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

《大克鼎》,屬於書法篆刻,先秦書法《大克鼎》銘文(西周),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先秦書法《大克鼎》銘文(西周) 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
西周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 都大大超過了商代,銘文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字 數逐漸增多。
出現了長篇巨製的銘文,內容十分廣泛,有 冊命、賞賜、志功、征伐、訴訟及頌先揚祖等。
西周金 文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銘文仍很簡短,常 為族徽和器主姓名,猶存殷商遺矩
後來銘文逐漸加長, 如武王時期的《天亡簋》、成王時期的《眉縣大鼎》、 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等。
早期金文,筆畫還有顯著的 波磔,但行款漸趨齊整。
尤其是《大盂鼎》用筆方整, 行款茂密,氣度宏偉,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
②中期, 自穆王始不僅銘文更多長篇,金文的書風也有了變化,筆 畫已少波磔,肥筆很少出現,筆畫粗細劃一,均勻圓潤,布 局完滿,文字十分規整。
如穆王時期的《靜簋》柔和雋 美,恭王時期的《牆盤》謹嚴端整,孝王時期的《大克 鼎》舒展遒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
西周中期金文 字形已有較大的簡化和線條化。
③晚期,金文已發展到 高峰,夷、厲、宣、幽諸王時期的金文,呈現出多姿多 采的局面。
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字畫草率,字形扁平, 體勢□側,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
宣王時期的《毛公 鼎》用筆純熟,字跡秀勁,銘文多達490字,皇皇巨製,為 西周金文之冠。
另一件宣王時期的《虢季子白盤》,字 呈長形,橫豎成行,雍容秀麗,疏朗整齊。
從《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等金文的形體,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金 文,較之商代的甲骨文,西周早期的金文已進一步穩定、 規範,簡化、象形的筆意減少。
筆畫分布講究均勻對稱, 波磔已消失,多用粗細一致,首尾不露鋒芒的玉箸線條。
行款已橫有列,豎有行,字形多為縱勢,與後來的小篆 相比,結構仍未完全定型。
一些字的筆畫增減,偏旁部 首排列的位置,依然還有一定的隨意性,有的字結構上 顯得更為繁複。
所以《毛公鼎》、《虢季子白盤》被認 為有可能是籀書。
史籀是周宣王時人,他寫的一本字書 稱《史籀篇》,書上的文字,被稱作籀書,亦即大篆。
籀 書作為當時教學童的識字課本,應是對以前使用的文字 有所釐正和變革的新體,是西周金文已臻成熟後的產物。
這種新的體勢,必然會影響到當時的金文,並成為王室 器物上使用的標準字型,在書法風格上也出現迥異於前 的面貌,流風所及深深地影響到秦地的文字和書風。
至 於籀書是否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史籀是否為人名或有 無其名,現在仍有爭議。
但西周晚期金文出現了新的書 風,無疑是事實,值得進一步探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