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後方:抗戰八年流亡曲》一段塵封七十年的非常記憶。內容簡介
經歷了失學、失業、流浪的痛苦:見證了日軍的血腥屠殺:見證了中國軍人的奮勇抵抗凇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隨棗會戰場場會戰空前慘烈張白忠、郝夢齡犧牲了,李家鈺、呂公良倒下了數十個將領慷慨捐軀上百萬將士血染沙場這是血寫的歷史。這是民族的壯歌這不僅是一首個人抗戰流亡曲,也是一部全民抗戰的壯烈史詩作者簡介
正一,江蘇無錫人,1926年出生。1937年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在大後方逃難流亡。日本投降後返回故鄉。先後在上海申新第一紡織廠、中共上海長寧區區委工作。1956年1964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學習和工作,1964年1977年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1977年1990年先後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90年以後旅居加拿大,繼續從事文學創作和魯迅研究。目錄
自序“抗戰的一天來到了!”/1第一章逃難投親大武漢/001
第二章三軍將士顯神威/039
第三章輾轉長衡行蹤未定/073
第四章初抵桂林略志血債/089
第五章灕江邊的學校(上)/135
第六章灕江邊的學校(下)/167
第七章山谷里的工廠(上)/211
第八章山谷里的工廠(下)/237
第九章興安去來/287
第十章疏散前後/315
第十一章奔波桂黔道/329
第十二章蒞臨霧重慶/355
第十三章鬼子終於投降了/383
第十四章心香一瓣獻忠魂/405
後記勿忘歷史/420
前言
日本侵略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被稱為“倭寇”而受日本統治者支持的若干海盜集團。他們任意侵犯我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沿海地區,全都遭其侵犯,而以魯蘇浙閩四省受害最烈,被殺害的民眾達數十萬之多,財產損失不可勝數。
直到十六世紀60年代,明朝嘉靖年間,由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率部堅決清剿,血戰多年,再嚴加防範,方才將寇患完全平定。
後來,十九世紀,日本統治集團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便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於1894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腐敗的清政府戰敗,1895年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包括割讓了台灣。
進入二十世紀,1900年,日本參加了企圖瓜分中國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大肆屠殺平民,掠奪文物財物。接著,又從“庚子賠款”中分得巨額贓款。
精彩書摘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這兩大河流,把武漢分成了“三鎮”——武昌、漢口、漢陽。
武昌,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起義成功的地方,也是湖北省的省會。漢口,古名漢皋,與廣東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合稱四大名鎮。漢陽,則是清末中國第一個鋼鐵企業漢陽鐵廠的所在,直到抗戰初期,漢陽兵工廠仍在大量生產名為“漢陽造”的步槍,以供前線之需。
武漢的交通,從水路往西,經過沙市和宜昌,可以進三峽,入巴蜀,往東則可以下贛皖,通吳越,扼守長江中游的咽喉,是東西交通的樞紐。從陸路看,武漢雄踞華中,北連豫魯,遠達燕晉;南越洞庭,可抵兩廣,乃南北交通的要衝。所以古稱“九省通衢”。
到了二十世紀,清末民初,現稱“京廣”的平漢與粵漢兩條鐵路先後建成,武漢又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銜接點。1937年抗日軍興,由於武漢處在首都南京與陪都重慶的居中點,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尤其因為“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江南成為前線,而南京“中樞”的黨政軍機關,在西遷重慶過程中,大多先在武漢落腳,然後溯長江進入四川。
與此同時,長江下游的工礦企業也大量內遷,首先遷到武漢,然後根據情況再度西遷。據不完全統計,內遷工廠共六百四十家,器材設備約十二萬噸,在大後方——西南各省建成了門類大致齊全的戰時工業基地,推動了內地工業的發展,產品既供應後方的民用,又供應前線的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