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寡民》

《大國寡民》是十本關於"記錄歷史的書籍。

大國寡民 特色及評論

一瓶濃硫酸把武芳變成了“鬼”,慘絕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慘之夜。大門敞開,多人參與施暴,集體圍觀不救。.
司法機關辦案不力,開脫罪犯,蹊蹺環生,案件久拖三年不決,只因涉及一個副市長的二公子和陝西“精神文明”典型烽火村。武芳忍受強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狀不輟。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慘無人道”,行使人大幹預權力,一名罪犯被誅,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認為還有參與犯罪過程的嫌疑人漏網,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創造了奇蹟,令人驚嘆。烽火村好惡鮮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屬,武芳被迫流落他鄉。
硫酸毀容毀身案揭開了一段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作者從八年武芳案追蹤到烽火村四十餘年歷史的追蹤。...

大國寡民 內容簡介

一瓶濃硫酸把武芳變成了"鬼",慘絕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慘之夜。
大門敞開,多人參與施暴,集體圍觀不救。
司法機關辦案不力,開脫罪犯,蹊蹺環生,案件久拖三年不決,只因涉及一個副市長的二公子和陝西"精神文明"典型烽火村。武芳忍受強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狀不輟。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慘無人道",行使人大幹預權力,一名罪犯被誅,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認為還有參與犯罪過程的嫌疑人漏網,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創造了奇蹟,令人驚嘆。烽火村好惡鮮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屬,武芳被迫流落他鄉。
硫酸毀容毀身案揭開了一段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作者從八年武芳案追蹤到烽火村四十餘年歷史的追蹤。

大國寡民 本書前言

關於"記錄歷史"/盧躍

一個村莊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沒有什麼了不起,任何一個村莊都有這種可能。烽火與其他的村莊不同的是,它有一個非同小可的人物,有一段長勝不衰的歷史,一個人和一段歷史在這塊土地上營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種氣氛釀成了武芳的悲劇,居然能把如此重大惡性又如此簡單明了的案件的情節和細節瞞住,並決定了武芳案的現狀。僅僅把眼光盯在案件上--雖然搞清楚案件的來龍去脈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僅僅去追蹤犯罪動機並對犯罪原因作出一般性的社會解釋--雖然犯罪動機和社會原因的探尋是武芳案重新調查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於武芳案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王保京和烽火村的歷史清算便不可避免了。
王保京和烽火村發跡的歷史,基本上是一個浮誇和弄虛作假的歷史。清算過程中,最讓我迷惑不解的是,撒了彌天大謊,一屁股屎,反而可以理直氣壯地從歷史走向今天,看那架式,還將光輝燦爛地走向未來。所以,對王保京和烽火材的歷史考察,主要是圍繞著與產量的浮誇和弄虛作假及其政治文化背景展開的。
當地人印象深刻的是1958年"大躍進",王保京大會小會講"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畝產小麥15萬"。除了烽火人,當地一般人並不知道奠定了王保京和烽火村政治基礎的兩次虛假產量:1952年玉米豐產地畝產玉米1200斤,1954年畝產玉米1500斤"零十三兩";不知道王保京的署名文章中聲稱可以畝產糧食240萬斤。在那荒誕的歷史斷面里,農民領袖要在政治檯面上立足,受到當權者垂青,要害不是提供一系列說法,雖然關鍵的時候提供說法也很重要,要害是"產量"。注意,不是"豐收",而是"產量"。"豐收"的含義清楚,而"產量"可以有歧義。"產量"後面再跟上"科學試驗",便可以蒙人唬人,便可以產量高而不豐收了,便可以永遠在一畝三分地里抓革命促生產、革命(精神)生產(物質)雙豐收了。科學試驗,"科學"穿著神秘的衣服,"試驗"又裝扮成了一系列不確定性的模樣,解釋起來,進可攻,退可守。
這種把戲蒙農村人不行,蒙包括記者和作家在內的城裡人綽綽有餘。當然,有些記者和作家不是被蒙的無辜者,而是懷著不同的動機自願加入了蒙人幫閒的隊伍。產量高才會豐收,他們之間有牢不可破的邏輯關係。官員們天天教農民們如何種莊稼的時候,經常出現兩個概念:一是"提高單產",二是"增加複種指數"或"增加複種面積"。就是為了提高產量,"奪 取糧食大豐收"。王保京和烽火村最精妙絕倫的經驗,是長期把"產量"與"豐收"的邏輯關係截然斷開,或者是在媒體上混淆這兩個概念,即使不豐收,也能獲得榮譽,也能獲得社會的普遍尊重。許多農民出身的官員絕對清楚裡面的訣竅,不點穿罷了,各取所需罷了。
這是一場聰明人的聚會,一場聰明人的交易,一場聰明人的默契。
烽火村自助餐開始了,人們端著盤子各取所需,川流不息。烽火村自助餐豐盛而長久,是一桌場面浩大的流水席,從50年代一直吃到90年代。
"產量"是烽火村政治合金量很高的關鍵字。考證烽火村的產量"紀錄"構成了本書主要特徵。跨度整整45年,近半個世紀!產量就是一系列數字。我以往對數字充滿了厭惡。然而,當我進入烽火村的數字世界時,內心充滿了發現奇蹟般的快樂。每一組數字仿佛就是一組會說話的歷史畫面。一個個阿拉伯字母仿佛就是一個個絮絮叨叨的小精靈,不厭其煩地給你講述過去的故事,給你一頁頁翻開真實的歷史。畝產糧食240萬斤的豪言壯語便非常隱蔽地埋在了1958年王保京一篇署名文章的尾巴里。《陝西日報》的編輯也算是沒昏了頭的高手,既不張揚,也不得罪浮誇的時代,便那么冷冷地處理了。看得見就看,看不見就算。要是有人叫真兒,說陝西人"保守",便可出示證據反駁:"保守?我陝西人浮誇全國第一!"換了湖北、河南、河北等浮誇風厲害地區的報紙便可能大炒特炒,便可能出現這樣的標題:
"青年農民科學家王保京說:糧食畝產可達240萬斤!"
《烽火春秋》的作者對數字也相當敏感。《烽火春秋》的考證具有顛覆性:1952年玉米畝產1200斤"紀錄"不確,只打了800多斤;1954年玉米畝產1500斤,可是玉米過秤時"不乾"。作者顯然對當時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了如指掌,對烽火村的情況了如指掌。我的調查考證與《烽火春秋》結論基本吻合。
後來,我甚至把枯燥數據的考證過程並在書中展示考證過程當作了審美過程。這種做法對於一些讀者來說是非常殘酷的。讀到這些數據時,沒有耐心的讀者完全可以跳開。
歷史線索便這樣連線起來了:從1952年玉米畝產1200斤到1995年產值和稅收弄虛作假,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反右,反右傾,"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評法批儒、評《水滸》批投降派、學小靳莊、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我們發現,烽火村的歷史像一個發育完整延續性極好的地層剖面,每個時代層面都能找到烽火村的"標準化石"。
我敢斷定,這是獨一無二的。
在如此大的歷史跨度下解剖一個村,由一個村的歷史進程來看一個社會的歷史進程,通過一個微觀點的考察,"一葉知秋",來把握和描述整個社會歷史演進的過程,難度可想而知。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其他社會力量的介入,鄉村社區生活的延續既是一個超穩定的靜態複製過程,又是一個口授心傳的過程,事過境遷,以往的社區生活痕跡漸漸淡忘消解,最後便丟失了。烽火村不同。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檢索了《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陝西日報》三家報紙,結果令我大吃一驚:好生了得!
我們要感謝王保京對政治的敏感和對媒體功能認識的早熟,更要感謝媒體近半個世紀時烽火村堅持不懈的關注和宣傳,這種關注和宣傳依年代在我們面前展開時,白紙黑字,很容易把我們帶進烽火村幾十年的生活,使我們可以能見度很高地觀察烽火村的歷史。所以,為王保京和烽火村建立一個"媒體報導編年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我認為,這部"王保京和烽火村媒體報導編年史"是本書有機的擴展和補充,為文學之外的其他學科研究和認識烽火村提供了可能,也為認識特定時期媒體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說,我把報告文學的文體和社會功能有意識地擴展了。工作量巨大,但是值得。
這涉及到了報告文學界長期模糊不清的一個問題,即作為非虛構文體的報告文學首要的社會功能是什麼。在我看來,首要的社會功能與新聞一樣,是"記錄歷史",選擇歷史和社會矛盾最激烈、分量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現象、事件或人物來記錄歷史。這是由非虛構義作的真實性原則決定的。真實包括情節細節的真實和歷史的真實。台灣把報告文學叫做"報導文學",就是用文學的眼光和方法報導新聞事實,比"報告文學"的定位更準確。首先是"報導",其次才是"文學","文學"的餘地非常有限,"文學"的價值非常有限。不能本末倒置。任何打著"文學"的幌子玩兒虛的玩兒飄的,譁眾取寵,任何打著"主鏇律"的幌子迴避矛盾迴避現實的閃爍其詞,都可能嚴重損害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原則,都可能嚴重損害報告文學的社會批判精神,從而失去現實和歷史的價值。不能想像,一個作家離開了中國社會多災多難的大轉型大變遷背景進行寫作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
我們不能離開我們的生存處境寫作。
我們不能避重就輕王顧左右而言他。
我們應該是也只能是歷史的一部分。

大國寡民 本書目錄

小引 血腥的風
驚怵和恐怖籠罩了這天的凌晨:1997年5月29日,正奉中央政法委書記、最高法院院長任建新和陝西省高級法院之命,起草烽火村硫酸毀容是身案複查報告的鹹陽市中級法院院長任維突然車禍死亡--
1996年10月20日,說客模進受害者武芳的隱居地,開價10萬讓她閉嘴,被嚴辭拒絕--
1996年12月9日傍晚,兩個烽火村民闖進武芳娘家,威脅武母,武母恐懼,服藥自殺,被救生還--
1997年3月,全國人大、最高法院、公安部干預未果--
1997年6月1日,警方傳喚暴力威脅武母惡徒,被圍攻毆打,派出所所長重傷住院--
1997年6月2日,縣政協委員被掀遊街,家被打砸--
1997年5月8日,行使監督權利的報社和作者被送上被告席。
第一章 武芳・人"鬼"之間
一瓶濃硫酸把武芳變成了"鬼",慘絕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慘之夜--
大門敞開,多人參與施暴,集體圍觀不救--
司法機關辦案不力,開脫罪犯,蹊蹺環生,案件久拖三年不決,只因涉及一個副市長的二公子和陝西"精神文
明"典型烽火村--
武芳忍受強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狀不輟--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慘無人道",行使人大幹預權力,一名罪犯被誅,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認為還有參與犯罪過程的嫌疑人漏網,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
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創造了奇蹟,令人驚嘆--
烽火村好惡鮮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屬,武芳被迫流落他鄉--
硫酸毀容毀身案揭開了一段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
作者從八年武芳案追蹤到烽火村四十餘年歷史的追蹤。
第二章 王保京・歷史質證
烽火村的當家人王保京、王二公子農業有恃無恐,大舉反擊:散發致《中國青年報》"公開信",運用權力,操縱法律,購買報紙版面--
武芳父母跪伏副市長兼烽火村黨總支書記王保京腳下哀號涕泗,懇求500元救女兒之命,王副市長書記不為所動,攆老人出門--
農民詩人王老九一首《王保京》敘事長詩展開王保京和烽火村的發跡歷史--
"烽火一舉,萬里為疇"--
1949年王保京冒充"陝西省偵察大隊長"詐欺,被刑事拘留--
1952年、1954年以"科學種田"的名義,弄虛作假,"創造"玉米畝產1200斤和1500斤"全國紀錄",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1958年繼續以"科學種田"的名義極言"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烽火村搭起了小麥"阿房宮",號稱畝產可達240萬斤,創全國浮誇之最,獲"農民科學家"稱號--
1959年繼續"反右傾",為1958年"大躍進"劃上了句號--
王保京平穩過渡,並摸到了"反右不反'左'"、"寧'左'勿右"的脈搏。
  第三章 王行興・四十年徘徊
追隨王保京四十年的原烽火村黨總支副書記王行興經歷了心靈的煉獄,用日記為自己營造了一個世界:1960年王保京等九個農民上大學,鬨動全國,王行興是其中一個--
50年代王保京和烽火村的荒唐做法達到極致,宰牛殺狗,熬湯作小麥肥料--
烽火60年代繼續成為西北和陝西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64年遭受第一次挫折--
70年代王保京東山再起,隱瞞土地,浮誇產量,騙取榮譽,騙取權力,任地委副書記兼縣委書記兼黨支部書記--
王保京政治權術:"製造輿論","敢於用權","高度集權"--
王保京和烽火村在批林批孔、評《水滸》、批"周公"、"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學小靳莊等政治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各級組織向烽火村"輸血"數百萬,以扶植"典型"--
媒體圍繞王保京和烽火村,從50年代到現在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80年代初對烽火大清算,王保京運用媒體和權力反擊得手,有驚無險,平穩過關,改任鹹陽市副市長、市委常委。
  第四章 郭裕祿・金沙灘
政治陷害:全國勞模、袁家村黨支部書記郭裕祿一腔悲憤,只因替武芳伸冤、在縣委常委會上揭露王農業弄虛作假企圖騙取"全國勞模"榮譽醜行--
王保京按照自己的道路設計兒子的前程,受到郭裕祿阻擊而流產--
郭裕祿和袁家村發展的歷史,一個逃荒移民村,一個自然資源短缺、靠原始積累逐步壯大的歷史--
袁家村,禮泉縣唯一能與烽火村分庭抗禮的實體--
烽火王保京和袁家郭裕祿"兩個勞模之爭",陝西歷史和今天一個是非不清的"公案",同時又構成了認識"鄉土政治"的一條線索--
靠拾羊糞蛋兒發展起來的袁家村,靠弄虛作假和國家輸血扶植起來的烽火村,兩個典型的兩條發展道路。
尾聲 人世蒼茫
偏重於滑稽劇效果的結局:對郭裕祿的政治陷害失敗,硫酸毀容毀身案和烽火村歷史被揭露,郭裕祿突然接到通知,省委書記要來"做兩個勞模的團結工作"--
肯定王保京和烽火村:一個好班子,一個好隊伍,一個好帶頭人--
一場尷尬的"鴻門宴",席上觥籌交錯,席下暗中較勁--
媒體轟炸,全面肯定烽火50年代以來的"成就"--
西安法庭開庭結束,武芳在眾日暌睽下走上被告席,與作者互道珍重--
1997年8月29日,西安中級法院作出裁決:王保京、王農業、烽火村委會訴《中國青年報》和作者"名譽侵權案"因涉及刑事問題,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裁定,本案中止審理--
馬拉松和曖昧不清的武芳案複查--
在一些領導的支持下,烽火村加緊活動,力圖讓武芳案嫌疑人王農業繼上屆任省人大代表之後,連任1998年省人大代表--
這便是50年代以來烽火材的"尾聲",這便是1988年武芳案以來的"尾聲"--
這是王保京和烽火材以及武芳案最"美好"的"尾聲"嗎?
  附錄一 媒體報導編年史
--王保京和烽火材50年代-90年代(不完全統計)
附錄二 當前形勢懷感
--1962年5月10日陝西鹹陽戶縣楊偉名等三個村幹部給黨中央的信
後記

大國寡民 文章節選

燈滅了,門開著。武芳看見院子裡有許多人。他們仿佛是來參加一場盛大的宰殺犧牲並供奉犧牲的聚會。武芳拚命想跟著王農業撲向門外,王茂新卻在後面緊緊地抱住了她的腰。武芳朝門外伸出雙手掙扎,早已等在門外的人緊跟著進來了,抓住她的兩隻手往裡推。進來的人"是一個膀大腰圓的短頭髮女人"。
此時,她離門回只有一步之遙,離屋外的人們只有一步之遙。屋子裡一片漆黑,門外院子裡卻是白天一樣u亮。她在呼喊,她在求救,她相信全村的人都能聽見她悽厲的喊叫聲,但是沒有人理她……她被扳倒了……王茂新在踢她的頭……王茂新在踢她的腰……胖大女人騎坐在她的肚子上……胖大女人摁她的頭,俯身咬她的臉……武芳銜住了胖大女人的手指頭,"心裡恨得想把它咬斷,但是不敢"……不敢?她今天難以理解,當時為什麼不敢。他們早就對暴力的後果不管不顧了,而她卻要擔心後果。軟弱,無助,恐懼?或許心底深處還有那么一丁點希望?……她在地下側臉一望,門仍然開著,院子裡影影綽綽仍有許多人,燈光極度眩目。這燈光令人恐怖。這燈光令人驚悸。這燈光令人厭惡。這燈光令人絕望。本來她多么想撲向她的懷抱,讓她來解救她,讓她來溫暖她,讓她來照亮她的前途……她的心被這燈光一片一片撕碎了……屋裡的暴力與黑暗此時已和屋外的光明沆瀣一氣……一股液體衝著她的臉倒下……液體接觸到皮膚的一剎那,是那春天的夜空滿飄而至的清涼幻覺,轉瞬便是瘋狂的燒灼,刻骨銘心的燒灼……啊!硫酸!王茂新說過他帶了硫酸!……一瓶濃硫酸!……硫酸流進了她那美麗的眼睛。
--武芳的母親說:"我四個女兒芳兒長得最好看。她那雙眼睛好像永遠在笑。"--上帝在創造人的時候,給人的靈魂開了兩個玲攏剔透的窗戶,十分勻稱地鑲嵌在人的鼻翼兩旁。世間萬物有多少美麗的景象通過這兩扇窗戶攝進記憶啊!此刻,那"永遠在笑"的靈魂正在迅速地消解、潰爛。硫酸分子在眼眶裡肆無忌憚地滲透、擴散、瀰漫,摧殘著人身上最精妙絕倫的部分,摧殘著人身上最美麗的部分……"啊!……救命啊!……媽呀!……你咋不來救我呀!……"……屋外屋內的人沒人理她,沒人在乎她……她本能地用手護住眼睛,使勁揉眼睛,結果卻是更猛烈的燒灼……硫酸在不斷地傾倒……硫酸又向她那茂密烏亮、每次梳洗時都像黑瀑布一般奔瀉而下的長髮撲去……硫酸分子貼著顱骨的曲線蔓延,毀滅性地動搖著頭髮的全部基礎。如同剛剛鋪就便要揭走的人工草坪……頭顱在燃燒。頭髮在燃燒。她的意識已被燒成了一片空白。她的臉在劇烈地潰爛,變形……硫酸撲向耳朵,耳朵便像蠶食桑葉般地沒了……"媽呀!……你咋不來救我呀!……"……撕心裂肺的嚎叫,喚來的不是媽媽,而是一個接一個的幫凶!……她的抵抗如同她的面容,已被徹底摧毀了。但是罪惡並沒有停止……除了屋裡的兩個兇手外,又有人進來了……又有人進來了!……她已經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有人脫她的外衣,把她的毛衣往上掀……有人解她的褲帶,把她的褲子往下扒……有人脫她的襪子……硫酸倒向了乳房,然後倒向上腹部、下腹部、大腿根部…… 後經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燒傷科診斷
1.硫酸燒傷頭、面、頸、胸、腹、背、臀、雙上肢、右下肢,燒傷面積23%,具呈三度燒傷,伴顱骨燒傷。
2.雙眼角膜燒傷後混濁(右眼部分恢復視力)。
3.右耳廓燒傷後缺損。外耳道燒傷,鼓膜穿孔。
4.右手背伸直肌健部分缺損。
眼前的情景,真是不忍描述:大片顱骨燒傷外露,左眼失明,右眼幾乎失明,右耳已燒成了一個"焦枝",乳房燒毀,右手殘廢……

大國寡民 作者介紹

盧躍剛, 1958年出牛,四川人。中國青年報社新聞中心副主任,主任記者。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主要作品:
  小 說:《潮地》《霧域》
  報告文學: 《創世紀荒誕》/ 《超越世紀:性藝術在中國》 /《關廣梅現象回顧》 /
《辛未水患》 /《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 /《以人民的名義》 /《春天裡的神話》 。
鄉村八記》 /《在那酒神徘徊的地方》/《在底層》
報告文學 《創處紀荒誕》獲1988"中國潮"報告文學徵文獎;《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獲《中國作家》1990-1992優秀報告文學頭獎,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首屆"中國報告文學獎",《時代潮》1993全國紀實文學特等獎;報告文學《以人民的名義》獲《當代》1993優秀報告文學獎,《當代》1988-1996優秀報告文學獎,《中華文學選刊》1992-1996優秀報告文學獎;《藤崎一年》獲《青年文學》1989-1992青年文學創作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