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古風·齊有倜儻生【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作品體裁】古體詩
原文
古風(其九)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注釋
安旗等《李白全集編年注釋》系此詩為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並於《別魯頌》下云:“此與下篇《齊有倜儻生》當共為同時之作。”楊齊賢注云:“此篇蓋慕魯仲連之為人,排難解紛,功成無取也。”蕭士贇注云:“太白平生豪邁,藐視權臣,浮雲富貴,此詩蓋有慕乎仲連之為人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七:“此托魯連起興以自比。”《唐詩解》卷三:“此慕魯連之為人也。言魯連立談而名顯,猶明珠乍出而揚光。彼卻秦之英聲,既為後世所仰,又能輕千金,藐卿相,以成其高,故我慕其風而願與之同調也。”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魯連功成不受賞自比,為李詩中常用之調。例如:《在水軍宴幕府諸侍御》:‘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留別王司馬》:‘願一佐明主,功成返舊林’。《五月東魯行》:‘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皆是。”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有《李太白集》。
賞析
這首詩借魯仲連的故事表達詩人的政治理想。魯仲連是戰國時齊人,策士。秦國圍攻邯鄲,魏安赦王派人勸趙歸秦,魯仲連在圍城中往見平原君,制止了這件將導致奇恥大辱的事,邯鄲因信陵君援軍到達而圍解。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連不受而去。後來齊國田單攻聊城,歲余不下,魯仲連以書信縛箭射進城內,勸喻死守圍城沒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將見信自殺,聊城因此而破。齊王欲封魯仲連官爵,魯仲連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並逃隱海上。“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詩一開始就化用《史記》中的話。《史記》稱魯仲連“好奇偉俶儻(倜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高妙”二字,同時表現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兩個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詩人在此將魯仲連的出仕視為明月出海,這種極度的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不同一般。魯仲連一生大節,史傳只舉了反對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風》的這首則專書前一事。當初新垣衍勸趙帝秦以圖緩頰,平原君已為之猶豫,若無魯仲連雄辯堅拒,難免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在此關鍵時刻,魯仲連起的作用無異挽瀾於既倒。“卻秦振英聲”五字就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後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來,形容其光芒能穿過若干世紀的時空而照耀後人,使之景仰。這是其功業即畫策的高妙所致。但魯仲連的為人欽敬不僅如此,還在於他高尚的人品。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他卻笑道:“所謂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說罷辭去,終身沒有再見平原君。“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而讚賞之意溢於言表。
熱愛自由和渴望建功立業,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傑出的盛唐文士卻力圖將二者統一,並以此與政界庸俗作風相對抗,似曾成為一種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設計的重要部分,在這個方面,他引為楷模的歷史人物,便是張良、魯仲連。前引詩句中以一箭書取聊城功,就是魯仲連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從政身份,目的在以謀臣策士出仕。所以詩末引以自譬,謂魯連為同調。
這首詩直書其事,直抒胸臆,可說是最為質樸的寫法。寥寥數句,給讀者刻畫了一個高蹈而又仗義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詩人自己的理想。全詩雖然有為個人作政治“廣告”的意圖,卻也能反映詩人一貫鄙棄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妾薄命》),這兩句詩正好可用來形容李白自己的詩品,即隨意揮灑,獨具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