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古風·抱玉入楚國》【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古風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
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⑴。
直木忌先伐⑵,芳蘭哀自焚⑶。
盈滿天所損⑷,沉冥道為群⑸。
東海泛碧水⑹,西關乘紫雲⑺。
魯連及柱史,可以躡清芬⑻。
作品注釋
⑴“抱玉”四句:《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未加工的玉)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誑,而刖(砍)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玉璞哭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這多矣,子奚(何)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與而題(標識)之石,貞士而名之一狂,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加工)其璞,乃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⑵“直木”句:《莊子·山木》:直木先罰,甘井先竭。
⑶“芳蘭”句:《太平御覽》:《金樓子》曰:蚌懷珠而致剖,蘭含香而遭焚。
⑷“盈滿”句:《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⑸“沉冥”句:寂寞無為,合乎天道。
⑹“東海”句:指魯仲連事。戰國名士魯仲連,齊國人。游趙,逢秦軍圍趙都城邯鄲。說服平原君和魏使臣辛垣衍拒絕尊秦為帝。以此解圍邯鄲之秦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不受,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事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後魯仲連為書遺侵齊之燕將,燕將自殺,齊得失地。齊欲封爵魯連,魯連逃隱於海上。見《史記·魯仲連列傳》。
⑺“西關”句:指老子事。嵇康《高士傳》:老子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周秦官名,相當於漢以後的御史)。周德衰,乃乘青牛,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望氣先知焉,乃物色遮候(求訪、等待)之。已而老子果至,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五千餘言,為道家之宗。
⑻“魯連”二句:詩人自謂願意追隨魯仲連和老子的清美芬芳之德。躡,追隨。清芬,清美之德行。此二句的語序是,“可以躡魯連及柱史清芬”的倒裝句。引
作品簡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三十六首。詩人通過和氏獻寶的故事,揭示了一種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即貞士被污,高才見棄,忠臣遭讒,良將受戮,乃至詩人運厄。詩人用老莊的道家思想,對此作了解釋。他認為,這種現象,是大道所賦予的規律,無法改變,只有遵循。具體的作法,就是學習魯仲連,功成名遂,身退,實踐老子的清靜無為。全詩分為三層意思。前四句用和氏獻寶的故事,提出上述看似不合理而又無法改變的社會現象。中四句引用老莊有關言論,指出這種現象的實質。末四句用具體形象表達詩人遵循大道的願望。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