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啼笑因緣》是張恨水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寫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年人情感和戀愛的故事。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樹來北京讀書,而圍繞著樊家樹,有三個女孩子分別喜歡上了這位有為青年。她們分別是平民女子、唱大鼓書的藝人沈鳳喜,部長的千金何麗娜和一位走江湖賣藝的俠女關秀姑。就是在這一男三女之間發生了一連串的故事,演繹了一場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
內容概述
1928年春天,由杭州到北京來求學的樊家樹與表侄陶屹如無意間救了因滅村之仇刺殺軍閥劉德柱的關秀姑及其師兄快刀周。樊家樹的見義勇為引起了秀姑對他的好感,而陶屹如也被秀姑的豪氣所吸引。
因救關秀姑,樊家樹被劉大帥手下的旅長沈國英盤查,在樊家樹表嫂陶太太的請求下,鹽務署長何廉的女兒何麗娜出面為樊家樹解了圍。樊家樹因看不慣何麗娜的奢侈與官家小姐的氣勢,處處躲避何麗娜。而此時年輕英俊的沈國英已經對何麗娜心生仰慕之意。
一次街邊的大鼓書演唱,讓樊家樹與長相酷似何麗娜的沈鳳喜相識,鳳喜的聰明乖巧吸引了家樹,在鳳喜母親沈大媽的撮合下,樊家樹不但為鳳喜租住了房屋,還出資助鳳喜去讀書。家樹結識了秀姑的父親關壽峰,並出錢幫助關壽峰治病,秀姑對家樹的感情越來越深。此時陶屹如也對秀姑充滿仰慕之情,不斷接近秀姑;而早對秀姑有意,但自覺配不上秀姑的快刀周只是默默為秀姑付出。
家樹的態度冷淡,反倒勾起了心高氣傲的何麗娜的興趣,她幾次藉機接近家樹,更有陶太太在旁撮合,而家樹因有了鳳喜,雖然無法將何麗娜置之不理,但依然不冷不熱。由於長相酷似,何麗娜與鳳喜幾次鬧出誤會。在一連串的接觸中,何麗娜了解家樹對自己的看法,試著一點點地去改變自己。家樹發現了何麗娜正在改變著自己,也逐漸改變了對何麗娜當初的看法,但他的感情全部傾注在鳳喜身上。
鳳喜在一次登台演唱時不幸被當時的軍閥劉德柱看中。劉德柱向來為所欲為。他為了得到鳳喜不擇手段。鳳喜本來執意不從,無奈劉德柱拿家樹的安危作為要挾。鳳喜只好搬進了劉府。撿回了一條命的家樹被表哥送上了火車。在回杭州的路上,家樹又連同一群外國記者被土匪擄上了山寨。劉德柱看在鳳喜的面上,親自上山寨談判。他請求關壽峰從旁協助。大義當前,關老暫時拋棄了私怨。二人合力救出了家樹。
鳳喜為了償還劉德柱始終不肯再見家樹。在劉德柱的幫助下,鳳喜紅遍了整個京城。家樹有意和鳳喜一起私奔,遭到的鳳喜的拒絕。
麗娜因為始終無法扭轉家樹對自己的感情,返回英國。
家樹生病被送進了醫院。鳳喜非常擔心,來看望家樹。劉德柱得知鳳喜私會家樹非常的氣憤。他將家樹的表哥解職,將家樹所在的醫學院查封,還終日的虐待鳳喜。關壽峰也因為劉德柱遲遲不肯派出救兵,壯烈犧牲在東北的戰場。思雨因為在劉德柱毒打鳳喜的時候保護鳳喜,被劉德柱開槍打死,致使鳳喜被嚇的精神恍惚。繡姑潛進劉府去救鳳喜,在和劉德柱的搏鬥之中,劉墜樓身亡。繡姑也身受重傷。在逃亡的路上,繡姑也離開了鳳喜。
鳳喜孤身一人回到了和家樹一起生活過的大喜胡同。沈國英知道了鳳喜的事將鳳喜接進了府里。四年後家樹成為了醫生,麗娜也學成歸來。他們同時來到了沈府。此時鳳喜在沈國英的細心照顧下已經大為好轉。家樹將鳳喜帶走,開始屬於他們的新生活。麗娜也最終接受了沈國英。
一切都過去了,只有英靈化做的清風將永久陪伴歷盡磨難的情侶。
章節目錄
第一回 豪語感風塵傾囊買醉 哀音動弦索滿座悲秋
第二回 綺席晤青衫多情待舞 蓬門訪碧玉解語憐花
第三回 顛倒神思書中藏倩影 纏綿情話林外步朝曦
第四回 邂逅在窮途分金續命 相思成斷夢把卷凝眸
第五回 頰有殘脂風流嫌著跡 手加約指心事證無言
第六回 無意過香巢傷心致疾 多情證佛果俯首談經
第七回 值得忘憂心頭天上曲 未免遺憾局外畫中人
第八回 謝舞有深心請看繡履 行歌增別恨撥斷離弦
第九回 星野送歸車風前搔鬢 歌場尋俗客霧裡看花
第十回 狼子攀龍貪財翻妙舌 蘭閨藏鳳炫富蓄機心
第十一回 竹戰只攻心全局善敗 錢魔能作祟徹夜無眠
第十二回 比翼羨鶯儔還珠卻惠 捨身探虎穴鳴鼓懷威
第十三回 沽酒迎賓甘為知己死 越牆窺影空替美人憐
第十四回 早課欲疏重來懷舊雨 晚游堪樂小聚比秋星
第十五回 柳岸感滄桑翩鴻掉影 桐陰聽夜雨落木驚寒
第十六回 托跡權門姑為蜂蝶使 尋盟舊地喜是布衣交
第十七回 裂券飛蚨絕交還大笑 揮鞭當藥忍痛且長歌
第十八回 驚疾成狂墜樓傷往事 因疑人幻避席謝新知
第十九回 慷慨棄寒家酒樓作別 模糊留血影山寺鋤奸
第二十回 展轉一封書紅絲誤系 奔波數行淚玉趾空勞
第二十一回 艷舞媚華筵名姝遁世 寒宵飛彈雨魔窟逃生
第二十二回 絕地有逢時形骸終隔 圓場念逝者啼笑皆非
創作前後
張恨水1925年在北京前門外四海昇平園認識了一位唱大鼓的藝人高翠蘭。高翠蘭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很快就成了名角。誰知禍從天降,奉軍一名軍官看上了她,硬把她搶去當了姨太太。張恨水對此事印象頗深,以後便有意留意說書場中的人和事,據張的一位親戚回憶,有段時間張恨水有事沒事總愛往天橋跑,其實,那正是張恨水在蒐集創作素材。不久,以高翠蘭為原型創作的長篇小說《啼笑姻緣》問世,一時間北京城洛陽紙貴。
一天,張恨水突然接到少帥張學良的來信,要他到奉天作客。張恨水與張學良素無往來,這次相邀來得蹊蹺,張恨水預料可能是《啼笑姻緣》惹的禍,大概張學良懷疑書中搶走沈鳳喜的軍閥是影射他父親張作霖。他擔心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臨行前囑咐家人說:“萬一我回不來,你們就趕快離京南遷!”
到了奉天,二張相見,少帥以禮相待。不出所料,交談中張學良果然問及《啼笑姻緣》有何所指,張恨水便以實情相告,和少帥談了小說中主要人物的來龍去脈,張學良聽後一笑了之,不再追究。事後少帥見張恨水文筆甚佳,便有心留他做事,無奈恨水先生書生本色,不戀塵俗,此事也就作罷。據說當時報上還登出了張學良重金聘請張恨水,張恨水固辭不就的訊息。
東北歸來後,張恨水仍然“不思悔改”。抗戰期間,張在重慶主編《新民報》副刊,看到某些國民黨大員花天酒地,貪污腐敗,不免手癢,便將國民黨權貴醉生夢死的種種醜行訴諸筆墨,《八十一夢》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
現在人們都知道《八十一夢》是諷刺孔財神之女孔二小姐的小說。1942年,孔二小姐因駕車亂闖,違反了交通規則,被警察訓了幾句,她一怒之下便打了警察的耳光。所以當時重慶流行一句話:“你不要神氣,小心出門碰上孔二小姐!”張恨水便依據此事創作了小說《八十一夢》,小說中說,潘金蓮之所以敢打警察耳光,因為她老公西門大官人是十家銀行的董事長。小說發表後,麻煩又來了。這回驚動了戴笠的軍統局,有關人員登門“拜訪”:“張先生是不是想去息烽休息一下?”張恨水當然知道息烽是何所在,也萬萬不想去那裡“休息”,最後小說也就寫不下去了。
後來周恩來曾高度評價張恨水說:同反動派作鬥爭,可以正面斗,也可以反面斗。恨水先生的《八十一夢》,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愛情三模式
樊家樹和沈鳳喜,樊家樹和沈鳳喜的關係怎么概括呢?可以說這是典型的傳統的才子佳人式的男女關係。樊家樹是什麼人呢?大學生,這要放到古代就是一個秀才或者舉人。他無論從氣質上,從學養上都是一個才子。而傳統的知識分子,才子要配佳人,我們今天一說才子佳人,好像是一個老掉牙的這樣一個模式,其實不然。才子佳人在歷史的過程中,它也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進步階梯上的一環。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男女婚姻不由自己決定,婚姻是家族和家族之間的事情,哪個男的和哪個女的結婚,是由長輩決定的。長輩根據什麼決定呢?根本不根據你們兩個人的特點,跟你們倆沒關係,而是說長輩之間的交情,長輩之間的地位。那么由這種門閥婚姻,演進到才子佳人婚姻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才子佳人婚姻是由個人的素質決定的,我有才你長得漂亮,跟咱兩個家庭沒關係,
就超越了家庭,所以要歷史地看待這個問題。才子佳人我們今天看比較俗了,但是在歷史上它曾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所以樊家樹和沈鳳喜的愛情是傳統的才子佳人的愛情。這個才子佳人的愛情裡邊又有新的因素,什麼新的因素呢?就是樊家樹又是一個現代青年,他既有傳統的士大夫的風韻,又接受了現代的平等思想。可是這個才子佳人的模式本身是有隱患的,我們對這個模式呢,一方面要肯定它的歷史進步性,另一方面也要用我們更進步的標準來看,他們兩個人的愛情中間有隱患。有什麼隱患呢?也就是說儘管樊家樹的思想上是有平等觀念的,可是他們兩個人在生活中的實際地位,是有不平等的,這是一個不能迴避的事實。儘管你說咱倆平等,實際上咱倆不平等,你有錢我沒錢這是一個鐵的事實,所以樊家樹要出一筆錢,來捐助沈鳳喜上學,那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因為他們兩個人之間除了男女戀愛關係之外,他們之間還夾雜著一個希望工程的關係。樊家樹是他的供養人,在經濟上是不平等的,經濟上不平等必然造成人格上不能完全平等。樊家樹主動跟她平等,這裡邊帶有一種施恩的色彩,施予的色彩。而沈鳳喜本來她就有藝人生活所帶有的那種不可避免的虛榮心,所以她跟樊家樹好了之後,她發現樊家樹有錢,有的時候向樊家樹要這要那,說你看我的同學她們都有自來水鋼筆了,就我沒有自來水鋼筆。這自來水鋼筆了不得,自來水鋼筆的價值相當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我的同學都有筆記本電腦了,你也得給我買一個,樊家樹沒辦法給她買一個自來水鋼筆,別在胸前,
很好的一個學生形象。那個時候學生都是表示自己有學問,都得別鋼筆,當時就是說,用別鋼筆的數量表示學問的大小,別一枝鋼筆的是大學生,別兩枝鋼筆的是研究生,別三枝鋼筆的就是教授,別四枝鋼筆的那就是修理鋼筆的。買了鋼筆過兩天又說不行了,你看人家都有手錶,就我沒有手錶,樊家樹一看沒辦法就滿足她,又給她買了手錶。我們看他們兩個人在純潔的愛情中間夾雜了一些不純潔的因素,兩個人都沒有意識到,兩個人都覺得很自然,這個自然中已經增加了一些經濟因素,這個經濟因素,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隱患。既然你能夠出錢養活沈鳳喜,就有可能還有人出更多的錢,把她搶走。
怎么不可能,完全有可能。你樊家樹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富家子弟,你哪裡趕得上一個軍閥,來了一個大軍閥,來了一個師長,來了一個司令,就比你的力量大得多,所以他們倆的愛情缺乏一個最堅實的基礎。這一點也是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可以加以反思的。當然我們對待歷史都要懷有同情的態度,歷史在三十年代那個時候,青年人能有樊家樹這樣的思想就不錯了,就算是難能可貴了,這是分析范和沈之間的模式。
我們再看樊家樹和何麗娜,和部長千金何麗娜小姐之間的關係,何麗娜小姐愛樊家樹,樊家樹也覺得何麗娜有可愛之處,可是她的可愛之處主要是由於相貌酷似沈鳳喜,也就是說他愛的是她的一個外殼,愛的是她的形象,愛的是她的容貌,愛的是色這個層次上的,而不喜歡她內在的東西,不喜歡她的內秀。那么他們內在的東西區別在哪兒呢?張恨水把握得非常準確,樊家樹是一個現代青年,但是他不是那種浮浪青年,不是那個吃喝玩樂到處跳舞滑冰,不是那種青年。他還是一個好好讀書有理想有抱負的,他是一個穩妥的在中西古今之間取一個平衡態度,這樣一個有為青年。他不喜歡每天到處瘋,
到處跳舞的那種女孩子,他不喜歡。而何麗娜呢,她並不認為這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妥,樊家樹對她有一個評價。說她可愛也倒是蠻可愛的,但是放蕩也是夠放蕩的了,“放蕩”這個詞說得有點誇張了,不是我們今天說得放蕩的意思,但是在他看來每天去跳舞這就夠放蕩的了,一個女孩子不在家裡呆著。還有她生活的奢華,她一年買衣服就要花幾千塊大洋,幾千塊大洋什麼含義呢?相當於今天的幾十萬人民幣,一年穿衣服都要幾十萬人民幣。所以樊家樹不喜歡她這種生活方式,而何麗娜一開始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麼不妥,她覺得自己這個很時髦,她覺得自己這個代表社會進步,你們那個是老土。
所以他們兩個人之間存在一個文化衝突。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文學所所長楊義先生,他有一個很好的概括,他說樊家樹和何麗娜之間就是文化衝突,他說樊家樹喜歡的是溫柔淑好的東方文化情調,而何麗娜身上所有的卻是浪漫縱情的西方文化情調。那么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它在一個空間裡必然要發生碰撞。也就是樊家樹在幾個女性之間的選擇,他是包含了一種文化選擇。可是這個何麗娜她愛樊家樹,樊家樹不喜歡她,她很痛苦,怎么辦呢?最後她明白了,樊家樹不喜歡的是自己的這種文化方式,那么她為了自己的愛,她就要克制自己,最後她就要改變自己,怎么改變?何麗娜最後就是放棄了她的縱情浪漫的生活方式,不去跳舞了,不去那些娛樂場合了,穿衣服也穿得很樸素了。最後隱居起來,到了西山別墅,在那裡吃齋念佛,一個女孩子變了,可見愛情的力量很大。
而小說的最後呢,是關秀姑把他們兩個人又撮合在一起,他們兩個在一塊談話,然後關秀姑把一束花扔進來,暗示著將來有一個好的發展。那我們看這裡邊還是有文化的,最後是怎么改變何麗娜的呢?吃齋念佛,用佛經來化解她,這裡面有一個文化寓意。就是佛經是我們東方文化的東西,用東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哲學,用佛學來化去她的西方文化影響。西方文化影響她那些浮躁的浪漫的東西,她必須化去那些東西之後,回歸到東方文化中來,才能被代表東方文化的樊家樹所接受,以後能不能接受還是個未知數,但是說有了接受你的可能性了,你已經入圍了,進入決賽了,最後寫到這樣一個程度。
我們再看樊家樹和關秀姑,關秀姑她心裡邊是默默地喜歡樊家樹,但是她含而不露,她犧牲掉自己的愛,去成全自己的愛人,其實從愛情觀念上說這是最高尚的一種情感了。喜歡自己的愛人,包括喜歡你所愛的人,這個是不容易做到的。我們現在的大多數的愛情都是自私的愛情觀,一張口就說愛情是自私的,愛情是排他的,你愛我你就不能跟別人說話,憑什麼你愛我,你跟那女的說話呀,你跟她說話咱們就離婚,這是現代人的愛情觀。但是在愛情的世界中,有這樣一種高尚的人,他可以犧牲掉自己的愛情,他不認為愛情是排他的,不認為愛情就是占有,他認為愛情是奉獻。我愛你,你也愛我,那更好。
假如我愛你,你不愛我,那怎么辦呢?我仍然幫助你成就你的理想,我幫助你找到你所愛的那個人。為什麼關秀姑是俠女呢?不是會武術就是俠女,你會武術完全可能成為壞人,成為一個女魔頭。俠的最基本的意義是有犧牲精神,能夠為別人犧牲,你不會武術,你也是大俠。所以我講武俠小說的時候,我有一個觀點,誰是最大的俠,雷鋒同志他是最大的俠,你別看他不打仗,他是個不打仗的解放軍。但是他能夠為別人犧牲自己,放著禮拜天不休息,幫人家幹活。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就是俠。所以關秀姑在小說里,她的功能,她是一個女雷鋒的形象,自己愛情不去努力爭取,有機會,不是沒有機會,你看那個沈鳳喜意志不堅定,那個何麗娜生活比較浮華,一天到晚哪哪瘋去,自己有很多機會。但是把機會放棄,幫助自己的愛人給他撮合這個不成,
再去撮合那個,把自己這份愛埋在心底。那么反過來從樊家樹這方面說,你不知道關秀姑愛你嗎?你不知道這個女孩子對你最好嗎?我想他這么聰明有學問的一個人,他不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一個女孩子沒事老幫助你,老幫助你跟女朋友約會,約會了人家就走了,她有病啊。樊家樹他不可能沒意識到,但是他意識到了,他為什麼不去爭取?我們可以說他不喜歡她呀。那么再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她?你說那個沈鳳喜她連字都不認識,她沒文化,她不就長得嬌小可愛,會唱大鼓,然後很漂亮。何麗娜你看上她不也就是她很漂亮嗎,可是你還不喜歡她的生活方式。
而關秀姑人又漂亮,還能給你當保鏢,當警衛員,一身好武功,寫字寫得也很漂亮,又溫柔又細心,那你為什麼不要她呀?這個秘密何在呢?這裡面就寫出了中國男性知識分子的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中國男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是有問題的,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呢?他們總是喜歡那些明顯不如自己的女人,中國男人不喜歡女強人,不喜歡一個很全面的各方面隱隱約約能超過自己的女人,他喜歡一個沈鳳喜這樣的嬌小可愛,又沒什麼文化,下班沒事教她寫兩個字的,他喜歡這樣一個人。他面對一個很優秀很全面的女性的時候,他退縮了,他不敢了,他甚至有意地迴避這份感情。
作者簡介
張恨水(1895-1967)
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後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饒廣信稅務當職員而在上饒出生。並在上饒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童年就讀於舊式書館,並沉溺於《西遊》、《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並開始創作。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戲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抗戰勝利後,他的一些作品致力於揭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創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說,但均未產生重大影響。
1967年初,張恨水在北京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後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家之上。
著作: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播出)、《啼笑因緣》、《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超級好看、《滿江紅》等。
作品榮譽
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早已進人了文學史,並且作為經典被選進了“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唯一一部享此殊榮的通俗小說。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啼笑因緣》的影響之廣,成就之高,歷來早有定評。它之所以能夠在數以千計的現代通俗小說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它在保留通俗小說的長處的同時,儘可能地靠攏新文學,充分吸收了新文學的優點,早有專家指出,它是通俗小說中最接近新文學的一部。
品讀感悟
前陣子看了張恨水先生的這本書,看完以後很是悵然!家樹最後還是沒有和鳳喜走到一起,也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兩情相悅跟其它一些更實際的東西比起來,畢竟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擊!比如權勢,比如金錢,------他們那個年代即是如此,更何況是拜金泛濫的當下呢?!
《啼笑姻緣》描繪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富家子弟樊家樹與三個不同地位的女子的錯綜情感。樊家樹是個接受新思想的知識青年,具有扶貧濟弱的正義感,同時對人體貼入微,自然引起三個女子的傾心。三個女子中,秀姑最先與家樹結識,何麗娜最後一個。樊家樹和沈鳳喜產生過真正的愛情,就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他們身份地位的差距注定這段愛情的悲劇結局。鳳喜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唱大鼓書的女子,後來背叛家樹與劉將軍結婚,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她對金錢與地位的愛慕,倘若樊家樹是一個落魄的窮書生那結果又將怎樣呢?至於關秀姑,有很多時候對樊家樹的感情都是單方面的,
當初很迷戀家樹,但當她一旦明白家樹心有所屬之後,便毅然收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像她這樣,那么將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她也是一個俠女,甘為朋友冒險到龍潭虎穴般的大帥府,為家樹向鳳喜傳話,鳳喜瘋後,又設計除去大帥,可謂智勇雙全,狹義心腸!後以姐弟了結了這段感情倒還算圓滿。何麗娜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最終與樊家樹走到了一起。儘管何麗娜是一個西式生活的富家女,和家樹的性情、生活方式大有不同,但自從他們見面我便覺得他們才是最適合的一對。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想,或許是像現實中的有些愛情一樣不需要理由。
看來門當戶對是從來就有的規則,何麗娜看來是很有成為家樹夫人的可能,作者只是未明寫罷了。也許有很多人會想家樹若是不回老家,不離開那幾個月,也許就不會弄出來那么多事情了,他們兩個有情人或許還真的能走到一起。但我想這也只是或許吧,正如那句流傳已久的愛情箴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若是鳳喜真的很愛家樹的話,別說是幾個月,就是幾年我想鳳喜也等的了,她本來只能在天橋上唱大鼓書,拋頭露面,由於家樹的出現,她不必去天橋上唱大鼓,搖生一變成女學生,他主動承擔其所有家用,並為她們家租了新房子,送鳳喜上女子學校,他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無論是衣服還是金戒指,使她的人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我覺得她就應該從一而終,樊家樹是她的大恩人,而且還是那么的愛她。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她內心深處的貪財心理在作祟,她的這一切都是她自身造成的,她如果不貪財,結局一定不會如此。在家樹離開的那段時間,她在沈三玄的半推半就下搖生一變成為了將軍夫人,老將軍用20萬買走了她的一切,包括生命。而鳳喜換來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但最終因老將軍的喜怒無常,鞭抽毒打她,使她精神分裂。真是一步錯終生錯!她心裡雖然還有著樊大爺,但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女,一天掙一塊錢就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突然一個人威逼利誘要娶她,出價20萬,她能不動心嗎?再說,她自身處的環境,讓她根本沒有智慧分析嫁給老將軍的利害關係,因為擺在她面前的就是一堆錢,錢擋住了她的眼睛,她的眼裡只有錢,她沒有考慮那么長遠,鳳喜是個悲劇人物,造成她的悲劇也有其時代背景,即使在當下,也沒有那么單純的愛情,有很多東西要考慮,並不是兩個人相愛就可以了,雙方的家庭背景,社會地位,金錢關係等都得考慮在內,不然愛情是維持不了多久的,終會因為某種原因而分手,社會是很現實的,童話般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出現的,自古以來,門當戶對的愛情才能維持的更久。
經歷種種曲折,樊家樹與何麗娜倒也算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時所有的命運悲劇都積澱為他們對生活的深度思考。
對大眾文學的啟示
我們從《啼笑因緣》巨大成功上可以看到,最受大眾喜歡的不是最先鋒的作品,就是社會上剛有一個最深刻的思想,只有一千個人明白,你就把它寫成文學作品,一千個人明白了,也許明天就被推翻了,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所以我們看每個時代有一個趕時髦的作品,經常被淘汰,我們改革開放一批改革文學,後來一批反思文學,一批尋根文學,不是說你每次寫最時髦的就能成功,而且是沉澱一段。這個時候的文學呢,它是一方面滿足了大眾的白日夢,你不能說你一點不滿足大眾,就是跟讀者對著幹。我寫文學作品就是跟讀者對著幹,我打開電視我就罵觀眾,這節目沒人看。
要滿足大眾的白日夢,但是不能溺愛大眾,另一方面又對這白日夢要略敲幾下警鐘。你看《啼笑因緣》他寫了滿足男人白日夢的多角戀愛,但是它的結局是不圓滿的。它對結局是有反思的,不是大團圓結尾。後來《啼笑因緣》別人不斷地要寫續集,逼得張恨水沒辦法,自己寫了十回的續,1933年的時候,他自己寫了十回的續。把這個故事趕緊結束掉,最後終於讓沈鳳喜死掉了,不死沒辦法,不死怕別的書商又盜版再寫,終於把沈鳳喜寫掉了,然後大家都去參加抗戰了。當時九·一八以後了,然後就把大家都弄到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去了,你們誰也別打我小說的主意了,我把他們都送上去了。
那時候愛情次要了,變成民主危亡隱隱約約突出一個主題了,那個續集寫得並不好,但是被迫寫這個續集,說明了正集的威力之大。所以大眾文學你想,一方面要滿足白日夢,另一方面不能讓這個白日夢圓滿,那么最近我看趙本山他有一個講話,趙本山不是現在拍電視劇嘛,記者採訪他說,你這電視劇怎么才能抓住觀眾呢?你這電視劇怎么收視率這么高。趙本山他沒有學過文藝理論,他可不是我們中文系畢業的,人家是從生活中直接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就摸到一條道。他說這個主人公你就不能讓他得好。哎呀,我說這句話說得太棒了,如果讓我們大學教授來說,會講得雲山霧罩的,會講一大套理論。
其實說了半天,就是趙本山說的不能讓他得好。他剛一得好,你給他安排一個悲劇,他剛一得好,你給他安排一個慘事,老讓他倒霉,老讓他倒霉,就抓住觀眾了。他是樸素的生活感受,但是他和我們研究了多少年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所以說高人就是高人。這和我說的不能讓白日夢圓滿是一樣的。所以要構造一個白日夢,但是要指出這個白日夢的缺點,從這些意義上講,《啼笑因緣》是大眾文學的範本,是最精緻的一範本。很多人說這么簡單我一寫就超過它,你可以寫得比它複雜,複雜十倍都可以,但是你超不過它,我想它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作品,我想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一百年的時候,也不可能有一部作品超過《啼笑因緣》。
相關信息
《啼笑姻緣》帶動了北平的旅遊業
由於《啼笑姻緣》的轟動效應,張恨水無意中帶動了北平的旅遊業。對於那些外地的張恨水迷來說,天橋成了來京旅遊的必經之地。在張恨水的小說和散文中,陶然亭、西山、天橋、什剎海、北海、先農壇等等,這些地名是親切而富有人情味的,看過小說的人,都會對這些地方情不自禁地心嚮往之。
張恨水對北京有一種浸透骨髓的愛,愛之越切,也就觀之越細,察之越深。他寫北京的居室、胡同、花草、年節、市聲等等,都瀰漫著一種深遠的意緒,展現了一種寧靜高朗的境界。
有一組數字令人驚異:張恨水一生辦報40年,寫小說三千萬字,散文四百萬字,曾同時在十家報紙上開闢長篇小說連載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