西線調動。

會議就對德作戰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上出現了很大分歧,但爭論主要在史達林和邱吉爾之間展開,而羅斯福則以調停者的姿態出現。會上在對德作戰的戰略問題上意見不一。邱吉爾以各種藉口想繼續拖延第二戰場的開闢,振振有詞地為他的巴爾幹方案辯解。對此,羅斯福說過:"每當首相為穿越巴爾幹攻入歐洲的戰略辯護時,房間裡每個人都非常清楚他的真實意圖。大家都明白,他是想切入中歐,使紅軍不能進入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如有可能,甚至不讓紅軍進入匈牙利。"

美國在會議上堅持早先在英美魁北克會議上確定的"霸王"戰役,即在1944年5月1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計畫。美國認為,在法國登入,是到達德國心臟地區的最短路線,可以"減少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和儘快贏得戰爭",然後換取蘇聯在遠東對日作戰。美國不願為英國擴大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去冒險。在時間上,美國也不願再往後推, 否則就要失去"上場爭奪最後一分"的機會。史達林緊緊抓住第二戰場問題不放,要求立即給"霸王"計畫確定日期,任命指揮官並提議英美在法國南部、蘇軍在東線發動攻勢互相配合。由於羅斯福基本同意史達林的意見,三巨頭終於達成協定。史達林在會談中曾表示,在打敗德國後,蘇聯將對日作戰。會議期間,羅斯福單獨同史達林討論了在戰後建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的問題。雙方交換了各自的構想,但未作出具體安排。

三國首腦就戰後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交換了意見。三國都在考慮採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德國不能再發動新的戰爭。羅斯福建議把德國分成五個自治邦,邱吉爾主張把德國分成兩個部分。史達林則主張嚴懲戰犯, 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活,並在德國(以及日本)邊境控制某些戰略基地。

三國首腦承諾在戰後要重建一個獨立的、強大的波蘭,並初步商討了波蘭疆界的變更。蘇聯原則上同意邱吉爾提出的聲明,即"波蘭國家和人民的本土應位於所謂的寇松線和奧德河線之間",但要求把哥尼斯堡劃歸蘇聯。 三國首腦表示決心"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都將共同協作"。但是實際上,邱吉爾仍在尋找機會挽救他的地中海計畫,辦法是說服土耳其人參戰和說服美國人放棄已答應蔣介石的安達曼群島兩棲作戰。於是在12月2日至6日舉行了第二次開羅會議。羅斯福雖然在遠東問題上作了讓步,但由於土耳其不願冒險,使邱吉爾的巴爾幹方案終成泡影。

羅斯福為了不失去幾百萬美籍波蘭裔選民的選票,不願公開表態。會議最後通過了《德黑蘭宣言》。

德黑蘭地標自由紀念塔被譽為“伊朗的大門”德黑蘭地標自由紀念塔被譽為“伊朗的大門”

12月1日會議結束時,三國首腦發表《德黑蘭宣言》。宣言指出蘇美英三國已經議定關於消滅德軍的計畫,並已就從東面、西面和南面進行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時間商得完全一致的協定;號召所有國家積極參加對德作戰,並歡迎它們參加戰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會議還通過蘇、美、英《關於伊朗的宣言》。宣言承認伊朗在對德戰爭中所做貢獻,同意給予經濟援助,並贊成伊朗維持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願望。

會議還就波蘭邊界、戰後處理德國的原則、建立國際組織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並討論了盟國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同意歐洲戰爭結束半年後參加對日作戰。

議的主要內容有:

①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問題。決定於1944年5月在法國南部開闢第二戰場;

②就戰後成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問題交換了意見;

③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討論,三國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

④波蘭問題。三國一致贊成戰後重建獨立的波蘭,其邊界西移,將德國東部的部分地區併入波蘭;

⑤蘇聯對日作戰問題。蘇聯表示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並提出歸還整個庫頁島等條件。

會議簽署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三國表示今後將“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著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制的真忱”(這些表示在日後的歷史中都被證明不過是一席冠冕堂皇的逢場空話)。

合眾國總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聯合王國首相,經過相互協商並與伊朗首相協商後,願意就三國政府在與伊朗的相互關係上取得的一致意見發表聲明。

合眾國、蘇聯、聯合王國政府承認伊朗對為反對共同敵人而戰的事業所給與的幫助,特別是為方便向蘇聯運輸國外物資所提供的援助。

三國政府認識到戰爭對伊朗造成的特殊的經濟困難,並且同意,儘管三國在全世界的軍事行動需求極大,而且目前世界普遍感到民運運輸工具、原材料及生活供應品之不足,仍將一如既往,向伊朗政府提供可能提供的經濟援助。

關於戰後時期,合眾國、蘇聯、聯合王國同意伊朗政府的觀點,伊朗在軍事行動結束後面臨的任何經濟問題,都將與其他聯合國家遇到的經濟問題一起,由為討論國際經濟問題而召開的會議或成立的國際組織充分加以研究。

合眾國、蘇聯、聯合王國政府與伊朗政府一致希望保持伊朗的完全獨立、主權和領土不受侵犯。它們期望,伊朗與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一起,按照所有四國政府都已簽字的大西洋憲章的原則,參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與進步的確立。

邱吉爾

史達林

羅斯福

1943年12月1日

主要決議

德黑蘭會議德黑蘭會議

1,成立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

2,蘇聯可得波蘭東部一些土地作報酬。

3,通過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即諾曼第登入

4,蘇聯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但要求以獲得整個庫頁島為回報。

影響

德黑蘭會議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畫,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